摘要:當前,國內糧食生產水土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糧食供需缺口日益擴大,亟待深挖國家糧食戰略后備潛力。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位居“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地緣優勢得天獨厚,土地十分廣袤、資源較為富集,具備建成國家后備糧倉的基礎和條件。建議重點突破資源時空錯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糧食外運成本高、人才流失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五大難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配套設施服務功能,強化發展要素保障、創新產業鏈發展模式、切實提升新疆糧食戰略儲備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糧食產業 國家戰略后備糧倉 藏糧于地 藏糧于技
一、新疆糧食產業發展現狀
(一)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產能潛力較大
1. 糧食產量持續增長。2022年,新疆糧食播種面積達3650.85萬畝(1畝≈0.067公頃),產量1813.5萬噸,實現“七連增”;人均糧食占有量700公斤,較全國水平高214公斤、高出44個百分點。2023年,糧食總產首次突破2000萬噸大關,成為可調出糧食量最大的產銷平衡省區。
2. 具備穩產增產的水土資源條件。新疆耕地面積1.06億萬畝,居全國第5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數據表明,新疆宜耕后備土地資源數量巨大,目前尚有宜耕后備土地資源1.7億畝,其中在統籌利用全區水資源前提下可開發宜耕后備土地資源4700萬畝。北疆主要河流水資源支撐仍有增長空間,農業氣候條件長期總體向好,能夠作為我國糧食增種增產增收的重要后備力量。
(二)糧食企業初具規模,產業鏈升級趨勢向好
1. 糧食企業具有一定的量質規模。截至2022年末,新疆入統的糧油加工企業300余家,糧食加工產能近2000萬噸,糧食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2.56%,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9%,糧食產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2. 糧食全產業鏈呈現升級態勢。新疆圍繞小麥、玉米、油料等資源優勢推動發展糧食全產業鏈,構建了以小麥加工、植物油加工為主導的糧食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了天山北坡、伊犁河谷、阿克蘇—喀什地區等糧油加工產業集群,正在推進糧食加工逐步由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特色產品轉變,新疆糧油加工產業基礎穩固、逐漸向好。
(三)糧食進口和儲備條件優越,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一盤棋”中具備獨特優勢
1. 糧食進口口岸建設成果顯著。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糧食生產、出口大國接壤,是我國陸路糧食進口的重要通道。截至2022年底,新疆已建成吉木乃、巴克圖、阿拉山口、霍爾果斯4個對外開放的糧食進境指定口岸。
2. 進口糧食儲備能力強。借助口岸設施擁有百萬噸級別以上的進口糧食集結與儲存能力。目前,阿拉山口口岸具備100萬噸糧油倉儲和500萬噸換裝運輸能力,構建起了完備的“通道+樞紐+網絡”糧食集疏運體系。霍爾果斯口岸已建成年運輸量600萬噸的進口糧食鐵路專用線和30萬噸立筒倉設施。
二、新疆打造國家戰略后備糧倉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資源時空錯配,產糧潛能嚴重受制
1. 水資源總量不少,但時空分布不均。新疆水資源是北富南貧,按平均徑流深度計算,北疆為南疆的2.7倍;按實際能利用的水量計算,北疆比南疆多1/4。同時,新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流水量集中于6-8月,呈現出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季節性特點。
2. 土地數量很大,但質量堪憂。新疆土地面積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6,但鹽堿化多,荒漠化較重。主要是因為,新疆河流大多為內陸河,從山區挾溶鹽不斷向盆地輸送鹽分,加之蒸發強烈且降水少,造成含鹽地下水通過上升水流向地表積聚,形成鹽堿土。據有關資料顯示,新疆全區荒漠化每年以35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
(二)保障力度不夠,農民種糧積極性調動難
1. 糧食生產支持政策實效不明顯。隨著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成本快速上漲,漲幅遠遠高于農民售糧價格增長幅度,存在著農民種糧增產不增收的怪圈。根據《自治區2023年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實施方案》規定,2023年春小麥補貼標準僅為212元/畝(含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現有補貼標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效果有限。
2. 種糧比較效益不高。據測算,新疆地區農民種植小麥、花生、大豆的畝均收益分別為400元、600元、330—370元左右,棉花畝均收益800—1000元左右。糧油作物與棉花畝均純收益差距大,導致糧棉爭地背景下,非糧化動因強。
(三)外銷物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占優
運輸是新疆農產品的出疆的一大瓶頸,時效長、成本高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運輸方式單一。鐵路運輸是新疆糧食外運的主要方式,在糧食季節性集中運輸期,存在著棉花、煤炭等大宗貨物與糧食爭運力的困局。同時,不考慮裝卸費用的前提下,海運成本只有鐵路的1/3左右,并且海運運輸路線比鐵路運輸路線要短,這些因素導致新疆糧食外運費用高于其他省市區。
2. 運輸距離長。新疆往返內地其它地區要穿越狹長的甘肅省,到我國東南地區足足有一萬里之遙。目前,新疆糧食主要運往四川、云南、貴州等地,運距基本在3000公里以上,導致新疆糧食運費明顯高于內地其他糧食主產區,削弱了新疆糧食的市場競爭力。
