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 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屬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人文主題為“時代鏡像”,共選編七篇中國現當代文學精品。如何引導學生通過篇幅有限的文本的閱讀和鑒賞,以點帶面,探究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是本單元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基于此,筆者試從課程目標、研習路徑與評價等角度探索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
關鍵詞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 ?課程目標 ?實施策略
統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屬于選擇性必修課程中的“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研習中國現當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旨在大體上了解現當代作家作品概貌,培養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趣,以正確的價值觀鑒賞文學作品,進一步提高文學閱讀和寫作能力,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價值取向。”[1]如何結合教材來落實該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通過設計綜合性研習活動來培養學生理解和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價值取向?教師需要對該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路徑做更深入、細致的梳理與探究。
一、基于新課標的單元學習目標與文本內涵價值
新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的第四點中明確,教材編寫要以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據此,整體教學目標可設定為:結合社會歷史背景,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內涵,探索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單元導語給出了具體指引:“要根據各種文學體裁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多角度、多層面探究作品的意蘊;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獲得鮮活的審美體驗。”[2]因此,我們在探索實施策略之初可先確定單元整體目標并解讀教材文本的內涵價值。
1.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設定
新課標在“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中有如下提示:“精讀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內涵與藝術價值。”結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的整體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針對兩篇小說《阿Q正傳(節選)》《邊城(節選)》,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把握兩篇小說所反映的社會風貌和人物性格,了解它們獨特的藝術手法,理解作品感時憂國的精神;針對兩首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別康橋》,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和有感情朗讀的方式,體會其中的差異,并結合學習資料加深對新詩歌發展歷程和流派的認知;針對兩篇散文《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散文追求的個性、自由地抒發思想情感;針對戲劇《茶館(節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精研對話、觀看話劇演出等方式,品味戲劇的特點和藝術表現力。
本單元人文主題為“時代鏡像”,在單元整體目標設定之前教師可先將單元主題細化為主題單元,如“國民劣根性”批判主題單元、“京味之時代巨變”主題單元、“湘西風土民情”主題單元等;再與上文所述相互對應,將學習任務群的單元整體目標細化分解為課堂教學目標,用單元目標統攝課堂教學目標,使其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從而促進課程目標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達成。
2.教材文本的價值內涵解讀
該單元導語明確指出:“把這些作品集中起來研讀,可以對現當代文學創作的概貌有個大致的了解,還可以加深對百年來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特別是對人的心靈變化的認識。”[3]基于此論述,依據新課標理念,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目標下自主研習課文,把握文本內在關聯,體會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特點并聯系自己學過的作家作品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在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本單元選文的內容(如表1所示)。
通過梳理上表,教師既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文本的價值和內涵,又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文本的內在關聯,對其綜合性研習活動的開展起到鋪墊作用。
二、基于教材的單元研習策略
1.創設綜合性任務情境
本單元選文在落實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非常符合新課標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專題學習要求。為了幫助學生圍繞經典作家作品開展合作探究、研討交流活動,鼓勵他們以多種形式進行協作、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可開展專題研討活動,對單元研習任務進行認真梳理并整理歸納(如表2所示)。
教師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情境,通過比較、鑒賞等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構建學科必備知識。
一是用多樣化的任務情境勾勒“時代鏡像”。教師可將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和百年的社會變革作為研習任務,設置情境為:“如果進行《茶館》的話劇演出,你打算選擇劇本中哪個片段嘗試表演?”教師可以提供適當指引:“注意品味《茶館》中‘響喘兒脆的京味語言,體會人物語言貼合身份、性格和情境的特點,在體驗戲劇沖突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在單元研習任務的指引下,學生自主閱讀《阿Q正傳》,討論如何看待“精神勝利法”是人類擺脫絕望處境的精神反應;自主閱讀《邊城》,探討“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由此將內涵共同指向“感時憂國”。同樣是作者所處的舊中國社會生活縮影,學生如何感悟其折射的社會形態和時代民族精神。教師可嘗試設計如下學習任務。
《阿Q正傳》批判了落后的國民性,《邊城》展現了人性的美好善良,如何理解兩篇共同指向“感時憂國”的精神?
