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麗 劉建朝 岳強 李祖辰 許巖巖
摘?要:從水產育種、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等方面分析了唐山市水產企業的發展現狀,指出了水產企業發展中存在水產育種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轉化能力有限、疫病防控不夠完善、養殖尾水排放環保壓力大、飼料成本增加、品牌化程度低等問題,并相應地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水產企業;水產育種;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地處渤海灣中心地帶,東隔灤河與秦皇島市相望,西與天津市毗鄰,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是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和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全市水域面積達5?582.17?km2,其中海域總面積4?418.93?km2,內陸水域總面積1?163.24?km2[1]。2022年唐山市水產品總產量達58.09萬噸,占全省水產品產量的51.67%,居全省首位[2]。為推動唐山水產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助力唐山市水產業的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本文從苗種繁育、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等方面分析了唐山市水產企業的現狀,指出了部分種質資源受制于人、養殖繁育和病害監測方面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水產品加工不足產業鏈較短、品牌策劃待加強等問題,并相應的提出了發展建議。
1?唐山水產企業現狀
唐山市共擁有水產養殖主體2?700余家,其中水產企業200余家,其他養殖主體主要是承包經營戶和個體養殖,還有少部分合作社和養殖協會。目前,全市擁有種業、養殖、加工等類別的市級以上漁業龍頭企業共2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龍頭企業12家,企業主要分布在曹妃甸、樂亭、灤南等沿海地區,養殖模式有工廠化養殖、池塘養殖,養殖品種有南美白對蝦、海參、河鲀、半滑舌鰨等海水水產品以及鯉、鳙、鰱等大宗淡水魚。
1.1?水產育種
據統計,2022年唐山市各類主要養殖品種苗種生產量分別為淡水魚苗190?732萬尾,扣蟹8?700?kg,稚鱉187萬只,海水魚苗4?848萬尾,蝦類育苗2?687?536萬尾,海參21億頭[2]。目前,全市共建成2家國家級良種場、14家省級原良種場、1家中國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優勢企業、3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逐步形成以領軍企業為龍頭、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為骨干、中小育苗場為補充的多層次水產種業產業格局。先后引進推廣中國對蝦“黃海系列”、半滑舌鰨“鰨優1號”、刺參“東科1號”、“福瑞鯉2號”等多個“安全、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圍繞對蝦、河鲀、半滑舌鰨等優質特色種源,加強和專業科研院所合作,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努力研發水產新品種。唐山市水產原良種場基本情況詳見表1,唐山市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種業陣型企業和全國苗種二十強企業基本情況詳見表2。
1.2?水產養殖
據統計,2022年唐山市漁業產值193.2億元,水產品總產量共計58.29萬噸,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海水養殖產量26.90萬噸,淡水養殖1834萬噸,養殖產量占全部水產品產量的7761%;全市水產養殖面積共77?427?hm2,其中海水養殖面積63?394?hm2,淡水養殖面積14?033?hm2[2]。海水養殖主要品種包括:以鲆、鰈、紅鰭東方鲀為主的魚類,以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日本對蝦和梭子蟹為主的甲殼類,以牡蠣、螺、蚶、扇貝、蛤為主的貝類,以及海參、海蜇等,注冊了“神鰲”“曹妃通”“興妃”“嘴東牌”“赑鑫灣”等水產品牌;淡水養殖主要品種包括:以鯉、鯽、草魚、鰱、鳙為主的魚類,以南美白對蝦和河蟹為主的甲殼類,以及泥鰍、中華鱉等名特優品種,注冊了“玉田甲魚”地理標志產品。2022年唐山市水產養殖主要品種、養殖面積和分布區域具體情況詳見表3。
1.3?水產品加工
唐山市水產品加工主要分布在豐南區、曹妃甸區、灤南縣和樂亭縣,全市共擁有水產品加工企業124個,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5個;擁有水產冷庫147座,凍結能力達3?278?t/d,冷藏能力達11?930?t/次,制冰能力達1?018?t/d;水產品年加工能力達98?828萬噸。2022年,唐山市水產品加工總量達38?271?t,其中淡水加工產品5?043?t,海水加工產品33?228?t;加工產品為冷凍品、冷凍加工品和干腌制品,其中冷凍品28?434?t,占全部水產加工品的74.3%[2]。
2?存在問題
2.1?水產育種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轉化能力有限
一是研發投入不足,水產育種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持續研發的過程,很多水產育種企業由于資金短缺或者對研發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在育種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不夠,育種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不足,尤其高層次人才稀缺,人才發展機制不夠完善,這就使得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種改良等方面難以取得突破;二是技術轉化能力有限,自主創新不僅是研發出新品種或新技術,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而一些企業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推廣機制、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不夠緊密等原因,在技術轉化方面存在障礙,導致新品種或新技術難以快速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2.2?疫病防控不夠完善
一是防控基礎相對薄弱,雖然現在已建立了病情測報工作機制,但疫病監測計劃的覆蓋面和監測數量仍存在不足,導致風險分析數據缺乏,難以支撐科學防病,且由于人員流動、基層診斷設備和技術能力不足等原因,測報結果往往不能真實反映生產一線的實際情況;二是企業對于疫病防控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水產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忽視了“以防為主”的長期疫病防控工作,導致防控措施不到位,疫病頻發;三是缺乏專業的疫病防控技術和人才,水產疫病防控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監測、診斷、治療和防控工作,目前綜合防病工作機制尚不健全,缺乏跨領域、全過程的防病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四是企業對于疫病的監測和預警機制不完善,無法及時、準確地掌握疫病的發生和傳播情況進而采取措施。
