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磊 易榮華 吳峻輝
摘 要:本文通過自然排除新冠疫情影響的2017—2019年36期HS2出口數據及美國4張關稅加征清單,運用多期雙重差分和連續雙重差分模型測度了關稅加征對中國出口金額的影響。結果表明,加征關稅導致中國出口美國的金額下降20.75%,其邊際負效應為1.43%,該邊際負效應明顯低于以往研究結果。動態效應檢驗發現,關稅加征負效應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加深,并可能存在政策效應滯后性。理論啟示:進一步明確了經典關稅傳遞理論,一國對另一國具體商品加征關稅會導致其出口金額下降,帶來負面效應和邊際負面效應。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關稅與出口;關稅傳遞;多期雙重差分;連續雙重差分
本文索引:朱小磊,易榮華,吳峻輝.<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9):-056.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5(a)--04
2018年特朗普執政期間,發生了源于美國“301調查”的中美貿易摩擦。一方面,美國為了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緩解貿易逆差和國內矛盾;另一方面,美國部分利益集團得益于貿易保護主義而驅使國家對華施壓。這是21世紀最大規模、范圍和幅度的特別關稅加征事件,深入分析關稅加征對出口的影響對充分認知這一歷史事件、理論和制定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綜述
Feenstra R C、Kee H L(2007)發現,由于美國關稅下降,中國出口多樣性擴大對墨西哥的出口多樣性造成了不良的市場競爭影響。Melitz和Ottaviano (2008) 采用理論模型表明最終品關稅下降會使企業成本加成(markup,價格-成本比)下降。Kyle Handley(2014)估計,如果沒有1996年世貿組織成立后實施的有約束力的承諾,1993—2001年出口產品種類的增長就會降低7%。如果澳大利亞將其所有關稅和約束降低到零,那么超過一半的預測產品增長就是通過消除不確定性來計算的。寧昊(2019)考察關稅貿易壁壘給中國制造業出口帶來的影響,發現關稅上升1%使中國的出口額下滑0.02%~0.19%。Li M等(2020)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利用GTAPinGAMS模型發現,中國向美國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52.3% 和49.3%。Xu T等(2020)基于多產品異質企業貿易理論發現,關稅對國家一級的出口和擴展邊際(extensive margin)有負面影響。在控制企業間效應后,關稅對企業一級的出口和集約邊際(intensive margin)有負面影響,但對其擴展邊際有積極影響。在繼續控制了企業內效應后,關稅對核心產品的出口有負面影響,隨著產品的核心程度和技術含量的增加,負面影響逐漸減弱。Cigna S等(2022)利用美國月度產品級進口數據證明了美國關稅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貨物產生了強烈的負面直接影響,但未發現證據表明對第三國的短期貿易轉移效應很大。Jiang L等(2022)表明美國加征關稅使美國進口下降,主要體現在關稅目標產品的集約邊際(intensive margin)下降,即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占世界的比重下降。綜上,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加征關稅對市場、單一產業、企業、進口等方面的研究,而細分到關稅-產品出口層面的基本影響研究比較匱乏。對此,本文希望通過實證測度填補這一缺憾,并豐富相關理論和提出政策建議。
2 研究設計
2.1 理論基礎
以Feenstra(1989)和Head and Ries(1999)為代表的經典關稅傳遞理論表示,除非進口需求曲線和出口供給曲線為無限彈性或零彈性,否則一國加征進口關稅必使進口價上升、出口價下跌、貿易量下降。美國對華加征關稅的產品在需求和供給曲線上不具有無限彈性或零彈性,且由于美國對華關稅加征的準確時間和稅率難以預料,故將加征關稅對出口的影響基于經典關稅傳遞理論作為一項準自然實驗。
2.2 模型設定
本文通過HS2位編碼細分產品月度數據分析美國實際加征關稅如何影響中國對美出口金額,建立多期雙重差分(DID)模型:
其中,i表示中國出口美國的HS2位碼產品種類,t表示時間;被解釋變量lnmountit是第t期中國出口美國產品i的金額;解釋變量為雙重差分項,是隨產品個體和時間變化的交互項。其中treati為處理組虛擬變量,若產品i是被加征關稅的產品,則設為處理組并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并設為對照組。而periodit為處理期虛擬變量,若產品i在第t期被加征關稅則取值為1,并進入處理期;否則取值為0,并進入非處理期。Xit為控制變量合集;δi為個體(產品)固定效應;ζt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誤差項;β為核心系數,用于測量加征關稅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產品金額的正負向和程度影響。
為明確每多加征一單位關稅對出口產品金額的正負向和程度影響,本文適當修正模型(1)的treati項為dutyplusi項,表示若產品i被加征關稅的具體稅率(0,0.10,0.15,0.25),形成新的雙重差分項dutyplusi=dutyplusi×periodit,建立連續雙重差分(DID)模型:
