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新時代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根基: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數量底線、提高永久基本農田的質量;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和糧食主產區利益;必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著力提升糧食單產和質量;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必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必須壓緊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關鍵詞:糧食安全 根基 全方位保障
中國作為一個14億人口規模的龐大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尤為重要和關鍵。歷史和現實都表明,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國家安全。只有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那么,如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呢?筆者以為,可從下述六個方面去著力。
一、確保18億畝耕地數量,提升永久基本農田質量
(一)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18億畝耕地紅線和底線絕對不能觸碰、不能突破。目前,挑戰耕地紅線的傾向主要有兩種——“非農化”和“非糧化”。因此,必須堅決遏制這兩種傾向,守住紅線和底線。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不動搖,良田好土優先保糧食策略不改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絕不能停留在嘴上、會上和文件里,必須嚴格落實。一是嚴格控制耕地用途,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二是對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做法予以嚴懲;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必須經過嚴格論證和審核;非農建設使用耕地要嚴格控制;撂荒耕地要想方設法利用起來。必須確保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和生產是永久性基本農田使用的優先方向。加強對土地出讓用途監督和管理。對耕地的占用和補充要做到嚴格的全程管理監督,對被占用后補充的耕地要開展多部門聯合檢驗和評定。為確保耕地補充的質和量,市級和縣級負責初審、省級負責復核,切實發揮耕地使用中的綜合監督機制作用。為嚴防耕地轉做他用的行為,必須建立健全嚴格的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法規制度,加強對耕地用途實時監測和動態管理以確保耕地糧用。
(二)大力實施農田的高標準建設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糧食水利設施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全面實施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和技術,建立健全灌區長效管護體制機制。采取農田平整改造、土壤優化改良、配套設施補齊完善等措施,提升耕地質量以彌補耕地數量不足。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黑土地保護和坡耕地綜合治理。在條件許可的地區可適當實施輪流休耕制以保障土地肥力,對黑土地實施保護性耕作以保障黑土地質量不下降。調整和優化鹽堿地的治理技術和種植方向,大力選育更多適應鹽堿地生存環境的耐鹽堿作物。在我國,鹽堿地數量巨大,是重要的耕地后備資源,因此,制定完善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強化對其綜合開發利用。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監管機制。所有高標準農田地圖均納入數據庫,并與國家空間規劃對接。對耕地的占補平衡進行嚴格管控,認真嚴格核實和監管新增耕地,嚴禁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
二、健全相關機制,保障種糧農民收益和糧食主產區利益
(一)加快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構建和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政策體系,實現政策保本。一是價格支持穩預期。改革完善糧食價格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以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防止谷賤傷農為底線,在堅持三大主糧的最低收購價政策不動搖的基礎上,還要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適當提高收購價格,確保種糧農民有穩定收益。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穩定農民預期、降低生產風險。二是生產補貼保成本。一方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糧食補貼機制,提高對農民種糧補貼的靶向性、精準性、穩定性和及時性;穩步擴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這種補貼的增加既可以體現在數量上也可以體現在種類上;根據通脹率或GDP增速逐年調整補貼水平,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并穩定政策調控預期。另一方面,要根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優化補貼方式,既要擴大耕地地力補貼、稻谷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確保重要農產品持續穩定供給,也要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掛鉤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三是保險擴面降風險。推動農業保險制度的完善,充分發揮農業保險于糧食安全的政策性作用,國家除給予三大主糧全成本和種植收益保險外,還要持續擴大其他糧食作物的保險覆蓋面,比如大豆。國家鼓勵承接農業風險災害的保險公司,擴大、完善和提升糧食保險產品及其質量,為種糧農民提供可靠收益保障。
(二)切實健全保障糧食主產區利益的機制
為確保糧食的產量和國家糧食安全,國家應給予糧食主產區一定的利益補償,以實現主銷區與主產區之間的利益平衡。一是鼓勵引導糧食主產區之間、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多形式合作以及共建生產基地。加快建立完善我國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銷區相互配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責任共負協同機制,推動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穩產增產和經濟發展。二是從綜合成本和種植收益兩個方面給予三大主糧保險,各省給予產糧大縣三大主糧保險費縣級補貼費用減免適當支持;三是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實行有差別的糧食主產區考核指標,比如GDP考核,調動產糧大縣種糧積極性和補償其利益。四是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建立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的糧食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直補機制,以國家為主、糧食主銷區為輔,投入必要的資金設立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以補償和支持糧食主產區。五是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轉移支付,統籌建立糧食主產區專項財政補償體系。主要通過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獎補政策以及專項補助等措施和方式,給予糧食主產區以幫助和補償,確保主產區財政收入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六是要建立和完善糧食目標價格補貼制度,以實現糧食價格形成和糧食生產者補貼政策的現代化。
三、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著力提升糧食單產和質量
(一)大力推進種業創新攻關