2.3?養殖尾水排放難,環保壓力大
按照環保要求,水產養殖排放的尾水必須達到政府規定的排放標準。水產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水生動物排泄物、殘餌以及養殖使用的藥物和消毒劑,會在水中積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如將養殖尾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水體中,可能會導致水質惡化,然而現有的尾水處理技術有很多弊端,如海水養殖用水復合循環凈化系統凈化不充分,一些尾水排放處理設備主要針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且設備價格高,運行成本大。目前,唐山水產養殖企業有的購買了昂貴的尾水處理設備,但因運行成本大并不會長期開放使用;有的結合沉淀池和生態處理單元等措施處理尾水,但效果不足;大部分養殖主體是一家一戶經營,有的養殖場仍采用傳統方式尾水未經檢測直接排放。
2.4?飼料價格上漲,飼料成本不斷增加
一是飼料的主要成分如玉米、豆粕、魚粉等,由于國際市場價格變化、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以及國際貿易摩擦等多種因素價格普遍上漲,導致飼料成本隨之增加;二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水產養殖企業對飼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飼料生產工藝的改進和飼料質量的提高也增加了飼料成本;三是為了降低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政府和相關機構對飼料的生產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間接推高了飼料成本。
2.5?品牌化程度低,缺少完善的品牌策劃戰略
唐山也注冊了一些水產品牌,如“唐山河鲀”“玉田甲魚”等,但多為紅鰭東方鲀、中華鱉、半滑舌鰨等“名貴”水產品,一是涉及的水產品種少,二是品牌傳播效果不佳,很多優質的產品難以被消費者所認知和接受,從而影響了產品的銷售和市場份額的擴大,制約了水產品行業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目前,唐山愈發認識到品牌效應的重要性,但還未建立完善的品牌策劃戰略,相關部門對品牌打造支持力度不足,還未取得明顯成效。
3?發展建議
3.1?加強政策扶持,緩解企業壓力
一是政府出臺更多優惠扶持政策,如加大對水產養殖企業的資金支持、加大對水產養殖企業的稅收優惠等;二是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如政府補貼、社會投資、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緩解資金壓力;三是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結合,進一步完善技術研發、良種選育等獎勵力度,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為有創新意愿的育種企業緩解研發周期、研發資金等壓力;四是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等項目建設,升級繁育車間、漁業設施,建立苗種繁育、水產養殖、成果轉化、品牌推廣為一體的漁業生產示范基地。
3.2?引進專業人才,推進技術創新
一是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引進、培養、留住水產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產學研一體化;二是水產技術推廣機構進一步做好先進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協助養殖企業引入更優質的良種、更先進的養殖技術,幫助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研發能力,同時加強市場調研,了解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為技術轉化提供方向,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三是加強技術服務工作,針對企業存在問題定期舉辦養殖技術培訓,普及養殖知識,完善養殖主體的水產知識體系,加強對企業的服務,如提供水質病害的檢測服務、技術特派員下鄉服務等。
3.3?提高疫病防控意識,加強疫病監測
一是提高水產企業對疫病防控于保障養殖安全、提高經濟效益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內部管理,將疫病防控納入企業日常管理中,確保防控措施得到貫徹執行;二是企業增加在疫病防控方面的投入,購買先進的監測設備和治療藥品,引進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提高疫病防控的技術水平;三是建立完善的疫病監測和預警機制,配備必要的監測設備,定期對養殖水體、飼料、苗種等進行檢測,及時發現和處理疫病,同時建立預警系統,對可能出現的疫病進行預測和預警,以便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防范。
3.4?多方合力完善尾水處理,減小環保壓力
一是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和標準時,綜合考慮中小型養殖主體實際生產過程以及尾水處理投入、運行成本等情況,適當放寬條件或者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推動環保與企業的協調發展;二是針對養殖區域連片養殖比較集中的情況、沿海養殖車間將尾水就近排入排水溝排放比較集中的情況,可優化尾水排放空間布局,在排水口集中區或者養殖區域中心建立綜合尾水處理系統,對尾水集中統一處理,達標后進行排放或者用于循環養殖;三是農田種植附近的養殖區域,可將養殖尾水沉淀后作為農田種植水源,利用農田對水質進行凈化處理,過濾達標后排放或者循環再利用;四是加強尾水方面的研究,結合養殖運行情況、投入品使用情況以及養殖尾水主要成分,加強高質、低污染、經濟飼料的研究發明,推動高效、經濟尾水處理設備和方法的發明。
3.5?加強品牌建設,促進產業發展
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幫助企業加強對市場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以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為導向,引進優良品種,提高水產質量,對路銷售;充分認識并把握優質水產品種的優勢,突出該品種的特色,如綠色有機、價格低廉、營養豐富等,以水產特色為定位點建立水產品牌,再利用品牌進一步指導生產和銷售服務項目,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組織企業積極參加各類展會和貿易洽談活動,開拓市場,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運用媒體公關、社交、廣告等方式來營銷水產品牌,讓消費者了解并鐘愛該品牌。
3.6?加強產業融合發展,延展產業鏈條
結合水產養殖企業的規模和經營現狀,積極推動水產養殖與水產品加工、旅游業、休閑產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水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豐富加工種類如休閑食品、保健食品、預制菜等,拓展企業的業務領域如電商平臺、休閑旅游周邊等,提升產業價值,推動水產養殖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海洋與水產科學研究院.唐山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20-2030年)[A].2020.
[2]?河北省農業農廳.河北省漁業統計年鑒(2022年)[Z].2023:2+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