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玉嬌
(江蘇省徐州市毛莊中學,江蘇 徐州 221123)
課堂情境創設一般都放在導入環節,模式固定,缺少靈活性,缺乏課堂智慧和多樣性.其實,情境的創設是一種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它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情境可以真實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或者是暗含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有利于智慧課堂的生成.
在一般的生物課堂當中,如果把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直接口述傳達給學生,這樣的課堂必定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能在拋出原理和概念之前通過設疑并層層遞進的方式,把學生的思維激發出來,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那么學生就會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問題情境可放在導入環節,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1].
案例:八年級上冊“植物的蒸騰作用”一課時.
師:先讓同學們觀察一組玉米從出苗到結果時的圖片,并提問: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果時需要吸收多少水分呢?
生:觀看圖片作出假設.
師:玉米一生中需要200千克水,但是體內只有大約兩千克,大家算一算,想一想玉米實際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幾,其余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
生:計算表達.做出假設來引入學習內容:植物的蒸騰作用.
師:邊演示植物的蒸騰作用實驗并提問:什么是植物的蒸騰作用呢?三小時后會出現什么現象呢?B裝置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A塑料袋內壁上的小水珠從哪里來?
生: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并且進一步探究.
師:水分是如何從葉片中散發出來的呢?同學們還記得葉片的結構嗎?
生:觀察圖片葉片的結構,并作出假設:水分由葉片的表皮散發出來.
師:表皮起著保護作用,為什么還散發水分呢?
生:分組觀察植物葉片表皮的氣孔,并畫圖.
師:請問顯微鏡下的表皮有哪些結構呢?引導學生說出葉片的結構,并參考教科書說出氣孔的開閉原理.
師:除了散發水分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作用,同學們知道嗎?
生:參考課本得出結論,氣孔是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
最后,通過問題聯系生活.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植物從根部吸收的水分,為什么能由下而上運輸到莖呢?炎熱的夏季,為什么樹林里涼爽宜人,而籃球場卻很燥熱呢?為什么熱帶雨林常年降水,而沙漠戈壁卻難得降水呢?通過問題的層層遞進,讓學生相互質疑并解惑,引導學生表達交流,得出結論,從而得出蒸騰作用除了對植物體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外,還參與生物圈中水循環的意義[2].既發展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為下節課埋下了伏筆.
實驗是完成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手段,實驗情境的創設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實驗,學生樂于探究、樂于思考,在濃厚的氛圍下有時候還會進行大膽創新,出色地完成任務,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案例:八年級上冊“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心臟”.學生可以感受心跳和脈搏,但是無法看到心臟的真實結構.教師可以準備哺乳動物的心臟實物,讓學生動手體驗,觀察哺乳動物心臟的外形大小,動手捏捏,辨別心臟的左右;感受心肌壁的厚度;還可以用剪刀剪開心臟內部,觀察心臟各腔的大小和所連接的血管.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設計實驗,研究心臟瓣膜的功能,為下一部分“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促進心臟健康”埋下鋪墊.
在學習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點,采用動畫和視頻結合的形式,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
案例: 八年級下冊“生物的遺傳與變異”分析基因的傳遞過程.由于“染色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性別遺傳”更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動態過程,學生對其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人類染色體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男性和女性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圖.通過圖片的觀察,以染色體為主線,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分析染色體的特點和男女性染色體的差異.
趣味性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對增強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習欲望有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由于課本中的很多圖片缺乏真實感,因而可以鼓勵學生親手制作模型,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案例:比如在七年級下冊“動植物的細胞”這一節.課本上的細胞圖看起來只有骨架,無血無肉,枯燥無味.為了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可以鼓勵學生課下自己制作細胞模型,增強學習的體驗感和認知感,將抽象過程具體化、直觀化.
生物學注重探究和實踐,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而實地調查就是從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質疑心入手,創設人性化的教學情境.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名發現者和探索者,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提高其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
案例:七年級下冊“土壤中的小動物”.教師可讓學生建立調查小組,親自到校園中或菜園里觀察土壤中的鼠婦等小動物,觀察它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引導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調查表,并嘗試對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行歸類,結合有關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結果,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中,能夠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活動,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歸納生物學的基本原理.
講故事比賽:在七年級上冊“生物與生物學”一節中,學習生物的基本特征,學生對有些認識還比較模糊,需要通過深入學習才能理解和掌握.所以可以讓學生以“我最喜愛的生物”“我最感興趣的生命現象”“我曾種植過的植物”等為題進行演講和交流報告,讓學生說一說生命之謎.
角色扮演: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血液”一節時,讓A學生角色扮演“我是小醫生”來分析B學生的血液化驗單.根據生理指標等方面的檢測結果,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等知識進行分析推測,產生特定病因的可能原因,并給出解決方案,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
情景再現:體驗型學習是以認知理解、體驗感悟為基礎的活動.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傳染病的預防”時,為讓學生親身經歷某一事件而創設情境,喚起學習的熱情,可以設計一個傳染病的體驗活動:學生用沾滿了面粉的手來依次握手的模擬體驗,簡單易行又非常直觀.從效果來看,整個游戲過程中所有學生課堂參與度高,為本節內容的學習開創了一個好的方式.活動后的感受交流為后面學習傳染病的預防知識做好準備,指導學生健康的生活.
情景再現活動不僅能夠豐富課堂,還能讓學生體會生物知識內涵,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學習生物學科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加強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更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繼而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討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從而引領教與學方式的變革[3].
案例:在七年級下冊“細胞的分裂與分化”一節當中,教師采用古詩詞導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首詩描述的是什么自然現象?學生回答:植物的生長現象.再結合生活實際,如農民種莊稼,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自然界中生物生長的實例:小雞逐漸長大、受精卵形成胚胎、嬰兒逐漸長大……,從而引出探究的課題:生物的生長現象與細胞分裂有關.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巧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各種情境中感受科學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探究生物奧秘的欲望,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當然,情境的創設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合適的,一節課的情境創設并不是越多越好.情境創設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雖然我們的教材內容是固定的,但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情境、根據學生的差異和知識水平選擇合適的方法,找到最佳切入點,將兩者有機結合,適時調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