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進程及價值內蘊

2024-05-10 06:59:11帥啟梅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1期

摘?要:從現代化的歷史發展來看,現代化是每個國家的歷史與現實目標,但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模式與道路,都是由其特定的經濟社會條件與歷史背景決定的。在現代性獲得世界性權力并在全球擴張后,中國卷入現代化進程中。從最初的器物層面現代化到制度層面的現代化,再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創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其獨特的發展邏輯與歷史脈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提出也是理論、歷史與實踐相結合的必然產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與推進,既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作出了理論貢獻,又為世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開創了新的文明類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邏輯;歷史進程;價值內蘊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1012(2024)01-0022-08

The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Process and Value Connotation?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HUAI Qimei

(School of Marxism,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odernization is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goal of every country. However, the mode and path for modernization in any country are determined by its specific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fter modernity gained worldwide power and expanded globally, China wa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initial modernization of objects to institutions, then to the pioneer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Chinas modernization has its unique development logic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 proposal of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road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history and practice. The explor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m and provides a new practical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it has created a novel type of civi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process; value connotation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社會變革,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且仍在發展過程中。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現代化指的是“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它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應變化”[1]12。隨著現代性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絕對權力,其影響波及全球,現代化也成為每個民族普遍的歷史性命運。中國作為后來者,被動卷入了這一世界性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探索形成與建構的現代化道路,是既具有現代化的普遍規律與一般特征,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本文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為起點,深入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過程,考察其歷史起源、歷史進程及發展路徑轉向,并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世界歷史角度,揭示中國式現代化在當代歷史語境中的價值。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

現代化起源于西方,長期以來,帶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現代化理論占據這一理論場域中心,如西化理論與后來的依附論。國內外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沒有現代化理論,這是一種誤讀。事實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做了細致研究,而其現代化理論主要是在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分析中加以闡發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起源于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發展。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有助于增強對中國現代化發展路徑轉向的理解與認識。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人類文明形態發展規律的實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分析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分工的差異而出現的五種所有制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中清晰地勾勒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五種形態。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看,人類文明形態可以分為五種,即原始文明、奴隸制文明、封建文明、資本主義文明及社會主義文明。雖然馬克思對人類文明形態的進化持有序漸進的觀點,但其并未認為所有國家都必然走向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對東方社會的研究,馬克思認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與民族,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馬克思的這一思想闡明了一國現代化路徑的選擇問題:在一定條件下,東方社會完全可以走出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歷史局限,產生立足自身現實的多元現代化向度[2]。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非資本主義現代化,是跨越文明形態演進規律的現代化。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并未經過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缺乏相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即便相比起蘇俄,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也遠未達到其發展程度,一窮二白、飽受戰爭與動亂摧殘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跨越“卡夫丁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對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批判理論的賡續

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中,現代化就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但馬克思認為,以工具理性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現代社會雖然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先進,但根植于資本邏輯的現代性表現出其矛盾、分裂、異化的一面。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研究,他的許多論著的標題或副標題中都帶有批判二字,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哥達綱領批判》等[3]69。在如何認識現代性這一點上,不同的學科與學術流派觀點不一。作為現代化理論的重要奠基人,馬克斯·韋伯雖未直接使用現代化這一概念,但其研究是西方現代化研究的基礎性開端。在韋伯的理論中,其經驗研究的最主要著力點在于理性化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歷史意義。而在帕森斯的狹義現代化理論那里,韋伯思想被進行了結構功能主義式的全面改造[4]。“傳統—現代”的二元對立過程被貶低與簡化,傳統徹底成為現代的對立面,韋伯所憂心的現代性后果也被簡單化約,以至帕森斯的理論最終變成“西方中心論”。在帕森斯的現代化理論中,處于西方世界之外的不同民族基本喪失了現代化動力基礎與源泉。盡管后來的依附論、世界體系理論等社會發展理論對帕森斯的現代化理論進行了批判,也有理論試圖去“理解現代性的性質,對現代制度的特別動力學機制和全球化范圍進行說明,并解釋其與傳統文化斷裂的性質”[5]14,但抽離了歷史視角后的各種理論,最終不免庸俗化,落入后現代主義的陷阱。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起源、資本邏輯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中的矛盾與異化。在資本主義起源和發展的批判性研究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入揭露與批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開了剩余價值的秘密,指出資本主義文明繁榮的背后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毫無人性的榨取與剝削,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物化關系,就再沒有別的聯系。中國式現代化在肯定西方現代化進步本質的同時,對這種建立在奴役、掠奪與戰爭基礎上的現代化道路與模式進行了反思。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現代化批判理論的指引作用,既不盲目效仿西方模式,也不排斥人類文明發展的有益探索經驗,在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獨立自主地走出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避開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危機、價值撕裂與混亂、資源枯竭與生態惡化等一系列現代化惡果。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嶄新應用

