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與中國同為亞洲國家的新加坡和日本,都曾面臨既有住宅升級改造的難題,其中包括“懸空老人”等群體的出行難問題。這兩個國家老舊小區的更新發展,側重于通過空間改造實現社會效益,可為當前中國既有住宅改造提供經驗。
新加坡為了應對日益凸顯的人口老齡化、居住環境老化等問題,在本世紀初出臺了“電梯翻新計劃”,其中包括給原本沒有電梯的老舊建筑加裝電梯。截至2022年底,該計劃已惠及近60萬戶家庭。新加坡媒體總結政府多年的實踐經驗,闡釋了該計劃成功的關鍵。
一是基層主體建立合作組織。政府主導構建由工作委員會和社區服務中心共同組成的基層合作組織,由該合作組織全程管理電梯翻新以及加裝電梯工作。工作委員會由基層組織顧問、基層領導、項目顧問,以及公民咨詢委員會、鄰里居民委員會和建屋發展局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能是收集居民的意見,研究工程設計方案,確定工程預算,監督工程進展并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居民的反饋意見。社區服務中心由公民咨詢委員會和鄰里居民委員會組成,擔當市議會和居民之間的協調員,為居民搭建起意見融合和互動平臺。
二是政府主導,保障資金來源。在電梯翻新和加裝電梯的項目中,新加坡政府承擔75%—90%的費用,市政理事會(分區物業管理方)承擔一部分費用,每戶居民承擔的費用不超過3000新加坡元(約合1.5萬元人民幣)。業主的出資比例根據戶型和組屋的設計而定。在整個工程實施過程中,電梯安裝或翻修的費用由政府先行墊付,待工程全部竣工交付后,居民再開始按月支付所應承擔的費用。滿足條件的居民還可要求分期、延遲付款或申領補助金。
三是居民參與,搭建溝通渠道?;鶎咏M織積極搭建多種溝通渠道,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在前期階段,基層組織通過家訪、咨詢和論壇的形式,宣傳“電梯翻新計劃”,了解居民的擔憂和看法;在中期階段,通過舉行發布會、組織公眾活動、張貼公告、成立信息中心等方式,積極跟進工程進展;在后期階段,對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評估工程滿意度,給工作管理團隊提出改進建議。通過全過程的溝通,居民積極參與到電梯項目中,集體決定方案。這在減少矛盾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四是項目整合,強化頂層設計。老舊電梯翻新和加裝電梯,作為新加坡“中期社區翻新延伸計劃”的兩個配套項目,雖然資金來源和實施主體都不同,但通過協調整合同時開工。這不僅縮短了總工期、節省了工程成本,還將工程對居民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五是優化工藝,簡化施工程序。老舊建筑加裝電梯,采用無設備房的電梯和輕質涂層以降低安裝成本;通過“無梯井”設計避免對住戶的視線造成遮擋;推進標準化設計和改進工作流程,保證大批量生產,并縮短安裝時間。通過優化工藝和簡化施工程序,可將加裝電梯的費用和施工時間減少20%。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老舊小區就面臨居住環境品質下降、配套設施陳舊的問題。在日本,老舊小區的來源主要是二戰后和泡沫經濟時期,為應對住宅短缺而大量建設的集合住宅。東京是老舊小區比較集中的城市,以其為例,可以分析日本如何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更新。
花田小區地處東京核心區,建成于1964年,公共空間小,建筑密度大,居民老齡化率達54%,是東京典型的老舊小區。2011年,花田小區啟動了更新改造計劃,取得成功。

日本東京高島平老舊社區升級改造取得成效
在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方面,花田小區明確了幾個重要問題:一是加裝電梯的目的是為殘疾人、老年人等有需求的群體提供便利,為其他居民在必要時提供便利。二是加裝電梯是長久之計,但有時“遠水解不了近渴”:一方面,有些老舊建筑并不符合加裝電梯的條件;另一方面,加裝電梯需要爭取整棟樓居民的同意,會花費較長的時間。
在此基礎上,花田小區明確了加裝電梯不是解決“無障礙問題”的唯一途徑,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志愿者輔助等形式,為上下樓困難的群體提供其他無障礙設施服務;上下樓困難群體自行購買無障礙設施的,政府可以給予補助,比如爬樓機、上下樓輪椅或智能輪椅等。例如,在沒有安裝電梯的情況下,可滿足“懸空老人”出行需求的爬樓機,能夠充分發揮社區以及相關公益機構的作用。
花田小區嘗試引入多元主體,共同為老年人出行提供服務。例如通過物業和社區協作的方式為社區內的老人提供爬樓服務,與公益組織攜手為轄區內的老人和殘疾人提供免費爬樓服務。
另外,花田小區開拓了解決加裝電梯所需資金問題的新途徑。比如,慈善基金會設立了既有多層住宅“加梯”慈善幫扶專項基金,專門用于相關幫扶。
老舊建筑加裝電梯只是花田小區升級改造項目的一部分。其整個改造項目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以政府和民間力量為輔。花田小區的土地和建筑物所有者,是整個項目的主要推動者,重點負責小區的更新設計、規劃和建設。由于花田小區整體房屋和配套設施都嚴重老化,居住品質水平下降嚴重,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因此,其升級重點在于物質層面的整體改造。
東京足立區政府主要負責在社會層面推動,定期將更新舉措進行公示和宣傳,定期與居民做好充分的溝通,及時反饋居民意見。為此,足立區政府成立了花田小區及其周邊地區綜合社區營造協議會,從制度層面做好居民之間的溝通、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充分保障改造工程穩妥推進。
高島平的老舊小區改造,也是日本老舊小區更新的經典案例。高島平建成于1972年,居民老齡化率為49%,建筑物和配套設施都已過時。更嚴重的是,高島平的地域性社會活力不足。因此,高島平的改造更新更關注社會層面的更新與發展。其主體力量主要來自于社區的自發組織,參與主體包括東京大學、高島平報社和社區居民等。
社區力量在高島平的更新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東大的環境創造學部和高島平報社創辦了“高島平未來網絡項目”,將居民凝聚起來,組織活動,有效提升了社區的活力和凝聚力。研究者、學生和社區居民定期舉辦項目聯席會議,社區居民可以通過會議成為小區更新改造的重要決策者,有效實現了社區內居民的溝通。
老舊小區改造不能僅僅依賴政府,更要發揮市場的作用,發揮社區居民、本地文化團體的力量,在制度層面實現地域內居民的共同參與,做好有效溝通。
對日本老舊小區的更新歷程和典型案例分析可知,其兩個突出特征能夠為中國當前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其一,不僅局限于物質空間的改造,其核心是空間改造背后的社會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重點加強空間資源與社會群體之間的有機聯結。更新手段不是單一化或簡單復制某種模式,而是強調針對不同主體、不同地域特色、不同目標,采取多元化舉措。物質更新手段提高了居住品質,引入更多元化的社會群體,促進社區的異質化和內部的互動交流;社會更新通過投入社會資本和加強社會聯系,重新激發閑置的空間與當地群體之間的對話,增加了黏性。
其二,重視自下而上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通過制度設計,有效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資源。日本社區發展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路徑,就是長期以來對社區整體的重視。老舊小區的更新,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整體營造的特色。例如,通過協議會制度,將更新活動中的多項工作都交由居民決定,同時輔以專家和專業機構的有效引導。政府在其中發揮了關鍵的連接和支持作用。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