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科技的快速發展已經對教育產生了顯著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模式,還極大地擴展了教育的邊界和內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能變得尤為重要和緊迫。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培養必須在數字化的環境中才能實現[1]。為了凸顯信息科技學科的“信息”和“科技”特性,本研究探討了如何利用開源且自主可控的數字化平臺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參與度不足的問題。筆者結合Moodle支持下的小學信息科技課程的特點,運用素養導向的信息技術教學評一體化設計,提煉并總結了RTSEE教學模式,旨在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并體現課程的本質特征。本文將詳細介紹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方法。
一、RTSEE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基于認知發展的信息加工理論構建的RTSEE教學模式
認知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其加工信息的方式與能力的不斷成熟和提高的過程。辛格利(R.Siegler)認為,在兒童的認知發展中,某些關鍵方面可以通過更為具體和適用的規則來描繪,而非僅僅依賴傳統的認知運算模型[2]。這一理論的核心在于,兒童在認知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通過主動探索和實踐,發現和采用更高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谶@一理論,本研究構建的RTSEE教學模式通過高度規則化的學習流程設計,鼓勵學生在實際操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嘗試、反思和提煉策略,從而提升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和遷移應用能力,確保他們在復雜的學習情境中能夠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適應不同的認知挑戰。
(二)素養導向的RTSEE信息科技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
信息科技學科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為此,RTSEE教學模式將這些素養內涵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素養內涵導教,以教學目標導學,以學習活動導評,以評價任務檢驗學習質量,教師評價貫穿每個學習活動以保障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形成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流程(如圖1)。
RTSEE教學模式的五個學習活動環節及其設計目的如下。
1.閱讀(read):學生閱讀課本5分鐘,預習本課知識點。教師巧妙地將翻轉課堂的自主預習環節嵌入課內流程,實現課內翻轉課堂。
2.測試(test):為了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和理解深度,教師利用Moodle平臺對學生進行測試并提供即時反饋,點撥重難點。
3.自學(self-study):學生在Moodle平臺上自主獲取學習素材,學習微課,自主探究。
4.交流(exchange):為了解決傳統課堂上學生表達和反饋機會有限的問題,教師利用Moodle平臺引導學生上傳自己的作品、賞析和學習其他學生的作品,幫助學生明確改進方向,從而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5.擴展(expand):為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教師鼓勵學生觀看拓展視頻,以深化理解和提升思維深度。
為了促進學生的認知全面發展,RTSEE教學模式強調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有組織、結構化的陳述性知識,還要發展自動化的技能和高效的認知策略。借助Moodle平臺的多樣化教學與評估工具,RTSEE教學模式能極大培養學生的信息感知力、數字化學習力以及學習遷移能力。
二、RTSEE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課初閱讀,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力
上課伊始,教師安排學生用5分鐘閱讀本節課的相關內容,以此培養閱讀習慣,提升學生對本課重點內容的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課初閱讀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在該環節,學生可以提前了解課程內容,為本堂課學習做好準備,提高學習效率。
本研究基于Moodle平臺開發了一系列課程(如圖2),在不改變學習主題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在課初閱讀階段建立對課程學習過程的整體認識。
(二)課初檢測,即時反饋,點撥重難點
在課初閱讀完成后,學生完成教師設計的測試題目,檢驗自己的閱讀效果和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師通過測試結果即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課堂上針對重難點和易錯點進行點撥和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初檢測共5題,題目隨機出示,限時5分鐘,成績以首次作答為準,正確率在60%以下的學生需要在習題本上抄寫錯題。該規則的制定提升了學生對課初檢測的重視程度,可保證檢測完成的質量。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本研究采用了Moodle的自動評卷功能,以及時獲取學生學習成果。在學生提交回答后,系統不會直接出示正確答案,而是提示答案在課本中的位置。這個規則的設置是希望學生明白“答案在書本上”的道理,讓學生用好教材(如圖3)。
(三)自主探究,分屏學習