加強良種技術攻關,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開展種源瓶頸技術研發,打好種業革命攻堅戰。從國家當前和長遠需要出發,在生物育種等八大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啟動種子源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實施重大生物育種工程,有序推進產業化應用。農業農村部負責各個部門、多種力量的組織協調,聯合育種攻關,國家層面的品種主要由國家負責,地方性的特色品種則主要由省級層面負責。推動在各地組建形式多樣、功能先進的育種聯合攻關機構,推進科研院所與種業企業深度合作,推動各種創新要素聚合、集成,切實做到各種創新資源交流共享,努力實現重大新品種的創新突破。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強化種業領域國家的引領作用,搭建種業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重組和完善種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生物育種領域科技領軍企業和人才,提升國家種業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種業領域科技體制改革,針對育種周期長、公益性強等特點,實行“揭榜掛帥”、長周期支持等科研項目組織實施新機制,開展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試點。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加快建立健全種業協同創新機構,以種子龍頭企業牽頭,由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才支持,其他主體積極參與。
(二)著力完善種業支持政策
中央層面,國家要加大對制種縣的財政激勵和支持,加大對種質資源的調查與保護以及生產性能檢驗等相關工作的投入。探索重點品種研究推廣補貼政策,尤其鼓勵和補貼綠色新品種和推廣效益好的品種的種子。地方層面,也要參照中央的做法,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出臺相應的種業補貼辦法和政策。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開展瀕危種質資源搶救性保護和對優異種質資源開展科學研究發掘利用。建立完善開放科學、適用高效的種質資源評鑒、開發、利用體制機制。對生物育種、畜禽遺傳改良等重大項目開展聯合攻關,盡快培育出油份含量高的大豆、生長期短的油菜、耐鹽抗堿強的糧食作物等新型品種。大力支持優勢種子產業企業發展,推出重點龍頭企業分類名錄,加強對這些優勢企業的具體引導和重點支持,推動種子產業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種子產業基地無縫對接,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產業驅動力,市場效益好和國際競爭力強的重點種子產業龍頭企業。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健全商業種子培育體系和技術集成應用平臺,培育一批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和較強專業服務能力的種子企業。加快突破性新種質創制和重大新品種培育,著力解決種源自主可控問題。推進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加快產業化應用步伐。繼續推進水稻等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建立完善區域作物種子育種基地,選擇并建設多個國家級核心繁殖站、養殖場,支持國家水生種子供應和繁殖基地的建設。各個地方應從土地保障、財政融資等優先保障國家種子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和需求,大力改善生物安全保護設施和生存環境,建設多個省級種子育種、供應、育苗基地。
四、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一)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利用
依靠科技進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貫徹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藏糧于技”戰略要求的必然之舉;同時也是我國人多地少基本國情下保障糧食安全的基本要求。要堅持以農業領域問題為導向、以農業需求為牽引、以農業先進技術為目標,著眼于從糧食種子選育優育、糧食作物種植管理、糧食收割儲藏、運輸加工等糧食產業全鏈條全方位全天候各環節進行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我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從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等方面給予農業科技創新以極大支持、幫助和激勵。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主體作用和科研院所支撐作用,聚焦核心種子資源、底盤技術、農機關鍵裝備等領域,力爭取得一批原創性重大突破。瞄準農業“卡脖子”技術領域,全力搶占制高點。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加大對農業裝備的投入,加強先進農機研發推廣,推動農業科技裝備全面突破,努力實現農業的“三化”(機械化、便民化、智能化)。推動和促進農業機械裝備的協同研究,力爭在適合丘陵山區作業的小型機械、高功率高端智能農業機械裝備等農業機械裝備取得盡快突破;加快農田宜機化改造,著力解決水稻機插、玉米籽粒機收、糧食烘干等農業機械化瓶頸問題,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降低種糧農民生產成本。重視和強化對種糧農民的培訓教育,提高其在農業資源、農業機械、農業技術和信息網絡等領域的職業技能,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對采用農業機械進行作業的農戶在購置與使用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針對現代化農機價格相對較高的情況,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補貼農機購置等措施降低購買門檻,提高農民購買農機的積極性和使用率。
(二)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能力建設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必須始終立足抗災防災基礎上奪豐收。農業災害直接會影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完善和加強農業領域的防災救災體系和能力體系建設十分重要。堅持底線思維,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思路,狠抓關鍵環節,推進科學抗災防災。調整和提升農業氣象觀測條件和水平,及時、準確預測和發布氣象信息,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預報的精準性、科學性和指導性作用。加強農業旱災、水災、火災以及疫病、蟲害的檢測、預警和防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水平,確保將災害對農業的破壞和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加強農業災害防控基礎研究,把握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以及農業災變規律。要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科技創新,推動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國家農林草業病蟲害立體監測預警網絡,加強病蟲害共性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重大病蟲害可持續防控技術水平。加強動物疫病溯源與傳播規律研究,有效防治非洲豬瘟、動物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與人獸共患病,建立重大疫病綜合防控體系。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對已經傳入并造成危害的,要摸清底數,精準治理,有效滅除,防治外來物種侵害。加快災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體系建設,構建跨部門協作的災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響應體制機制,實現精密監測、精確預警、精準防控、高效救援。
五、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