設計意圖:研習《阿Q正傳》《邊城》《茶館》三篇節選文本時,若想讓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探尋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與時代精神,讓他們通過自主查閱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資料加深對時代的感悟;適當設置任務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運用學科知識來實現對應的學習目標。
二是利用文學想象解讀詩歌,構建現代詩歌的必備知識。教師可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別康橋》,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方式,體會中國新詩不同流派的特點。首先,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聯想和想象解讀詩歌中不同詞性、色彩的詞語;設置任務情境讓學生選取意象重新搭配,再加上修辭進行整合。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走進現當代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解讀詩歌時,思考如何把詩歌里出現的詞組和表達置于現實生活場景之中。通過巧妙地把社會生活轉化為詩歌的表達,再借助想象的方式與方法,利用各種修辭手法,把想象的內容通過情節、節奏、結構等組織起來,學生能夠更好地區分清楚現實與想象的關系,更加有效地在自主學習和體驗中建構現代詩歌的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艾青追求詩歌的散文化并把自由體詩歌推向新高度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新月派“三美”的主張,以此來構建現代詩歌的必備知識;指導學生利用文學想象解讀詩歌,整體把握現代詩歌的想象特征;讓學生反復誦讀并思考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表達想象的載體并遷移至現實生活場景,為研習現代詩歌提供文學視角的知識支撐。
三是比較鑒賞,構建精神家園。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品讀馮至的“山村”和賈平凹“三秦大地”,體會現當代散文自然地表現個性,自由地抒發情感與思想的特點,并借助下表梳理出兩位作家構建自我精神家園的過程。該研習任務與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水平標準4-3”的要求基本一致,即在對兩篇散文的個性品讀中,根據具體內容,解讀其主題和內涵,“能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能比較兩個以上的文學作品在主題、表現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4](發表3所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悟樸素的文字中蘊含的作者對人生、自然和歷史的思考;引導學生體會和把握作品所表現的現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情感世界變動的軌跡,提高閱讀和理解現當代作家作品的能力。
2.從課內精讀到課外自讀的拓展
新課標在闡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時明確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5]因此,教師應在單元綜合性研習活動中,指導學生將閱讀和思考從課內延展至課外,回顧學過的相關文章并拓展閱讀相關的現當代作品,力求對現當代文學創作的概貌有大致了解。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可以對作家作品做一個簡單梳理(如表4所示)。
根據上表可知,教師在整合教材中出現的魯迅作品時,可以學習任務為切入點,通過從課內精讀到課外自讀的拓展,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研習活動。教師在設計研習活動時,可以引入閱讀方法指導。例如,“跳讀”的過程包括:先從社會認知情境的創設切入,快速閱讀文章并找出所有作品的歷史背景;再設計相關表格來梳理內在關聯,完成理解性閱讀;最后“通過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深入了解作者意圖并進行批判性閱讀思考”[6]。由此,教師便是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角度創設了任務,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及其原因,并把具體的作品閱讀和自己的審美體驗有效地融合起來。
三、基于“新視角”的單元學習評價
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時,應依照新課標要求,基于“學習者”視角,力求實現“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
一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要追求表現性評價,一改先前單一、滯后的評價方式。在課堂教學的真實情境中,教師要綜合運用診斷性、真實性、標準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的真實發生。例如,在創設“國民劣根性”批判主題單元任務情境時,教師可安排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并給予表現性評價:“獨立閱讀魯迅先生代表作,提煉出‘國民劣根性的共同表現特征;圍繞主題閱讀查找相關文獻,并邀請老師及同學參與研討;介紹自己在廣泛閱讀魯迅文學作品過程中找到的值得品味的精彩語句,并分享學習體會。針對最后一個任務,教師可以“推敲錘煉,尋找最合適也最能出彩的字句”作為評價標準進行及時而有效的點評。由此,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也與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密切相關。
二是評價主體多元化。例如,在創設“京味之時代巨變”主題單元任務情境中,學生需要選擇劇本片段嘗試話劇表演。此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自己退居次席,引導學生品味京味語言、體會身份、欣賞形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評價量表并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對實際操作與表現的評價。參與表演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自評。因為自評具有反省作用,能引領學生將研習引向深入,促使學生在反思中提升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對“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的實踐探索,首先需要基于新課標進行單元學習目標與文本內涵和價值的解讀;其次需要創設綜合性任務情境,引導學生從課內精讀拓展到課外自讀;最后需要基于“新視角”嘗試新的單元學習評價,讓“教、學、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4][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38、4.
[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
[6] 溫儒敏.“學習”與“研習”——談談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的編寫意圖和使用建議[J],中學語文教學,2020(8):4-12.
[作者通聯:廣州市花都區教育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