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推動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高素質英語教師隊伍的目標,落實精準培訓要求,促進教師終身學習、持續發展,我們開始了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語課程教研方式的變革,構建了“互聯網+研修”教師共同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教師研修走向教、學、研一體化,讓研修變得更為智能、便捷與精準。
這一教師共同體以教師為主體、研修團隊(管理團隊和專家指導團隊)為主導、研修內容為驅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圍繞研修主題,構建共研、共學、共同成長的育人文化,以促進教師成長為目標,開展區域研修活動。研修組織者需要依托信息技術平臺,把研修情況反饋給教師,讓他們了解自身情況之后有針對性地優化研修方式。這也便于組織者根據教師反饋情況及時調整研修方案,實現教師研修高質量發展。
一、一個主體:以教師為主體,深挖教師研修需求
筆者所處地區位于河北省中北部,初中英語教師整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其中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占比僅為40%,40歲以下教師約占50%,50歲以上教師約占比10%。而且,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高,教師年輕化趨勢明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教學經驗不足。英語教師還存在常態教研參與度不高、參與面不廣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教學、學生管理、各項檢查、其他活動等煩瑣工作與研修相沖突;二是教師教學教研理念落后,效率低下,不愿接受新事物;三是研修活動多而不精、內容重疊、重復無效,引起教師反感厭學。
要想改變區域英語教師研修現狀,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獲得高質量的研修效果,首先,我們要堅持教師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研修觀念,激發教師內生動力,解決部分教師被動學、不愿學的問題。教師培訓是教師自身問題與實踐困惑得以解決的過程[1]。因此,研修活動中,我們要激發教師主動調動多種資源的積極性,大膽實踐,生成新的認知經驗,豐富研修資源。其次,以促進教師共同進步的育人理念為指導,堅持按需施訓原則,研修方案、內容和專家選擇要與教師的需求相契合,做到精準施訓,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公平發展,保障教師都有收獲。最后,堅持適切教研理念,開展與教師背景相適切的研修活動[2]。對于偏遠地區的教師,通過名師課堂網絡研修共同體聚焦主題,以“講座+案例+實操”方式優化教學模式、應用教學資源與極簡技術,進行集體備課[3],同時提供回放端口,盡可能滿足所有教師需求,做到應研盡研。
二、一個平臺:選擇合適的線上研修平臺
本縣地處太行山和燕山交界處,省級及以上名師、骨干教師不多。為了引領廣大教師更好地實現專業發展,我們借助網絡技術,克服地域、時間上的困難,堅持“請進來”,吸納省內外優秀專家、教師的先進理念和教學經驗,借助云端平臺構建共研、共享、共進的教師研修共同體。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認為開展教師研修活動,選取現有合適的平臺比區域單獨建設平臺更有優勢[4]。因此,基于“互聯網+”的教師研修思維、技術和模式,我們選擇騰訊會議、超星、釘釘、雨課堂,以及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本地教育云平臺(如保定市智慧教育云平臺)、學科網、中教云等作為研修平臺,集中開展線上研修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研修所選擇的適切平臺應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平臺功能滿足教師日常教學需求,操作簡單明了,方便教師學習、交流和研討;二是平臺要與教師研修主題相符合;三是平臺要有精準數據支持,方便對教師進行學習評價和跟蹤指導;四是平臺要有一定的督導功能,如點名功能,及時查看學情,開啟攝像頭查看教師研修狀態。
三、兩個方式:線上線下齊抓共管,提質增效
我們開展研修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學校的未來發展服務。本縣各學校教室雖然配備了交互式電子白板,但是一些學校和教學點沒有多媒體教室和專職信息技術教師。為了提高廣大教師的參與度,督促教師學以致用,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和本地資源優勢,我們采取線上集中、線下分區研討的方式研修。