課初檢測完成后,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利用Moodle平臺網頁功能提供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視頻(如圖4)供學生“熱身”。這一步旨在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然后學生根據清晰指引進入學習任務網頁(如圖5),自主下載學習任務的素材文件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有效地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養成利用信息科技獲取、加工、管理、交流學習資源的習慣,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信息科技學科強調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生利用微課分屏學習,邊看邊學,如遇到操作方面的問題可以反復觀看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同時得到提高。
(四)上傳作品,交流討論
學生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平臺,與同學交流討論各自的作品,并接受教師的評價和建議。平臺交流可以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時幫助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不足之處,進而改進和提高。
(五)拓展知識視野,發展高階思維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自主探究模式的課堂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優秀的學生較早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本研究在Moodle平臺上提供了知識拓展模塊,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如圖6)。此模塊旨在拓寬優秀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和高階思維能力。
為了防止出現學生只觀看視頻而不完成任務的現象,教師特別將完成學習任務與檢測作為解鎖知識拓展模塊的前提條件。這樣,學生必須先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檢測,才能進一步探索和擴展知識。這種設計有助于確保學生在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深入展開對當前主題的探究。
知識拓展模塊的內容通常選取與本節課主題相關的視頻,這些視頻不僅有趣且具有啟發性,可以極大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延伸和拓展學習,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大的學習效益。
三、對RTSEE教學模式效果的綜合分析
(一)課初閱讀有助于學生培育閱讀力,提升學習力
課初閱讀顯著促進了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能力。通過對RTSEE教學模式進行一個學期的觀察和評估,我們發現學生在課初檢測中的表現有了明顯的提升。因為信息科技學科強調實踐操作,教材內容更注重操作指導,為了獲得更好的檢測成績,學生們逐漸提升了閱讀技巧。通過課初閱讀,他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課程的關鍵內容,這不僅提高了他們對即將學習的任務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整體學習效率。
(二)檢測前置能有效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質量
檢測前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答率。通過實驗對比,筆者發現在Moodle支持的課堂上,學生通常以自主探究為主。如果沒有教師統一的控屏指引,學生通常會專注于完成學習任務。然而,如果學生的學習進度較慢,他們很少會自覺騰出時間完成檢測。因此,將檢測任務放在學習任務之后時,學生的作答率通常不到50%。然而,當將檢測任務放置在新課學習任務之前時,學生的作答率能夠達到100%。此外,由于檢測的題量一般不超過5道,用時大概在5分鐘以內,并不會影響本節課的學習。綜上所述,將檢測前置能提高學生的作答率和保持課堂的學習節奏,提升了教學效益。
(三)RTSEE教學模式適用于線上線下教學
RTSEE教學模式通過固化的學習流程、簡化的學習內容以及靈活的評價方式,為線上和線下教學提供了便利。面對遠程學習中的資源獲取難題,本研究通過Moodle平臺提供電子書和課初檢測,確保學生在家也能有效學習。通過采用以測代評的方式,我們確保了學生線上學習的質量。基于Moodle的RTSEE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線下和線上學習之間實現無縫銜接,保證了學習的連貫性和質量。
四、結語
Moodle支持下的小學信息科技RTSEE教學模式是一項有望為小學生信息科技教育帶來積極變革的研究成果。在信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和創新思維至關重要。本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經過實際應用,該模式在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進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以及優化線上線下教學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另外,RTSEE教學模式的實踐結果表明,它在適應和促進學生認知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希望這一模式可以繼續得到研究和實踐的支持,為小學生的信息科技教育教學提供更好的教學方法和資源。
注: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青年專項課題“Moodle技術支持下小學課后服務人工智能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ZC20227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宏貞.指向數字素養培養的信息科技大觀念教學模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3(10):75-79.
[2]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59-262.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中心小學教導主任,信息科技教師)
責任編輯: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