2.3 變量描述
以上模型的被解釋變量lnmountit是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細分產品月度金額,因數值相對較大而對其進行了自然對數處理。
核心解釋變量為式(1)的treatperiodit,此交互項為虛擬變量,刻畫美國在某時期是否對華某產品加征關稅;式(2)的dutyplusit,此交互項為連續變量,刻畫了美國在某時期對華具體加征關稅的稅率。
控制變量為lnc、lnu、lner、lnexp,參考李坤望等(2014)、Kilian Heilmann (2016)的研究,將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美匯率水平作為控制變量,用以控制影響中國對美出口額的重要宏觀經濟變量。此外,考慮近年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整體的出口依存度可能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變化,故將中國出口依存度作為控制變量。為使計量回歸結果更加準確科學,克服異方差影響,四個控制變量均采用自然對數處理。同時,采用個體-時間(δi、ζt)雙固定效應模型,分別控制產品層面的個體變化和時間層面的變化。
2.4 數據預處理
考慮到中美貿易摩擦主要表現為多輪關稅加征,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主要體現為2018年和2019年實際生效的四張關稅清單,精確到將所有產品分為98類章的HS2編碼,且為避免2020—2022年三年的新冠疫情沖擊,將研究重心放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36期)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影響和效應。本文研究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官方網站及同花順iFinD數據庫,具體如表1和表2所示。
3 回歸結果
通過以上變量對應的數據,結合計量模型(1)和模型(2),本文采用Robust穩健性回歸形式,控制個體和時間固定效應,回歸結果的核心變量估計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計量模型(1)的穩健回歸結果說明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使中國向美國出口的金額下降20.75%;在式(1)的基礎上,參考Pei Li等(2016)的方法加入處理組虛擬變量treati項與時間趨勢變量的交互項,以控制處理組組內產品出口額的潛在變化。這樣處理的原因是被加征關稅的產品,即處理組組內的產品可能存在一些需要考慮的自有潛在變化趨勢,通過處理組與時間變量的交互項避免估計結果偏誤。核心變量treat*period的穩健回歸系數與式(1)相同,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處理組組內并不存在某些顯著影響核心估計系數的自有變化。上文式(2)的穩健回歸結果表明,美國對中國每多加征1%的關稅使得中國向美國出口金額下降1.43%,并在1%的水平上顯著。
4 穩健性檢驗
4.1 平行趨勢檢驗
平行趨勢檢驗,也稱為“共同趨勢檢驗”。本文的計量模型是雙重差分,該模型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滿足“平行趨勢”,即實驗采用的所有產品在加征關稅時點以前的出口金額走勢沒有顯著差異,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本文參考Beck等(2010)的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建立以下檢驗模型:
其中,i表示產品;t表示時間;j表示關稅加征執行期前或后的期數,前為負值,后為正值;treatperiodij是由虛擬變量生成的交互項,若產品i在加征關稅前或后第|j|期,則取值為1,否則為0;其余變量與上文基準模型中的解釋相同。本文共設置36期,將政策執行開始期作為基準期,設置政策執行前18期及政策執行后17期。平行趨勢檢驗主要關注政策執行期前關稅加征對出口金額是否有顯著影響。由圖1可知,在政策執行前各期在95%置信區間的回歸系數均圍繞0值上下波動,均在25%以上水平不顯著,表明模型通過平行趨勢檢驗。
4.2 動態效應檢驗
動態效應檢驗可以識別某種政策措施實施之后對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以及在時間上這種影響是否存在滯后效應。根據式(3)的回歸結果發現,加征關稅后的回歸系數全部為負且基本顯著,隨著關稅加征時期的推移回歸系數存在波動但呈趨勢性下降,至17期時下降至最低點。這說明本文計量模型基本通過動態效應檢驗,加征關稅對出口額可能存在短期與長期影響及政策效應滯后性。
5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不涉及新冠疫情影響的時間段2017—2019年36期HS2出口數據,以中美貿易關稅摩擦為背景,研究關稅加征對中國出口美國細分產品金額的基本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第一,中美貿易摩擦期間美對華加征關稅導致中國對其出口金額下降20.75%,具體每加征1%的關稅會使出口金額下降1.43%,該邊際負面效應明顯低于以往研究結果;第二,動態效應檢驗發現,加征關稅對中國出口美國產品金額的負面影響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加深,但在關稅加征后的2個月內政策對部分產品或行業存在滯后性,由此引起的出口波動持續到關稅加征后的第7個月。理論啟示:經典關稅傳遞理論僅表明關稅加征會導致承受商品進口價格上升、貿易量下降,而不確定出口金額(出口價格乘以貿易量)變化。本文通過世界上最大貿易交往國中美之間的頻繁大量商品加稅時期的細分商品出口數據進一步明確了經典關稅傳遞理論,一國對另一國具體商品加征關稅會導致其出口金額下降,帶來負面效應和邊際負面效應。