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與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的關鍵在于唯物史觀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科學社會主義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自理論創立以來,歷史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以及社會主義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如前所述,馬克思的現代化批判理論是辯證的,雖然不能將批判理論與未來社會構想看作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但二者確實存在內在的必然聯系。作為一種科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當然具有建構性特點。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建立在美好想象基礎上的未來設想。在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上,馬克思預測了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與理想狀態。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僅僅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資本邏輯雖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起到革命性作用,但資本主義社會并不是現代性與世界歷史的終點。科學社會主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其在指導實踐過程中,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并不斷深化、發展與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性與科學性。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西方到東方。中國式現代化充分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與創新邏輯,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嶄新發展階段。

二、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與道路轉向在分析中國的現代化時,歷史視角顯然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中國的現代化與世界其他國家與民族的現代化一樣,都是從傳統到現代的社會變遷過程。盡管我們一再批評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式現代化理論,但“傳統—現代”的分析范式仍然具有借鑒意義。18世紀以前的2000多年內,無論是采用經濟發展指標還是政治成熟指標,即使中華文明不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先進文明,也至少是領先的文明,歷史上無數次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均被中國的農耕文明同化與融合,沒有被同化的,在短時間內即被逐出中華文明區域。但到了18世紀,尤其是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后,世界對中國的先進幻想逐漸化為泡影。“奇怪的外國事件,決然地打斷了中國人熟悉的朝代循環,很快,外部世界就將帶著屬于他們的歷史觀侵入中國。”[6]107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在遭受外敵入侵的同時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任何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其對不同道路的選擇決定于自身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中國之所以走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是立足于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歷史環境,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走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因此,在研究中國的現代化時,需要對中國19世紀與20世紀漫長且復雜的現代化道路上的障礙、機遇與道路選擇進行深入分析。

(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起源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方面,中華文明具有強烈的傳統主義傾向;但另一方面,在面對外來沖擊與侵略時卻表現出頑強的承受能力與融合他文化的能力。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通過不斷的自我更新延續生命力,在外族入主中原時亦始終未改儒家文明的基本底色。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美國學者羅茲曼在研究中國的現代化時,稱“中國的政治制度具有精密的專門化和職能區分,并由職業官僚遵照高度理性化并有案可稽的成規及先例進行管理。在很多方面,中國非常具備現代轉變的條件”[7]186。盡管近代中國具有諸多有利于現代化的因素,但阻礙現代化的因素發揮的作用更大。中國的政治穩定建立在家庭與宗族的穩定之上。這種政治穩定并非不理性的,但清政府的異族統治加劇了這種政治穩定在利益取舍上的非理性化。獲取統治權力的重要性遠高于國家的現代化,晚清統治者政治上的非理性化阻礙了中國走上內生性現代化道路。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性亦讓位于各利益團體的價值訴求。直至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現代化才成為國家的首要歷史任務。自西方開啟現代化進程以來,現代化逐漸成為全球所有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任務,不管這種歷史任務是主動領取還是被動接受。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現代性在擴張的同時裹挾著支配—從屬的權力關系,支配者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轉變本國的所有因素而達至現代化,而從屬者則依靠借鑒外來模式以實現擴張與更換現有社會結構。中國顯然屬于后者。

