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培育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的迫切需求,課程標準明確了核心素養內涵,給出了核心素養立意下的學科實踐探索方向。教師可以從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與實施入手,為學科實踐提供一種新樣態。實踐性作業要與學科任務情境設計有結構上的貫通性,要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要有對學生差異化發展的多元化評價。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經歷真實性和整合性的深度學習進程,從而實現課內教學到課外作業的有效銜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實踐性作業;整合性;自主性;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3-0052-03
【作者簡介】陳慶麗,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江蘇無錫,214000)教師,正高級教師。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激勵教師創新作業類型方式,“鼓勵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給教師指明了作業改革的方向。實踐性作業,就是以某個主題項目為探究對象,學生主動探索并形成相應成果的過程表現、結果呈現與反思回顧。那么教師如何改革與完善實踐性作業,使其能夠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拓展學生的深度思維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鼓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提煉表達、呈現學習成果,發展團結協作與實踐創新能力?;诖耍P者把實踐性作業理解成一種課堂學習活動的延伸,利用課外學習素材、學習空間、合作方式、資源配置等有利優勢,將課外資源和課內主題整合在一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材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是教師可開發利用的教學資源,筆者借此“資源”,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實踐性作業中。
一、情境貫通,激活實踐性作業過程的有序創生
所謂情境,意在將知識獲得置于概念專題的研究歷程中,讓學生體驗尋求概念之源的過程。筆者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采用了以下三個步驟。
1.在日常生活和概念認知之間確定主題
部編語文教材七下的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讓學生在身邊尋找表現語文生活的信息、資源和素材,形成對語文的深度理解。筆者以“尋找二十四節氣”作為研究主題,讓學生組建合作小組,自選節氣,通過體驗、觀察二十四節氣這個真實情境,挖掘文化資源,形成匯報成果,達到理解語文內涵的目的。
2.在主題活動中制造未知和已知的矛盾沖突
鼓勵學生從已有資料中發現新知識、新問題,讓學生經歷不同類型的實踐、閱讀、探討、調查過程,使學生發現事物之間的邏輯關聯,從而形成由淺入深的學習鏈和探索鏈,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
比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中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作為學習任務的導引,引發學生對二十四節氣深層次意義的探究。筆者提問學生:“你選擇研究這個節氣的原因是什么?你所研究的節氣是什么來歷?古今人物對節氣是如何表述的?你覺得這個節氣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通過研究你獲得了什么?”學生在探究中不斷挑戰,不斷發現,形成對主題的深度理解。
3.在探究過程中形成階段性成果
為了改變學生固有的研究成果樣式,教師要呈現多樣的研究形式,提供作業任務清單,便于他們自主選擇,任務清單如表1所示。
研究成果的多樣性使學生有了更寬廣的學習空間。因此,學習情境的關聯性、豐富性和動態性,能讓學生的學習始終處在活躍期。
二、問題支撐,實現實踐性作業主體的思維生長
語文作業設計不應止于語文知識,而應讓學生經歷指向思維的真實學習,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推理解釋、討論思辨、實現驗證、形成成果,促進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學習探索。[2]問題支架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不斷反思。教師既要了解學生研究的起點,也要始終關注學生遇到和可能遇到的“興趣點”“生發點”“關鍵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習慣。以“我的語文生活——尋找身邊的二十四節氣”這項作業為例,筆者采用了以下三個步驟。
1.提出問題,確定問題研究的方向
