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列
摘要: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和鄉村現代化的關鍵,是鄉村振興和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與嵌入型人才相比,內生型人才有著天然的優勢。文章以鄠邑區為例,從內生型人才入手,分析內生型人才對鄉村振興的作用和鄠邑區的具體情況,繼而探索鄉村人才培育的路徑。
關鍵詞:內生型人才;鄉村振興;人才培育;鄠邑區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鄉村治理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也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1]。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如何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培育人才并讓他們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如何讓他們扎根當地鄉村建設,讓現代化人才在“誰來興村”的難題中發揮關鍵作用是必須研究的課題。
1 鄠邑區內生型人才概述
1.1 鄠邑區農村人才來源的選擇
人才問題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以各類主體與鄉村社會的關系屬性為標準,將參與鄉村振興的各類人才劃分為內生型、嵌入型兩種類型[2]。
第一,從外部引進和吸納,這就是常規意義上的嵌入型人才。嵌入型人才有其天然的優勢。例如,在管理和知識專業性、綜合能力、知識儲備和視野開闊度方面占有壓倒性優勢。但是其也存在著天然的劣勢。例如,對當地農村農業農民實際情況的了解程度和與農村、農民的融合度問題,指導意見的貼合度和適應性不強等問題;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能否留得住的問題。
第二,人才振興的基礎是人才培育,內部人才培育,就是內生型人才。與嵌入型人才相比,內生型人才是從當地培育出來的人才,對農村和相關具體實際情況更了解。最重要的是與嵌入型人才相比,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們對農村,對這塊養育他們的土地有著無比的熱愛和深厚的感情,他們期盼這塊地方變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活力,這是任何一種技能和專業都無法替代的優勢。
1.2 鄠邑區內生型人才培養的途徑
1.2.1 依托區委黨校的人才培育
鄠邑區針對農村“三慢一難”(經濟發展慢、農民增收慢、人才成長慢和干部選拔難)問題,依托區委黨校,實施培養農村優秀青年帶頭人的“培優工程”,加強崗位培訓。學員在鎮、村定期輪崗,了解鄉鎮職能和工作方法,熟悉辦事程序和業務流程;根據自身素質和個人特長,掛職村“兩委”和其他村級組織,參與農村一線工作,增進與村民的感情。
1.2.2 依托區鄉村振興學院的人才培育
依托區鄉村振興學院,舉辦農村實用人才技能、鄉村振興領軍人才等主題培訓班共24期,
1 590余人次。扎實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學歷提升工程,對228個村(社區)干部進行學歷提升,3年后獲得全日制大專學歷。加強與陜西國防工業職業學院合作,持續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學歷提升工程,制定出臺《鄉村振興人才學歷提升工程學員管理辦法》,整合優化區內外專家人才和全市黨校系統等優質教育資源,切實提升學員學習實效。
1.3 鄠邑區內生型人才培育的重要價值
1.3.1 內生型人才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鄉村治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協同努力,內生型人才能夠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1.3.2 內生型人才為農民整體素質提升提供示范作用
鄉村現代化的目的是實現作為鄉村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內生型人才是提升當地農民素質的重要阻力,推動內生型人才參與到當地的鄉村治理和建設中,能夠對當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起示范推動作用。
2 鄠邑區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實踐
2.1 進入村“兩委”,參與鄉村治理
鄠邑區把培育的內生型人才全方位立體式地融入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干部隊伍建設中,既解決了農村專業管理人才問題,也解決了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高齡化”問題。2019年村級選舉后,共有136人成為村黨支部成員,其中42人當選村黨支部書記;258人成為村民委員會成員,其中125人當選村委主任;62人當選村監委會成員。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均由內生型人才擔任的村達到42個,少數村“兩委”成員全部由培育的內生型人才擔任[3]。一大批內生型人才當選村民小組組長或村民代表,參與農村一線工作。