(二)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觀察中國的現代化,從歷史時序上來分析比較容易獲得清晰的結論。從1840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出現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現代化。

1.器物層面的現代化

該時期的現代化從1840年開始至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以林則徐、魏源、奕、李鴻章等人為代表,主要表現在器物層面的現代化。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政治、社會結構與經濟體系均發生巨大變化。西方在中國的擴張給中國的現代化帶來了許多重要且有用的信息與技術,但政治衰敗、社會動蕩和經濟變化都不足以使中國形成能夠應對外來挑戰的內部力量。“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西方列強對封建中國的侵略具有兩重性:一是它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解體,使中國資本主義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二是帝國主義為了控制中國,不允許中國獨立地發展資本主義。”[8]因此,表現在器物層面上的現代化不可能獲得成功,在沒有打破原有政治結構與經濟體系之前,器物層面的現代化在資源調集與協調國家行動方面,與1840年之前并無本質區別,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即證明了這一點。

2.制度層面的現代化

從189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這個時期的現代化核心在制度層面。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的精英階層逐漸認識到制度才是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障礙,維新變法及清末新政標志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制度變革時代到來,然而這種政治變革早已喪失了權力基礎。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國一直處在一種“國家危機”(nation crisis)或“權威危機”(authority crisis)之中,隨著地方督撫勢力的坐大,中央的權威和實際控制力迅速流失[9]。維新運動的失敗證明,中國的政治制度與最高領導層已難以進行一次全面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而清末新政,與其說是為了國家與民族富強,不如說是為了延續清王朝的統治,且改革的參與者各謀其私,如此失敗就是必然。

3.全面現代化的開端

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至1949年,這個時期的現代化已擴散至社會各個層面,包括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經濟與思想文化等領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從帝制到共和,是中國自秦制以來,兩千年歷史中的第一次政體斷裂。封建帝制的權力與權威合一被徹底打破,但辛亥革命的復雜性,使得民國成立后的國家建構困難重重,國家認同問題在民國時期始終未能解決。“晚清的朝廷陷入了權力與權威的雙重危機,辛亥之后,這一雙重危機不僅沒有解決,而且以更嚴峻的形式表現出來:國家四分五裂,中央權力式微,政治秩序缺乏公認的權威——無論是憲法的權威還是人格的權威。”[10]166盡管國民黨1928年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形式上的統一,但軍閥混戰后形成的中央與地方格局,使中央政府的資源調集能力十分有限。而日本侵華直接打斷與摧毀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國民黨政府已無力籌劃與發展當時出現的各種現代化因素。值得慶幸的是,該時期的現代化運動在思想與文化層面上出現了新的轉機,也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以五四運動為起點,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思想與文化的改變為中國現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路徑轉向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創立

回溯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現代化,無論是器物層面還是制度層面,中國的現代化與西化基本是等同概念。從特定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來說,當時現代化的路徑是符合中國現代化發展規律的。但現實邏輯卻是,以西化模式來先驗地套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上,不過是純粹的美好愿望。在經歷了洋務運動、改良主義、舊民主主義革命等多方的探索和嘗試之后,中國的現代化終于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了本質聯系,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交給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

1.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路徑轉向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強有力的統一政權,中央政府開始指導與計劃社會各個方面的現代化進程。這一階段的現代化實際上是蘇聯現代化模式的復制,已徹底拋棄了西方現代化道路與模式。早在中共七大會議上,毛澤東即提出了中國的現代化問題,其在《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提出,“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1]1081。毛澤東在其后來的著作中,始終強調工業化、現代化。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四個現代化”的表述[12]673。盡管之后對現代化建設的表述各有不同,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現代化的方向目標,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新中國成立伊始的現代化建設,在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指導與干預下,各領域的生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一五”計劃的工業生產作為一個整體上升了130%,大大超過計劃規定的100%[13]158。盡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突出成績,但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我們并未處理好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以至走了不少彎路,現代化建設進程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并在一定時期內造成了混亂。

