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豪杰,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幾十年。這長達近百年的時光內,華夏大地始終處于戰亂之中。讓我們從其中的三大戰役中感受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
官渡之戰
參戰方:曹操軍、袁紹軍
勝利方:曹操軍
經過:董卓、呂布滅亡之后,袁紹與曹操形成“一山不容二虎”之勢。
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于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于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必須出奇制勝。曹操采納了荀彧的良策,再加上這時袁紹手下一個名叫許攸的謀士向曹操投降,給他獻計,提出奇襲烏巢的戰略。曹操是一個善于采納他人意見的人,他覺得許攸說得很有道理,便親自率軍隊來了次突襲,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袁紹因為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屢次拒絕部下的正確建議,一再錯失良機,最終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輝煌的一頁。
赤壁之戰
參戰方:吳蜀孫劉聯軍、曹操軍
勝利方:吳蜀孫劉聯軍
經過:曹操統一北方后,率領龐大的軍隊南下,意圖消滅東吳和蜀漢,以統一全國。孫權和劉備意識到自己單獨對抗曹操的弱勢,于是決定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公元208年冬天,孫劉大軍在赤壁與曹軍隔江對峙。
曹軍將士常年在北方生活,所以很多人因為水土不服和不善水戰生病了。周瑜派龐統向曹操巧獻連環計,讓曹軍將所有船只連在一起。接著,周瑜和黃蓋上演苦肉計,讓曹操誤以為黃蓋與周瑜結仇。之后,黃蓋假意向曹操投降。帶領10艘船艦,乘著東南強風,駛向曹營。離曹營不到二里,黃蓋等人點燃船上的柴草,沖進了曹操船陣,大火中周瑜趁機引兵攻打曹營,使其全線瓦解。
赤壁之戰粉碎了曹操統一全國的野心,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夷陵之戰
參戰方:蜀軍、吳軍
勝利方:吳軍
經過:關羽被殺,劉備興傾國之兵,發誓滅掉東吳,報仇雪恨。起初,蜀軍氣盛,大軍所到之處斬將奪城,勢不可擋。東吳被迫求和,但劉備被報仇之心和一連串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作出任何妥協,執意要滅掉東吳。東吳別無選擇,只能派陸遜與劉備決一死戰。陸遜在對戰場形勢進行了詳細分析和判斷后,提出應該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待機破敵。他以持久堅守避敵銳氣的作戰方針,最終使得蜀軍將士疲憊不堪,軍心動搖,再加上時至盛夏暑熱,蜀軍不得不移營就涼。劉備錯誤地把兵力集結駐扎在草木叢生、地形過于坎坷復雜的地方。陸遜抓住戰機,火燒連營七百余里,大敗劉備。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