設計“我的語文生活——尋找身邊的二十四節氣”這項作業時,筆者首先提出一個總問題:“從二十四節氣中,你發現了怎樣別致的語文生活?”具體實踐時,要求學生以提出的總問題為方向,在探尋中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循環,在研究中不斷論證、檢索、觀察和分析,積累學習經驗,鍛煉思維品質。圍繞總問題,學生主動進行問題追蹤和問題解決,在較為自由開放的空間里開展學習,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對自己研究的課題項目充滿探究欲。
2.關注差異,給予適度的學習支架
學生研究二十四節氣時遇到自然物候、傳說故事、詩詞歌賦、視頻圖像等多元內容,產生的問題也是復雜多樣的。此時,筆者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拋出支架式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闡釋問題。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選擇先從哪個方向開始?你覺得除了這個方面的闡述,還有別的表達角度嗎?”筆者為具有不同困惑的學生提供差異化支持,有針對性地提供視頻、網站、文章等資源,讓學生學會辨析和梳理,探尋答案。如“小滿”節氣組學生在文獻查詢和生活體驗后,揣摩出“小滿”與中國人“滿而不盈,滿而不溢”的謙虛品質和處世哲學的關聯。
3.適時點撥,給予問題分析和歸類的方法
實踐性作業包含發現問題、遇到困境、再思出路、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問題導向使學生沿著本來的研究方向,將相關的解決方法和下一步的思路帶入其中,其學習內容的在場性、學習方式的靈活性和思維方式的敏捷性,使學生行走在自主探究中。
“清明”節氣組學生在主題探究中發現以下問題: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既是節氣,又是中國傳統節日,這是為什么呢?經過一番研究后,學生發現“清明”的由來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值得挖掘。于是,學生設計了針對不同年齡的調查問卷,調查中國人對待“清明”的態度,調查問卷結果讓他們了解了來自社會各年齡層對“清明”的不同觀點和見解。學生梳理了調查問卷,形成了專題報告,畫出了本次研究過程的思維導圖,并從中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三、多元化評價,撬動實踐性作業歷程的真實發生
崔允漷教授認為,教學不是傳遞信息的過程,而是幫助學生加工信息的過程,也是促進每位學生實現真實學習的過程。[3]實踐性作業作為學生真實學習的過程記錄,需要有目標設計、評價標準、學習任務、展示交流、反思總結的可視化的框架體系,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形成核心素養。
1.作業目標是學習評價的根本依據
進行作業評價首先要制訂作業目標,作業目標是學習評價的根本依據。以“我的語文生活——尋找身邊的二十四節氣”作業設計為例,筆者確定了以下作業目標:一是通過學習任務“尋找身邊的二十四節氣”,觀察特定節氣時的景物變化,并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呈現;二是通過學習任務“尋找身邊的二十四節氣”,發現與語文生活相關的人、景、物、風俗,形成觀察與思考的新視角;三是通過學習任務“尋找身邊的二十四節氣”,提高與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夠吸納他人有益的建議。
2.作業評價是作業目標的具體表現
若要促進學生學習真實發生,就要在評價細則中時時記錄學習情況并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作業評價既要有對成果的總結性評價,又要有形成性評價。實踐性作業從“材料組合精彩、創意寫作鮮活、合作研究共進、介紹生動大方、創新突出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促進學習主體不斷提升素養?!按悍帧苯M學生認為,“春分”和自己的人生際遇關聯,能夠從自己的故事發現自然和社會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肮扔辍苯M學生發現“谷雨”與倉頡造字的傳說有關,民間傳說具有傳播中國文化的價值。
3.學習任務是作業評價達成的橋梁
筆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可選擇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挑選任務。學生不僅完成探尋節氣內容的任務,還完成了景致觀察、習俗傳承、詩文鑒賞、文化思考等內涵豐富的復雜任務,呈現成果有散文創作、調查報告、視頻演播、觀察日記、旅游方案等。教師可通過學生的任務成果進行作業評價。
4.作業反思是作業評價的有效延伸
作業反思設計將作業目標設計、作業評價設計、作業任務設計等長鏈條歸結在一個整體結構里,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檢視實踐的主動性、目標的達成度、過程的策略性、評價的適切性。
筆者讓學生在完成作業后思考三個問題:你覺得再進行類似的實踐性作業,需要經歷哪些學習過程?你能從“做”這份作業的背后故事里提煉出一個“做”的方法嗎?通過這個活動,你對語文學習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學生經歷了選題、檢索、分析、體驗、探究、反思等活動之后,體驗了學科內容探究過程,提煉了完成作業獲得的整合性經驗,學習變得更主動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6.
[2]章新其.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作業設計[J].語文建設,2021(21):34.
[3]崔允漷.指向深度學習的學歷案[J].人民教育,2017(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