其中,線上研修包括線上問卷調查、線上名師授課、線上交流研討;線下研修包括現場觀摩、集中學習、現場講座或回看視頻、督導。將兩個教師研修場景結合起來,我們構建了教師自上而下統籌、自下而上學習的研修共同體。一方面,借助各類平臺開展線上直播,模擬線下培訓場景;另一方面,通過線下集中回放課程、現場交流探討,加深教師對研修內容的理解,將所學內容融入教學活動。
四、三個步驟:層次遞進,夯實研修路徑
當前,大多數教師研修有前期準備不足、培訓“本土味”缺失[5]、重講授輕研討、訓后無跟蹤指導等問題。為了改進研修工作,我們將培訓與教研活動相結合,不斷完善研修路徑,增強研修實效,促進教師教學。在初中英語名師課堂研修活動中,我們構建了訓前、訓中、訓后的研修路徑,確保研修活動有備、有序和有效開展。
(一)訓前準備,確保研修有的放矢
研修活動之所以出現教師不想聽、不愛聽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開展研修前沒有精準調查學情,研修內容重復、枯燥,無法解決教師面臨的現實問題,從而引起厭學情緒。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訓前工作,在做好前期學情調研的同時,做好對研修主題的研究。
訓前活動是研修活動的“啟動區”,是落實以需定培、精準施訓的前提和保證,重點在于訓前調研,確定研修主題,組建研修共同體,準備導研案,制訂方案和計劃,以便研修活動有備開展。
1.進行調研,做好研修準備
科學開展調研活動是推進教師有效研修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為了實現按需施訓,我們借助問卷星、草料二維碼等工具線上調查和收集教師的研修內容需求,以及學歷、學段等情況。同時,結合線下方式,分別到城區和鄉鎮中學走訪調研,發放調查問卷,進行面對面談心談話,了解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困惑,為研修主題和方案確定、培訓目標和內容及專家選擇提供參考。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根據教師需求設置供教師自主選擇的網絡視頻課程,建設強大的專家庫,為教師線上研修和接受專家指導提供強大支撐。訓前工作準備程度、專家人選和課程安排情況都會影響教師的研修情緒、研修動力,事關研修活動質量。
2.組建團隊,加強師資保障
根據培訓計劃和需求,我們構建了由區域教研員、名師工作室成員、信息技術教師、英語教師參與的研修共同體。同時,組建省內外專家團隊,包括專家指導團隊和研修管理團隊,彼此隨時借助微信群、名師工作室公眾號等平臺交流分享,集體參加學科網、京師云課等平臺研修活動。在實踐中,我們堅持教師必須“走出去,請進來”的理念,持續開展更聚焦本土專家的名師課堂研修,使教師不斷提升專業修養、業務能力,為自身發展助力。
3.編制和發布導研案,有備研修
我們將前期編制好的導研案上傳到研修平臺,確保所有參與研修的教師都能夠在任務驅動下有備而學。需要注意的是,編制導研案時,要遵循學習中心理論,體現它與英語課堂教學的適切性,明確對于教師的研修要求,并提供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以學習為中心的英語課堂有效實施策略,以“理論學習+課例實踐”形式,引導教師更好地參與研修活動。
(二)訓中活動,確保研修有序進行
線上培訓常常會出現專家講、教師聽但很少反饋,甚至掛機的情況。教師研修應該是一個學習、交流與研討的過程。為避免出現“一言堂”、教師反饋少的情況,我們不僅通過線上問卷調查教師學習情況,而且實地走訪了解教師學習狀態。
訓中活動是教師研修的“運行區”,主要是按照預設計劃開展線上研修活動,既有精彩的專家講座分享,又有學員的反饋、交流互動。我們希望,在研修團隊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每位教師都能研有所獲,不僅掌握更為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能學習他人分享的精彩案例,在共研、共享、共進的共同體育人文化氛圍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和數字素養。
(三)訓后活動,確保研修落地生效
為了改變訓后只“收”不“驗”的情況,防止訓后“一收了之”的簡單收尾,我們必須加強訓后的跟蹤指導,督促教師將研修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訓后活動是教師研修的“驗收區”。我們要確保研修教師學有所獲,并將所研內容應用到教學中。第一,訓后分區研討,由區(校)研修組織者牽頭組織教師針對研修主題進行研討,形成個人總結和反思,優秀的活動總結和反思在本區名師工作室公眾號上發表。第二,進行跟蹤指導,英語教研員需要到校實地了解教師訓后教學情況,并給予指導。第三,開展實踐探索,鼓勵教師嘗試開展以學習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活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與優化。第四,評選優秀成果,對于教師在實踐中摸索打磨的優秀課例進行推優,爭取上傳至市縣教育平臺。
“互聯網+研修”的教師共同體建設中,訓后活動并不是結束,它需要將研修活動中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運用到教學活動中,讓教師不斷實踐和持續反思,在專家的指導和共同體的互助下,更好地實現專業成長,做到思之有道、行之有效,逐漸成長為精通教學的行家里手。