相關政策建議:第一,需要警惕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是否加征關稅對出口的負效應較高,而確定加征關稅后的邊際負效應相對較低;第二,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對中國出口金額的負面影響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加深,中國應盡量降低“戰線”長度;第三,中美雙方應盡量保持溝通渠道和機制持續有效,避免突如其來的行動。中美雙方可以加強在新興領域的合作,例如AI、電動汽車、新能源等,不僅有助于提升彼此的技術水平,還可以加強雙方的市場、技術交互與監督,降低發生全面貿易摩擦的概率。
參考文獻
寧昊.關稅壁壘對中國制造業出口額的影響[D].南京: 東南大學, 2019.
李坤望,蔣為,宋立剛.中國出口產品品質變動之謎:基于市場進入的微觀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2014(3):80-103+206.
Xu T, Li W, Jiang Y, et al. The impact of destination tariffs on Chinas exports: Country, firm, and product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20, 71: 101246.
Cigna S, Meinen P, Schulte P, et al. The impact of US tariffs against China on US imports: Evidence for trade diversion?[J]. Economic Inquiry, 2022, 60(1): 162-173.
Li M, Balistreri E J, Zhang W. The US–China trade war: Tariff data and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20, 69: 101216.
Feenstra R C, Kee H L.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export variety: A comparison of Mexico and China[J]. World Economy, 2007, 30(1): 5-21.
Jiang L, Lai Q, Li X. The Trade Effects of the US Tariffs on China (2018-2019): Evidence from Dual Margins Perspective[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Singapore: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2022: 558-572.
Feenstra R C. Symmetric pass-through of tariffs and exchange rates under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 empirical tes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9, 27(1-2): 25-45.
Head K, Ries J. Rationalization effects of tariff reduc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7(2): 295-320.
Melitz, M.J. and Ottaviano, G.I.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295-316.
Kyle Handley. Exporting under trade policy uncertainty: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4, 94(1): 50-66.
Heilmann K . Does political conflict hurt trade? Evidence from consumer boycot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6, 99(mar.):179-191.
Pei Li, Yi Lu, Jin Wang. Does flattening government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6,123.
Beck T, Levkov R L. Big Bad Banks?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Bank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Finance, 2010, 65(5):1637-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