2.2 通過自主創業,推動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內生型人才的自主創業,帶動了鄠邑區的當地產業發展,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和創業致富,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提高農民經濟收益。截至2020年,培育的內生型人才新創辦經濟實體135個,投資總額超過1.6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 300多個。從事農業規模種植、銷售、加工的50多名學員組成現代農業發展協會,在引導群眾發展現代農業、解決農產品品種少、銷售難等方面發揮顯著作用[3]。
2.3 發揮橋梁和骨干作用,推動鄉村治理發展
作為自主培育的內生型人才,他們不但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對本地的具體戰略部署也更加熟悉和認同。如此一來,他們投身農村工作各條戰線,成為法規政策的宣傳員、廣大群眾的辦事員、技術項目的信息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架起了基層黨委政府與農民群眾之間的橋梁,進而推動鄉村治理的發展。例如,培優青年聯合成立鄠邑區電子商務協會,廣泛動員、培訓、組織培優青年在電子商務示范縣創建工作中發揮橋梁和骨干作用,該項目的成功,充分說明了內生型人才的巨大作用。
2.4 參與公益活動,助力公共治理
公益組織和公益事業是鄉村發展的助推器。內生型人才在積極上進的氛圍里,責任感和公德心得到充分激發,參與公益蔚然成風,回報社會成為自覺行動。自第一批學員畢業至2020年,他們參加城鄉社會治安維穩執勤累計超過6 500人次,成為參與公共治理的重要力量,延伸了基層組織管理社會的觸角。此外,還在區、街道組建志愿者隊伍26個,固定隊員1 500多人,組織開展便民服務、防汛搶險、幫扶救困、各級綠化、秦嶺生態保護、城鄉衛生等公益活動。
3 鄠邑區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挑戰
3.1 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思想覺悟待提升
經過層層選拔和培育的內生型人才都是思想先進的優秀人才,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動機不純。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第一,部分內生型人才有自身的經濟實力或者家族內部有強大的經濟支撐,沒有后顧之憂,他們參與村務治理,有光耀門楣、光宗耀祖的想法。第二,對于經濟基礎薄弱的內生型人才,他們參與村務的動機就更復雜了。最常見的就是借用村莊的優勢來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改善自己和家族的經濟狀況。
3.2 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力缺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復雜艱巨、長期的系統工程。能力不足是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核心制約要素。能力、本領是參與治理的前提。雖然他們改變農村的愿望強烈,但是由于能力、本領不足,再加上村莊的具體情況不同,還有如宗親、熟人、面子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參與效能會大打折扣,在心理上可能會受挫,繼而影響今后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其參與治理的效果欠佳。
3.3 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激勵機制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人才考核評價制度,缺少對人才的激勵和獎勵,晉升渠道窄,導致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受挫,難以留住人才。除此之外,只注重對人才物質方面的嘉獎,忽視精神上的激勵。在精神激勵被忽視的情況下,人才工作動力不足,從而導致鄉村治理效能不高。
3.4 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成長環境不夠成熟
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都是非體制內的正式成員,屬于邊緣化的非脫產干部群體,“其身份實際上并不是干部而是農民,他們沒有工資。”[4]這樣的二重身份也給他們帶來一些困擾。第一,參與鄉村治理缺乏長期有效的培訓和規劃,他們內心也惴惴不安,感受不到成長所需的正面環境;第二,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二元身份在某些情況下帶來負面輿論。例如,家庭或者家族經濟條件較差的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在村莊可能會產生諸如“先把自己經濟發展上去,再來管理大家的事兒”這樣的負面輿論,嚴重打擊和影響了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