2.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現代化進入初步起飛階段。在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教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要“走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4]163。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出發,將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化的生產力,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全新命題[15]。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具體設計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藍圖與發展路徑。中央領導集體以“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為出發點,結合中國國情,接連形成“三步走”發展戰略,初步提出“五位一體”現代化布局。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并對現代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在這一階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總結現代化經驗教訓與探索中得以創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沿著現代化發展目標循序漸進,奮勇向前。

3.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在新世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吸收以往的現代化建設經驗,開創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與全面推進,既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也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首先,新時期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更為具體與精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黨全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具體實施步驟中,對小康社會建成后到本世紀中葉的奮斗目標進行階段性劃分,更加清晰具體地擘畫出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和遠景目標。其次,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強調全民共享現代化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安全感。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國情與重要挑戰。從世界現代化歷史來看,除美國以外,無論是西歐國家還是東方的日本、韓國,沒有哪個國家有如此大規模的農業人口,且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農業人口。在現代化進程中,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立場。通過在不同時期實施不同政策,我國充分發揮人口整體性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通過中國共產黨與全體人民的努力,中國已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目標,讓14億人民共享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成果,避免資本主義現代化在貧富分配上的扭曲。再次,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系統觀念,注重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全方位提升現代化建設的質量水平。現代化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遷,韋伯在分析西方近代文明興起時用到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兩類概念。在他的研究中,現代技術、資本主義、科層制等現代性的發展,最終使現代性與文明價值之間存在無可解構的沖突。中國式現代化在取得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同時,打破資本邏輯對社會的控制,在制度與政策層面駕馭資本,使其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在思想觀念層面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追求,實現中國整體社會新現代性的生成。中國式現代化在開創新的道路時,資本主義現代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歷時性矛盾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共時性矛盾并存。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我國在“四位一體”的戰略布局基礎上加入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的總體布局,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跳出了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再治理的怪圈,開創了文明永續發展的新格局。我國通過全局性謀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協調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性謀劃與高質量發展。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內蘊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西化”一度是現代化的代名詞,現代化理論也長期存在“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中國走出了一條既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也不同于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本質聯系,也預示著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實踐與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提出,打破了資本主義以資本為邏輯的文明形態,也用事實證明了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樣性,對發展中國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及全球和平事業均具有世界性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價值

1.創新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

東歐劇變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各種顏色革命在全球上演,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備受質疑,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盡管這種欠缺科學性與不負責任的理論遭到了不少批評,如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說:“這種終結觀無疑是所謂結構理論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對于我們而言,我敢說,有關歷史終結和最后的人的流行話語的傳媒展覽看起來常常就像是一個令人討厭的時代錯誤,至少在某個方面說是如此。”[16]17但真正對福山的歷史終結論予以迎頭痛擊的是中國這一鮮活的歷史樣本。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與歷史環境,創造性地回答了怎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路的問題,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性,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作出了原創性理論貢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

2.體現了中國式文明自覺的理論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它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的簡單套用,也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再版,而是立足于本國國情基礎上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盡管現代化通常表現出與傳統的對立,但這并不意味著現代化可以脫離傳統而實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儒家文明長期以來占據主流意識形態領域,但儒家思想在發展進程中,更多是體現為一種關于道德修養與政治理想的學說,與西方建立在基督教信仰基礎上的理性化具有典型區別。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文明自覺的選擇,通過從中國傳統文明中提取現代性的一面,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價值體系。在中國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與“天下”觀念,成為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的探索中具有世界意義的價值。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價值

1.開辟了中國之治的光明前景

自鴉片戰爭后被動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以來,我國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國家現代化而前赴后繼。在中國共產黨成立與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之前,中國的現代化一直處于摸索與動蕩狀態。無論是自下而上的農民起義,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都未能讓中國步入現代化的正軌,也未找尋到合乎歷史條件與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不斷摸索,找到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不僅讓中國的現代化步入正確發展道路,也讓中國現代化水平在歷史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中華民族來說,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與磨難已成為過去。進入新世紀,中國之治表現出的社會長期穩定與經濟高速發展,與社會失序和經濟復蘇乏力的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

