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景,周 祎,江琳琳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抑郁和焦慮是常見的消極情緒反應,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影響大學生抑郁和焦慮的重要因素,抑郁和焦慮的發生有一定的人格基礎[1-2]。情緒調節是個體有意或無意對情緒的產生、體驗和表達進行監控和調整的過程,情緒調節與個體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常見的情緒調節策略包括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認知重評主要通過增加對情緒事件的積極認識降低消極情緒反應;表達抑制是通過抑制情緒表達,暫時降低情緒體驗。認知重評能更有效地增加積極情緒的體驗和表達,經常使用表達抑制策略不利于心理健康[3]。研究表明,人格特質,如神經質、開放性等會影響個體在面對情緒事件時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和使用頻率[4-6]。目前,大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抑郁和焦慮情緒較為突出。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討情緒調節策略或人格對抑郁情緒的影響,缺乏關于情緒調節策略與人格特征對抑郁和焦慮的作用機制的研究。本研究以安徽省某兩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其抑郁和焦慮情緒狀況,并分析情緒調節策略與人格特征對抑郁和焦慮的作用機制。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安徽兩所高校以班級為單位抽取了1 112名學生,在被試知情同意后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有效問卷1 016份,有效率91.4%。被試年齡在17~28歲之間,其中男性399人(39.3%),女性617人(60.7%);生源地為農村615人(60.5%),城鎮401人(39.5%);大專學歷677人(66.6%),本科及以上339人(33.4%);獨生子293人(28.8%),非獨生子女723人(71.2%)。
1.2.1 大五人格量表(TIPI-C)
采用由GOSLING(2003)編制、李金德(2013)修訂的中國版10項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測量人格特質,量表有外向性、宜人性、責任心、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5個維度,每個維度兩個項目,共10個項目。采用1~7級七點計分法,5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67、0.60、0.64、0.62和0.64[7]。
1.2.2 情緒調節問卷(ERQ)
采用由GROSS(2003)編制、王力(2007)修訂的中文版問卷測量情緒調節策略[8]。量表包括認知重評6個項目和表達抑制4個項目。采用1~7級七點計分法,得分越高,說明該種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頻率越高。兩個分量表的Cronbach’s等α系數分別為0.85和0.77。
1.2.3 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
GAD-7是常用的焦慮自評量表,共7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從0(完全不會)到3(幾乎每天), 總分為各項目得分之和,總分越高表示焦慮癥狀越嚴重。其中,0~4分表示沒有癥狀,5~9分表示可能有輕度焦慮,10~14分表示可能有中度焦慮,15~21分表示可能有重度焦慮。
1.2.4 病人健康問卷抑郁量表(PHQ-9)
PHQ-9是簡單有效的抑郁自評工具,共9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從0(沒有)到3(幾乎每天),總分為各項目得分之和,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癥狀越嚴重。其中,0~4分表示沒有癥狀,5~9分表示可能有輕度抑郁癥狀,10~14分表示可能有中度抑郁癥狀,15分以上表示可能有重度抑郁癥狀。
使用SPSS 26.0進行差異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及中介效應分析。
使用t檢驗分析情緒反應、情緒調節策略和人格特質在性別、學歷和生源地等自變量上的差異,統計結果分別見表1、表2和表3。抑郁、焦慮,認知重評、表達抑制,以及盡責性、情緒穩定、開放性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抑郁、焦慮,以及盡責性、開放性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上差異顯著;抑郁、焦慮,認知重評,以及外傾性、情緒穩定、開放性在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差異顯著。

表1 情緒反應、情緒調節策略和大五人格在性別上的差異性檢驗

表2 情緒反應、情緒調節策略和大五人格在學歷上的差異性檢驗

表3 情緒反應、情緒調節策略和大五人格在生源地上的差異性檢驗
將PHQ-9和GAD-7量表得分在4分及以下的標記為陰性組,其余標記為陽性組,將抑郁、焦慮的陽性組與陰性組分別對情緒調節策略進行差異比較,統計結果見表4。結果顯示,抑郁、焦慮的陽性組與陰性組在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上得分差異均呈顯著水平。