五、五個環節:緊扣研修主題,確保研修質量
為了按照研修計劃穩步推進各項活動,實現研修目標,我們需要突出主次,以需定培,精準實施,將各階段、各環節工作做細做實。“細”是指對于每個時間節點,要有安排、有計劃,形成突發預案;“實”是指做工作要真實、要務實,突出重點,抓關鍵,緊盯關鍵節點,有成效,而不是做樣子、走過場。名師課堂主要分為五個環節,各環節貫穿訓前、訓中、訓后三個步驟,并根據研修安排適當調整,確保研修質量。
(一)線上診斷,為精準施訓提供支撐
針對培訓內容與研修主題脫節、有些專家忽視學情等情況,我們通過線上調研、線下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教師的訓前需求、訓中狀態及訓后效果等進行了解和分析,為下次開展教師研修提供精準學情數據,幫助專家更好地了解研修教師情況,確定研修主題,調整研修形式,提供有針對性的研修內容,做到有規劃、有目標的精準研修,提高研修實效。
(二)名師示范,研課磨課
為了解決縣域省級名師數量短缺問題,轉變單一研修方式,我們借助騰訊云等教學平臺,利用名師工作室師資優勢,聘請國培專家、京津冀專家、骨干教師及名師工作室成員進行示范課展示、同課異構、說課、磨課、網絡教學。我們開設網絡教室觀摩課,組織專家與教師互動交流、議課研討,推動數字資源供給方式和教研服務模式變革,集結省、市、縣、鎮四級名師團隊,激勵教師爭創一流、敢于實踐,實現同屏共研、經驗分享,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三)分區研討,相互幫扶
由于各區域、各年齡段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差異較大,為實現差異化指導,解決研修活動中“一言堂”、互動少的問題,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在教學云平臺某一群組(班級)于規定時間內發起話題研討活動,實現教師的隨時隨地學習和陪伴式、浸潤式成長,讓研修真實發生。
教師完成云端的學習后,要進行總結歸納,并結合教學實際,在校長的領導以及教研員和工作室主持人的參與下,在本區校開展線上或線下的交流研討和實踐教學活動,做到學有所獲、獲有所用,從而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研和教學能力。通過此種方式,教師能夠在教研員和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引領下,適應新課標,積累教學經驗,成為教學的行家里手,實現專業成長。
(四)線下督導,與線上研修相結合
線上研修在督導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時間有限、處于虛擬空間、技術不穩定等。因此,我們將線上研修與專家團隊的到校實地指導、管理者的現場督導相結合,通過線下走訪、實地查看、面對面交談等方式,沉下心來認真解決教師存在的困惑,共同促進教師真正學有所用,形成有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為本校教師導航,促進學校教學水平提高。
(五)成果展示,形成激勵效應
為了讓教師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能力,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促進教學變革和成果轉化,我們鼓勵每位教師提交自己滿意的案例和課例參加各級評選活動。我們還會將優秀案例作品和優質課例推薦到市智慧教育平臺、各名師工作室公眾號等平臺展播。我們也不斷建立和完善作品與課例的評價激勵機制,為教師搭建更廣闊的平臺,激勵他們不斷更新理念,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對于直播研修課,我們還會展示教師的研修過程、課前準備過程、研修實施過程、課后說課過程以及訓后教師的優秀課例,供專家線上或現場點評指導,創新研修方式以促進教師教學變革,并服務于教學。
“互聯網+教育”時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師研修活動,其質量保證一方面要依靠技術的支持、組織者的設計和專家的引領,另一方面還在于教師有自主學習的迫切愿望。如何激發教師研修的積極性,需要校長發揮領導力,讓教師成為研修共同體的構建者,不斷在共同體學習中改善心智模式,轉變思維方式,實現自我超越和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4]劉清昆.云教學平臺下教師培訓模式的實踐創新[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8(5):31-35.
[2][3]蔡艷蓮.創新教研途徑,打造學習型教師團隊:以小學英語“名師課堂”為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1(10):82-86.
[5] 劉清昆.云教學平臺下鄉村教師培訓的創新實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5):61-65.
(作者系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一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