2.實現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反思與超越

人類文明是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在近代文明向現代文明演進的過程中,資本主義文明是主要形態,并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權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發展的譜系,在現代文明形態上突破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樣本,從多個層面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邏輯。”[17]中國式現代化雖然是在西方現代化的影響下開啟的,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自己的社會主義方向與邏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邏輯超越了資本主義的資本邏輯;以人類社會的發展為起點與終點,超越了資本主義的市民社會基本原則;以文明融合與共進超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沖突論。隨著俄烏沖突的不斷加劇,美西方在地緣政治上挑起新的冷戰,經濟全球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近年來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發起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也給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在新的全球格局中,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邏輯,彰顯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旺盛生命力,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

3.為世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自產生以來,西方現代化在全球的擴散與外溢,大致經歷了從西歐、北美到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不發達地區。但在經濟文化較落后的亞非拉地區,移植西方現代化模式卻難以取得成功,反而最終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附庸。拉美國家學者提出的依附理論與沃勒斯坦為完善依附理論提出的世界體系理論,均完美解釋了這些落后國家在移植西方現代化模式過程中出現的消極影響。當前世界局勢仍然在一定程度體現出西方現代化的資本邏輯。美西方主導的國際資本集團在世界范圍內追求利潤最大化,通過制造金融混亂、適用單邊制裁與技術控制,迫使發展中國家走西方現代化道路,從而使發展中國家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環境污染加劇等困境。如果說中國式現代化模式造就的是與歐美一樣的現代化強國,那中國式現代化就談不上有什么世界意義,其依然只能是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某種特例而已。“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18]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模仿,也不是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模式的復制。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創與推進,打破了西方對現代化標準的壟斷,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選項,拓寬了其他國家發展現代化的渠道,為世界文明進步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四、結語

在考察中國式現代化時,理論與歷史視角具有基礎性意義。馬克思主義對西方現代性的批判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取向與制度設計都建立在這一批判基礎之上。中國自19世紀被動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以后,先后經歷了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制度層面的改良主義、暴力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但這些摸索無一例外地走向失敗。直至中國共產黨成立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確立,中國的現代化才走上正確的道路。而中國之所以走上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正是基于其獨特的自身社會條件與歷史環境。理論與歷史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切口,只有深入分析這兩個要素,才能掌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就其價值而言,中國式現代化對中華民族、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及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不僅在于它實現了中國現代化的高速發展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在于它實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全面超越,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指明了新途徑,開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參考文獻:

[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劉儒,陳舒霄.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新飛躍[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3(1):9-20.

[3]豐子義.現代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現代社會發展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應星.社會學的歷史視角與中國式現代化[J].中國社會科學,2022(3):97-111,206.

[5]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6]魏斐德.中華帝國的衰落[M].梅靜,譯.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

[7]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8]秦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探析[J].當代中國史研究,2022,29(2):4-21,155.

[9]馬敏.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若干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6(9):28-40.

[10]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

[13]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董慧,胡斕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脈絡與經驗啟示[J].理論與改革,2022(1):10-21.

[16]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M].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7]劉軍,李愛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資本主義文明邏輯的超越[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26(2):34-42.

[18]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J].奮斗,2022(17):6-19.

收稿日期:?2023-08-08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評審委員會項目“傳統儒家政治文化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影響研究”(XSP21YBC064);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基于法禮融合視角下的鄉村基層糾紛解決機制研究”(22CO450);邵陽市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實踐及價值研究”(23YBA04)

作者簡介:帥啟梅,女,邵陽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97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激情乱人伦| 亚洲一区免费看| 性视频久久|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午夜国产理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青草视频|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色综合天天操| 国产白浆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91 九色视频丝袜|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毛片视频网址|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精品福利社| 日本91视频| 无码高清专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午夜片|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99久久性生片|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97视频免费看|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综合在线网| 午夜a级毛片|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无码人中文字幕| 色综合国产|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91| 亚洲最黄视频|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天天更新|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无码aaa视频|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