表4 抑郁、焦慮陽性組與陰性組的情緒調節策略差異比較
對情緒反應、情緒調節策略和人格特質進行相關分析,統計結果見表5。大五人格各維度與抑郁和焦慮顯著負相關、與認知重評策略均顯著正相關,外傾性與表達抑制策略顯著負相關,焦慮和抑郁與認知重評策略顯著負相關、與表達抑制策略顯著正相關。

表5 變量相關性分析
以抑郁和焦慮為結果變量,大五人格和情緒調節策略為預測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統計結果見表6。影響抑郁的變量分別是情緒穩定性、盡責性、表達抑制、認知重評和外傾性;影響焦慮的變量分別是情緒穩定性、表達抑制、認知重評和外傾性。

表6 大五人格、情緒調節策略預測抑郁和焦慮的回歸分析
從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發現,情緒穩定性、盡責性、表達抑制、認知重評和外傾性對抑郁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情緒穩定性、表達抑制、認知重評和外傾性對焦慮具有顯著預測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分層回歸分析檢驗情緒調節策略在情緒穩定性、盡責性和外傾性三種人格特質與抑郁間的中介效應;情緒調節策略在情緒穩定性和外傾性兩種人格特質與焦慮間的中介效應。由表7可知,情緒穩定性、盡責性和外傾性對抑郁的直接效應顯著,認知重評策略在情緒穩定性、盡責性和外傾性與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表達抑制策略僅在外傾性與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由表8可知,情緒穩定性和外傾性對焦慮的直接效應顯著,認知重評策略在情緒穩定性和外傾性與焦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表達抑制策略僅在外傾性與焦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7 情緒調節策略在人格特質與抑郁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8 情緒調節策略在人格特質與焦慮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結果顯示,分別有65.6%和45.5%的受訪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情況,大學生焦慮、抑郁的檢出率較高。這可能與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壓力、就業競爭和未來發展等現實問題有關,從而體驗到更多的抑郁和焦慮情緒。本研究中焦慮、抑郁的陽性組與陰性組的情緒調節策略顯著差異,陽性組更多的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陰性組更多地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焦慮和抑郁與認知重評策略呈顯著負相關、與表達抑制策略顯著正相關,結論與情緒調節理論一致。情緒調節理論認為表達抑制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只能暫時性地減少消極情緒體驗,認知重評能更有效地增加積極情緒的體驗和表達,更好地調節負面情緒,經常使用表達抑制策略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3]。
本研究受訪女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顯著低于男大學生,這主要是受社會性別角色期待的影響,使男生更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女生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9-10]。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顯著高于來自城鎮的大學生,這說明農村大學生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的困擾。??茖W生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顯著低于本科及以上的學生,說明受教育程度高的學生有更多的消極情緒。
基于相關分析結果,大五人格各維度與焦慮和抑郁顯著負相關,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人格是個體習慣化的、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影響大學生抑郁和焦慮的重要因素,抑郁和焦慮的發生有一定的人格基礎[1-2]。大五人格各維度與認知重評策略均顯著正相關,外傾性與表達抑制策略顯著負相關,人格特質會影響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和使用頻率[11]。
本研究通過中介作用分析發現,認知重評策略在情緒穩定性、盡責性和外傾性與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表達抑制策略僅在外傾性與抑郁間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緒穩定性和外傾性對焦慮的直接效應顯著,認知重評策略在情緒穩定性和外傾性與焦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表達抑制策略僅在外傾性與焦慮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情緒穩定性、盡責性和外傾性三種人格特質可以通過對情緒事件進行重新評價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來減少抑郁和焦慮水平;外傾性人格特質則可以通過減少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幫助個體降低焦慮和抑郁水平。
本研究結論對青年大學生焦慮和抑郁等消極情緒的調節和干預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可以以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為切入點,培養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的使用習慣,減少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增加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