4 優化內生型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路徑探索
4.1 妥善引導,加強監督,為內生型人才參與治理提供紅線保障
第一,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5]。滿腔的熱血和想要為鄉村治理做出貢獻的熱切是鄉村人才的特質。但由于內生型人才缺乏相關鄉村治理的經驗,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妥善引導。基層黨組織在具體實際中對培育機構給予引導,使其從思想上提高站位,提升政治素養。例如,協同各街辦黨委強化管理,真正做到用制度約束人,爭當農村“五大發展理念”的先行者和帶頭人。第二,多范圍加強監督。加強基層黨組織對內生型人才參與治理的有效監督是發揮他們作用優勢的必要手段。雖然內生型人才選拔的都是優秀的人才,但是必要的監督手段既是對村民負責,更是對鄉村人才的保護,這從來都不是矛盾的。他們對鄉村治理的熱情和激情是他們的優勢,但是也需要制度的約束。在監督中,可以發揮優秀黨員的帶頭作用,通過嚴格把關,防止參與治理的異化。
4.2 多渠道、多方位提升內生型人才的綜合素質
第一,繼續以區委黨校和鄉村振興學院為主陣地,擇優培養內生型人才。通過軍訓、競賽、選舉、考試等措施加強學員思想政治和紀律作風教育,培養自我管理、遵規守紀的觀念,真正做到學有所獲,使得人才能培育、能留住、能發揮作用,為鄠邑這塊土地服務,這就是提升人才綜合素質的終極目的。第二,加大與域內著名高校的合作,不斷加強內生型人才的學歷教育,這是綜合素質提升的重要方面,更是區內整體素質提升的必要手段。通過加強學歷教育,使人才開闊視野,增強本領,更好地參與區內鄉村治理。圍繞培優宗旨和培訓需要,拓寬視野,拔高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選聘授課教師:從省市黨校、大專院校聘請客座教授,并與市委黨校共建教學調研基地;堅持領導干部上講臺,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為學員作報告,聘請縣鎮領導兼任授課教師,講授涉農法規政策和縣鎮村情;遴選知名企業家、勞模、村干部,傳授管理方法與經驗;培養有經驗和特長的培優學員,走上講臺現身說法。
4.3 完善激勵、獎勵機制,為內生型人才參與治理提供物質精神保障
第一,在經濟上沒有后顧之憂的人才,往往具備較多的物質財富和資源,這樣的人才更注重外在的評價,因此,可以大力宣傳他們對村莊的貢獻,借助當地廣播電視、新媒體來宣傳,展示鄉村人才助力家鄉發展的相關事跡,使村民直觀了解他們對家鄉建設的貢獻,讓他們的貢獻得到村民的認同和認可,滿足其精神上的追求,更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的激情與動力。從而形成極大的示范作用,鼓勵更多的鄉村人才參與鄉村治理,形成正向性的循環。第二,對于居于鄉里、在某方面有特長和能力的人才,可側重給予些許物質獎勵以表彰他們為家鄉建設無私奉獻;可以設立人才基金等,還可以向在外工作的鄉村人士進行籌款,通過多元激勵措施可有效地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使他們成為助力家鄉發展建設的新生力量。
4.4 優化培訓,營造氛圍,為內生型人才參與治理提供環境基礎
第一,優化培育、培訓環境。對內生型人才的培育、培訓應該常態化。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長期地規劃和不間斷、與時俱進地培養。因此,應該制訂常態化培育、培訓計劃。除此之外,培育、培訓要因地制宜,結合鄠邑區當地環境,可靈活選擇培育方式,進行現場、實地教學,深入田間地頭。第二,優化鄉村氛圍。將全區域宣傳內生型人才參與治理的良性效果,展現給全區域內的村民,繼而增強全區域內對內生型人才的尊重和認同,進而讓內生型人才參與治理的正面性得到充分宣揚。
5 結束語
以人才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內生型人才將是未來農村治理的主力軍。作為治理的主力,內生型人才的本地選拔和培育工作需在今后的實際中側重加強,持續推進,發揮鄠邑區內生型人才的優勢,讓人才扎根當地鄉村建設,助力鄠邑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2-12-24)[2023-12-24].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24/content_5733398.htm?eqid=e31f84f30000422b00000003646f2142.
[2]趙燕燕.貴州農村內生型人才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探析[J]村委主任,2022(09):159-162.
[3]讀報小組.2020年年中全會報告?-2:西安市鄠邑區區長李化在區委一屆七次全會上的講話[EB/OL].(2020-08-19)[2024-01-19].https://mp.weixin.qq.com/s/slpNF9qIZO22JQ-Nom89ig.
[4]賀雪峰.村級治理的變遷、困境與出路[J].思想戰線,2020,46(04):129-136.
[5]張嘉凌.農村基層黨建中的精英吸納與塑造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9.
作者簡介:文 列 (1983—),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