(四)人才外流嚴重,支撐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難度大
1. 新疆地區人才外流嚴重。近年來,新疆每年考入內地的大學生有4萬多名,但返疆率不足30%,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及偏遠貧困地區更為嚴重。2022年,新疆全區糧食行業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較上年減少3.67%。糧食行業存在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術骨干引進難、留住難的問題。
2. 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突出。據統計,2022年,新疆全區糧食行業長期職工3萬余人,35歲及以下占45.85%,35歲—55歲占47.01%, 55歲及以上占7.14%;專業技術人員3千余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1.58%;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15.53%,大學專科學歷占26.77%,中專(高中)及以下占57.7%,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嚴重匱乏,成為制約新疆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產業結構不合理,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1. 帶動力強的生產經營主體匱乏。新疆涉糧企業整體規模較小、實力不強,落后產能過剩。以小麥加工為例,整體開工率在30%—60%,日處理能達到1000噸以上的糧食加工企業僅占糧食加工企業總數的1.3%;日加工能力在300—1000噸的中型企業占總數的35%;其余多為地方小型面粉加工廠或鄉鎮加工作坊,日加工能力均在200噸及以下,設備老舊、生產技術相對落后。
2. 產品同質化嚴重。當前,新疆成品糧油品種較為單一,附加值不高,受眾面有限。據統計,疆內糧食深加工企業僅占糧食加工企業的1.92%。專用、高端、特色的優質糧油產品較少。面粉加工企業多以通用粉為主,專用粉僅占5.2%、全麥粉僅占10%、食品工業粉不足0.1%。油脂加工企業的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較少。
3. 企業經營風險大。糧油加工企業屬資金密集型企業,資金周轉需求額大,利息較高,部分企業受自有資金量少、資金鏈條不連貫、籌資渠道缺乏、無有效抵押物等影響,生產經營資金緊張,企業經營穩定性面臨風險。
三、措施建議
(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 打通新疆“水脈”。進一步加強區域內水資源配置和管理,統籌推動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表水、地下水的集約調配使用,推動水資源科學、高效、精準利用,提升新疆水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2. 堅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產量的提升離不開科技的支持,鼓勵科研部門加強科研公關,研究推廣高產、優質糧食品種,加強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支持力度,提升新疆地力水平,促進產量提升。
(二)提升配套設施服務功能
1. 提升進口糧食儲備加工能力。建議國家給予一定政策支持,提升進口糧食儲備加工能力。通過增加糧食進口配額,帶動口岸和疆內糧食企業發展,支持進口糧油落地加工,將“通道經濟”轉變為“產業經濟”。
2. 強化糧食產業園區建設。充分發揮新疆優勢,引導糧食企業向綜合保稅區、特色糧油產區等各類園區聚集,推動建成一批現代化糧食產業園區,有效降低產、運、儲、加、銷等環節成本。
3. 加強糧油產品出疆支持。結合運輸距離,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參考棉花外運補貼政策,給予新疆糧油產品出疆運費補貼;參考東北等主產區標準,給予新疆鐵路運費下浮政策;開設糧食出疆運輸專列,實行“點對點”運輸。
(三)強化“人、財”要素保障
1.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宣傳引導,探索賦予愛農業、扎根新疆的城鎮和外地大中專畢業生、技術人才、管理經營人才等糧食產業急需人才培育激勵機制,出臺涉糧人才培養專項扶持政策,引導人才發展基金適當向糧食行業傾斜。鼓勵支持糧食行業干部職工積極參加糧食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達到“以賽促訓、以賽代培”的目的。定期統計、按季調度涉糧人員配備情況,確保隊伍穩定。
2. 強化涉糧資金保障。金融監管部門出臺商業銀行單獨設立糧食貸款政策,給予績效考核方面的特殊支持,引導商業銀行加大放貸力度;人民銀行推行實施新疆糧儲再貸款;加強對新疆糧企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
(四)創新產業鏈發展模式
1. 延伸糧食產業鏈條。統籌發展糧油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積極引進區外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糧食產業鏈,形成集收購、倉儲、物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集群,積極引導糧食加工規模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推動糧食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豐富綠色、優質、特色、品牌產品供給。
2. 強化優質糧油品牌建設。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夯實品牌創建基礎,健全區域和公共品牌體系,推進自治區糧油品牌培育,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優勢特色糧油品牌。
作者簡介:高丹桂(1980—),女,遼寧營口市人,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處長、副教授,主要從事糧食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