(一)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農業設施技術的發展和融合,使得人類可以通過智慧農業、植物工廠、垂直農場等生產方式,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所需的食物,從而部分替代土地,有效緩解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設施農業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高,是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力舉措。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有明顯比較優勢,尤其是蔬菜生產天然形成了季節性“北菜南銷”的時間窗口。堅持設施農業和露地種植雙輪驅動,提升設施農業規模化標準化水平,在大中城市郊區發展設施瓜菜和水果,建設果蔬和鮮食玉米加工產業集群,建立蔬菜原料加工和特色漿果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形成設施先進、綠色優質、高產高效、產銷協調的寒地果蔬產業發展格局。
(二)向江河湖海森林草原要食物
水產品是重要的農產品,也是優質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發展水產業可以更好保障食物供給安全。發揮生態、氣候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冷水漁業養殖加工,打造大宗淡水魚現代漁業核心生產區,建設特色品種和冷水魚類養殖基地,發展精深加工產業,構建魚倉冷鏈物流體系,不斷提升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水平,推動冷水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漁業升級換代。切實維護養殖水域整體穩定,重點養殖水域、灘涂保護制度要持續完善,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標準認證制度要嚴格實施。大力促進綠色、健康水產養殖,積極穩妥地發展大面積生態漁業、稻田養魚和鹽堿地水產養殖。推動海洋養殖業科學綠色健康發展,調整和優化海洋綠色養殖格局,對海洋漁業基地予以大力支持。森林蘊藏著豐富的食物,是天然的“大糧庫”,不僅能豐富人民群眾的餐桌,還能滿足健康的生活需求。我國有大量丘陵、山地,具有發展木本糧油、森林食品的巨大潛力。打造了林糧、林菌、林藥、林菜、林果、林下養殖等系列森林食品。堅持全鏈思維,充分發揮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作用,在保護中有序擴大林下經濟用地規模,加強林下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發展壯大森林食品龍頭企業,優化森林食品產業布局,加快培育森林食品品牌,不斷提升生態森林食品供給能力。推動現代畜牧業大力發展,大力促進草原畜牧業集約發展,切實提高草地的生產力和草原的生產力。重視和強化奶源和奶產業基地建設,改善、提升和優化奶制品結構、質量和品質。穩步發展養殖業。大力發展家禽產業,改善人民食物結構,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六、壓緊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一)壓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糧食安全既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我們黨將糧食安全視為黨委政府頭等大事,是實行黨政同責所要承擔的政治任務。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自建立以來,一直都極為重視農業、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皆是如此。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國家糧食安全更是重視有加。他反復告誡和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牢牢扛在肩頭,切實做到糧食安全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因此,各級黨政領導要提升思想認識,從政治高度、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總書記和中央關于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在此基礎上切實擔當起保障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糧食安全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大事。近些年雖然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持續穩定增產豐收,但是,我國糧食安全仍然面臨原有的和新出現的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強調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依然十分必要和重要。各級地方黨政領導干部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履行主要責任人職責,把糧食安全責任壓得更緊更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尤其是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要樹立大局意識、全局意識和國際視野,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糧食安全極端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將國家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落實落細。建立健全地方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體制機制和規章制度,推動地方切實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二)優化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制度
當下,建立健全糧食安全責任考核體系和體制機制十分重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需要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銷區和糧食產銷平衡區黨政部門一起端飯碗、共同扛責任,以此形成糧食安全的雙重保障。可從三個方面完善和強化對地方黨政干部的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首先,要明確提出和細化考核的具體內容和考核指標,以免出現責任虛化而讓人無所適從,比如可以把落實糧食播種面積、耕地保有數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質量、糧食總產量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或考核指標。考核指標和內容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糧食安全功能區的不同設計不同內容的指標體系,科學設置標準和權重。其次,在明確了糧食安全責任指標和內容后,要對照指標和內容進行嚴格的考核,并嚴格維護考核的嚴肅性、權威性和震懾作用;對有些責任甚至要終身追責,確保糧食生產的基礎和根基不動搖。(下轉第56頁)(上接第38頁)最后,要重視對糧食安全考核結果的運用,充分發揮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的“指揮棒”導向作用,對那些認真履職任責的地方黨政干部給予獎勵和激勵,對糧食安全考核不合格、不稱職的應問責和處罰,以此層層傳導動力和壓力,切實推進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在糧食安全方面盡職履責。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共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唐 踔.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思想述論[J].糧食問題研究,2021(5):39-45.
[3]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J].農業機械,2022 (3):46-53.
[4]王旭.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按下“快進鍵”[J].中國畜牧業. 2022 (4):14-28.
[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J].上海農村經濟.2023(3):4-9.
[6]郭乃碩.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N].人民政協報,2023-03-06(17).
作者簡介:唐踔(1970—),廣西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