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數學;反思型教學;三角形全等;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3-0078-02
【作者簡介】康葉紅,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南京,210019)教師,高級教師。
反思型教學倡導教師“教中反思”和學生“學中反思”。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能夠促進學生反思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創設有利于學生理解的數學反思型學習活動;學生對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進行反向思考以促進能力提升,從“學會”走向“會學”,直至“慧學”。本文以蘇科版八年級上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第一課時教學為例,從反思型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視角出發闡述筆者所思所悟。
一、給予有效銜接的前置性反思,引導學生回顧舊知
教師在一節課的起始階段提出前置性反思問題,引導學生回顧過往所學內容,有效銜接已有知識,并主動反思,發現問題,尋求探索方向。學生在思考舊知的同時總結經驗,為接下來的學習作鋪墊。
在進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起始階段拋出一個數學問題“關于全等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通過這個前置性反思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全等三角形的“前世”,如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判定方法”等。學生通過問題全面感知本節課的研究對象,摸清全等三角形的來龍去脈,明晰幾何對象的研究視角,為研究全等三角形的“今生”做好技能與方法的儲備。
二、聚焦追本溯源的過程性反思,關注本質理解
過程性反思問題的提出可以在某一個環節中,亦可以在某一個環節結束后。教師通過過程性反思問題可以將一節課的核心知識串起來。過程性反思問題貫穿“發現與提出問題”和“分析與解決問題”,指向“為什么研究”“你是怎么得到結論的”等,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數學知識。
掌握三角形全等需要哪些條件是運用全等性質解決問題的前提,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策略顯然不止一種,那從何入手呢?整個探究過程,教師設置了三個過程性反思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過程“有跡可循”,體現反思型教學的教育價值。教師設置了如下活動將幾何研究的一般形式完全展現在學生的面前。
活動:已知△ABC,畫△A'B'C',使△A'B'C'≌△ABC。(畫圖工具:直尺、量角器、圓規等)
學生討論交流階段,教師拋出第一個過程性反思問題——“說說你的畫法,還有什么方法?能不能再接再厲?”引導學生主動尋找三角形全等需要的條件并進行反思,形成感性認識。
全班展示、討論結束之后,教師拋出第二個過程性反思問題——“是不是這三種情況,就一定全等呢?”引導學生關注幾何語言、符號表示的規范,讓學生從初步的感知到理性的思考,從猜想到驗證,一步步接近結論。
學生通過對畫圖難點“兩角一邊”的討論與交流后,發現了缺失的一種判定方法,即“角角邊”。這時,教師拋出第三個過程性反思問題——“為什么角角邊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呢?”引導學生關注“同”(與“角邊角”的相同之處)與“不同”(與三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再次從幾何的視角明確邊、角的位置。
三、開展整體建構的結構性反思,明晰結構網絡
數學教學必須注重數學的整體性。結構性反思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學生從知識、方法和思想上形成結構網絡。
在之前畫圖、找條件、反思、再提升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整體的眼光來看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問題,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探究經驗。接下來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再反思”環節:提出一系列的結構性反思問題,如“判斷方法是三個條件,那么多一些可以嗎?少一些呢?”“條件的數量是否最優?”“在三個條件的前提下,除了發現的四種,還有沒有考慮到的情形呢?”讓學生參與到結構化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結構性板書,為后續相似的學習積累經驗。
四、立足自然生長的結果性反思,指向未來發展
結果性反思問題的提出一般在某一重要結論得出時或一節課結束時。以問題(串)引領反思,有助于結果的抽象概括、明晰結論、知曉后續內容,并為其他同類問題的研究提供范式,指向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高階反思意識的發展。
在本節課結束時,教師提出:“本節課你是如何探究的?回顧你的思路,說說你的方法。”此外,教師也可以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結合學情把結果性反思問題具體化:請結合圖形,說出本節課得到的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其中哪些是基本事實?如何用符號表示?請利用基本作圖法作三角形“已知三邊、兩邊及其夾角、兩角及其夾邊”。結合本節課獲得的經驗,請探究四邊形全等的條件。
上述三個結果性反思問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逐層遞進,既是對本節課知識的回顧,突出規范的語言表述,也是技能的再現,突出作圖的重要性,還是方法和經驗的延續,將研究對象拓展至四邊形。這樣的結果性反思問題設計,發生于課內,延伸至課外,一脈相承,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