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萍 丁汀
3月28日,復旦大學科技考古學院攜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頭像“復原圖”及相關考古成果。這是我國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復原古代帝王容貌,賦予歷史以鮮活氣息。
北周武帝長什么樣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是中國古代卓有成就的帝王之一。他出身鮮卑而親近華夏文化,統一北方而下啟隋唐盛世,雄才大略卻英年早逝,充滿傳奇色彩。
北周是南北朝時期由鮮卑建立的王朝,其第三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沉穩驍勇、精力過人”,不僅統一中國北方,還推行漢文化,促進民族融合。據記載,統一中國北方后,宇文邕雄心勃勃準備“平突厥、定江南”,可惜36歲在親征突厥途中突發惡疾而死,壯志未酬,與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合葬于今陜西咸陽孝陵。
北周武帝長什么樣?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在《歷代帝王圖》中曾為他畫像。畫像中,宇文邕面容豐滿、體態雍容,略顯高鼻虬須。有趣的是,宇文邕竟是閻立本外公。不過宇文邕逝世過早,兩人從未謀面。
為揭開歷史謎題,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聯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以顱面復原技術和基因組數據對其面貌進行了復原。復原結果顯示:北周武帝宇文邕有著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與人們想象中鮮卑族相貌具有強烈異域特色——須發茂盛、發色偏黃和高鼻深目大不相同。學界指出,科技考古復原的宇文邕頭像,剛健結實,明顯帶有北方草原民族的容貌特征,和同時期龍門石窟主佛造像風格也基本一致。
復原中國古代帝王容貌,最大的困難在于獲得古代帝王完整的顱骨和高質量的基因組數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陽市考古研究所在1994-1995年間對孝陵成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北周武帝和阿史那氏皇后的遺骨。“我們用特殊的古DNA捕獲探針,從北周武帝出土顱骨和肢骨中提取了大約100萬個可用的基因位點,分析武帝的發色、膚色和瞳孔顏色等特征,發現武帝是黑色頭發、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說。
多年來,鮮卑人的外貌長相是史學界較具爭議的話題之一。一些史料表明,鮮卑人具有須發茂盛、發色偏黃、高鼻深目等西域胡人特征;也有史料記載,鮮卑人與東北亞人群長相沒有差別。“現在看來,我們預測出的武帝面貌特征更吻合第二種觀點。”文少卿說。
尋找民族融合證據
“解析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基因組數據,我們可以從群體遺傳學角度獲知其族源,進而研究長久以來在史學界存在爭議的鮮卑人群形成的問題。”文少卿說。
據介紹,北周武帝宇文邕65%的祖先成分來自古代東北亞人,近1/3的祖先成分來自與古代黃河流域農民相關的群體,基因遺傳屬于“鮮卑人群和北方漢族之間的混合”。通過遺傳學分析,復旦科技考古團隊認為,宇文邕是胡漢混血兒。“北周武帝族譜記載,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漢人。所以,宇文邕約三分之一的古代黃河流域血統極可能是鮮卑與漢族長期通婚的結果。”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認為,這一發現為南北朝時期貴族之間“胡漢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
此外,武帝也與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現代達斡爾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遺傳關系。歷史資料和人類基因組研究相互印證,有力論斷了北周武帝的遺傳起源為漢胡混合。這也意味著,“鮮卑族的形成很可能是一個動態的多民族融合的過程”。《后漢書》記載:“鮮卑者,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意思是鮮卑族是東胡的一支,族名來源于鮮卑山,也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整合分析已發表的其他鮮卑人基因組數據,文少卿團隊發現:鮮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統來源于黑龍江流域的古東北亞人群;同時,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異。長期以來,鮮卑人群的起源之說是歷史學和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課題。武帝的基因組數據為之補上了關鍵一環。
死于“砷中毒”?
在觀察北周武帝股骨時,復旦科技考古團隊發現了一塊明顯可疑的“黑色斑塊”。
一塊黑斑異常,引出新的科研課題。他們對武帝遺骸股骨樣本中的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發現體內砷的含量顯著高于同時期古代平民和貴族的平均水平。“人體中不同部位骨骼反映了生前不同階段的元素累積過程,股骨反映的是10年以上的代謝過程,說明這些元素是在長期飲食中累積在骨骼中的。”研究團隊介紹。
史書記載,北周武帝“身生癩瘡,惡疾而死”。武帝的死因撲朔迷離,主要有兩種流行推論,死于烈性疾病或中毒。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階層普遍服用丹藥,追求長生不老。復旦科技考古團隊認為,北周武帝遺骨中砷含量顯著偏高,很可能是因為日常服食以雄黃、礬石(兩者均含有硫砷化物)為主要成份的丹藥。武帝骨骼上的黑色斑塊,應為砷中毒后,局部皮膚病變引起的骨髓壞死留下的痕跡。事實上,武帝遺骨中的砷含量竟達到阿史那氏皇后的12.6倍!韓昇認為,對北周武帝遺骸的生化與DNA檢測,可以確定其死因為“慢性砷中毒”,為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
讓歷史更鮮活
自2015年首次進行北周武帝宇文邕遺骨采樣,到成功獲取中國首例帝王基因組……復旦科技考古團隊歷時近10年時間不斷提升考古“硬科技”,還原“一代雄主”容貌死因,尋找公元6世紀發生在都城長安的民族融合新證據,讓歷史“活”起來、火起來。
“傳統考古與科技分析深度融合,為確認北周帝陵及其喪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種建榮說。
文少卿介紹,提取古代帝王基因組難度極大。多年來,考古工作人員中口口相傳“大墓不見人骨”。這是因為大型墓地中氧氣充分、人骨極易腐敗,往往保存不佳。199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陽陳馬村意外發現了一座北周高等級墓葬,出土文字材料顯示,墓主人為北周武帝宇文邕。1994年,陜西考古研究院對武帝孝陵進行搶救性發掘。北周武帝及阿史那氏皇后遺骨出土時同樣面臨嚴峻挑戰——所提取到的DNA樣本里,大部分為土壤微生物,人類基因組含量微乎其微。
“在這樣的條件下,想從中獲取基因組,并成功完成后續測序和分析是很有挑戰性的。”經過長達6年的努力,復旦科技考古團隊研發出不少“黑科技”,包括高效獲取基因短片段的磁珠提取方法、單鏈建庫方法和專門適用于古DNA的捕獲探針,最終成功獲取多達百萬個可用的基因位點,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
據介紹,使用包括基因組檢測在內的分子考古手段,不僅可以復原古代帝王容貌、“偵破”死亡原因,還可以還原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少卿說,通過對武帝、皇后、貴族、平民和家養動物骨骼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他們還“解密”了公元6世紀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貴族階層與平民階層的飲食模式和生活方式。“比如,我們發現,武帝的飲食受農牧混合經濟影響,但阿史那氏皇后還保留著草原游牧民族的習慣。”
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表示,我國擁有豐富浩瀚的歷史和考古資源,應用科技考古的前景廣闊。他們計劃持續梳理匈奴、突厥、鮮卑、吐谷渾、粟特等公元三到九世紀北方古族的遺傳譜系,不斷豐富中華民族“民族融合、多元一體的大家譜”。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