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君 張海燕
〔摘? ? 要〕? 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要。實踐教學滿足了學生對科學現象的渴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本文通過深入閱讀相關文獻,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一系列解決策略,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動手實踐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4? ? 106-108
教育部等18個相關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注重動手實踐性學習,營造學生探究科學、好奇科學的學習環境。這表明開展動手實踐活動是當前我國科學教育的重要趨勢。研究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育策略,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創新精神,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一、小學科學教學培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一)形成科學素養,培養探究精神
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科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性,它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并培養探究精神。小學生處于對外界敏感、好奇心強的階段,他們對周圍的自然現象和事物充滿了好奇。通過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在課堂上學到與他們興趣相關的知識,并學會運用這些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動手實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成長。
(二)教材生活結合,落實知識應用
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能夠對其思想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實踐則是學生思想發展與變化的體現。一個人是否能夠真正動手操作,完全依賴于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讓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上的內容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指導他們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有關的探究實驗,也可以根據課本上的操作步驟開展有關的探究實驗。借由教師在課堂上的激勵,學生會樂于在這種情境下積極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二、小學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一個重要任務。然而,目前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首先,一些教師對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更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導致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存在一定的盲區。其次,教師對于動手實踐能力的具體體現和要求缺乏準確的認知。他們沒有明確界定學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的具體內容,因此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存在困惑。最后,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方法對于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也產生了影響。有些教師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識灌輸和記憶,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他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缺乏創新和突破。
(二)學生主體性難以發揮
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和實施,對科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小學科學課堂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對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學生缺乏自信心和實踐能力,對實踐活動抱有抵觸或畏懼心理,以及對實踐活動的認知和理解存在偏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實踐主體性的發揮。小學生往往對科學實踐缺乏信心,并難以充分發揮自主性。他們擔心在實踐過程中出錯或失敗,因此不敢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此外,一些學生認為實踐只是一種機械性操作,缺乏探索和創造的價值。他們缺乏對實踐活動的深入理解,無法將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無法主動參與和探索實踐過程。教學環境和教師的角色也會對學生實踐主體性的發揮產生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和控制得過多,不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學生就難以發揮實踐的主體性。
(三)實驗材料和實踐資源不足
學校實驗材料和實踐資源的不足是影響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關鍵問題。小學科學學科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某些學校和教學環境中,學生缺乏充足的實踐機會和資源,尤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這主要表現為學校實驗材料和實踐資源的不足,給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課程時間的限制使得學生難以獲得足夠的實踐機會。小學課程通常涵蓋多個學科,每個學科都需要分配一定的時間。由于時間有限,科學教學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無法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踐活動。因此,學生無法充分參與實驗操作和實際探究,從而影響了他們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學資源的不足也限制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發展。一些學校缺乏必要的實驗設備、材料和實踐資源,無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支持。缺乏實驗設備和材料限制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同時也限制了他們對科學原理的實際應用和實踐操作的經驗積累。在缺乏實踐資源的情況下,學生只能依賴教科書和教師的口頭描述,難以真正深入理解科學知識。
(四)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對于他們的科學學習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其中存在一個問題,即課程設置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脫節,這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部分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各種科學現象和事物,這些經驗對他們的學習和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與他們日常生活和觀察到的現象相脫節的內容時,他們會感到迷茫和無法理解。這種脫節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無法意識到科學知識與他們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因此,他們往往缺乏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意愿,對動手實踐的興趣也降低了。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存在科學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實踐的主體性難以發揮、學校實驗材料和實踐資源不足以及課程設置與實際生活經驗脫節等問題,制約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小學科學教學培育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方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不斷思考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明確目標,確保學生清楚地知道他們需要通過實踐活動達到什么目的。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于引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設定目標來明確所期望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明確他們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例如,在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有趣的浮沉現象》教學案例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個有關物體浮沉的實驗。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設定目標為:讓學生觀察并記錄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情況,然后引導他們從中發現規律并解釋浮沉原理。除了設定明確的目標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啟發式問題和情景設計來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啟發式問題是一種引導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興趣。例如,在上述的浮沉實驗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些物體能夠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體會沉入水中?”這樣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激發他們通過實踐和觀察來尋找答案。情景設計是通過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將科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情景設計,教師可以提供一個具有真實性和相關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浮沉實驗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有關船只設計的情境,讓學生扮演船只設計師,通過實驗來確定船只的浮力和穩定性。這樣的情景設計可以讓學生將實踐活動與實際問題相聯系,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參與度。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育動手實踐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探索活動,給予他們更多動腦和動手的機會;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鼓勵他們親自實踐,深入探究聲音產生的來源。通過這些措施,學生能夠有效增強對科學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在科學實踐能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提升。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有些實驗不能單獨進行,而需要多名學生共同參與,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實踐中,教師應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合作進行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小組實驗,將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能力結合起來,根據實驗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對他們進行分組,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三)合理利用資源,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欲望
為了解決小學科學課程中資源應用不足的問題,可以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小學科學教學涵蓋多個實驗環節,每個環節都要求相應的實驗材料。在進行科學實驗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尋找并收集所需的實驗材料,以此來縮短科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展開生活化教學依賴于生活現象和學生日常經驗,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核心,也是引入教學的起點,要將科學概念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例如,在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質”的教學中,可以進行實驗探究。教師可以利用家庭常見的糖水,讓學生自行攪拌并品嘗,理解“均勻”的含義;在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利用文具、彈珠、直尺等日常學習用品進行發聲實踐,激發學生積極的探索欲望。此外,通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或學習經驗進行科學實驗,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主動追求探索。正因如此,學生在學習中展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出色教學成果的最佳體現。
(四)結合學生實際,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
在科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至關重要。單純依賴于教材和教師的知識傳授無法實現學生能力的長久提升。因此,科學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的四十分鐘,而應將課外時間視為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和學科學的廣闊天地。學生可以將書本中的科學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最大程度地發揮生活化教學的價值。課后延伸這一環節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還是構建完整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師應建立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興趣愛好以及他們觀察到的日常現象,教師選擇相關的科學知識進行教學。例如,以學生身邊的植物、動物、天氣、季節等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地考察和實驗等方式來探索科學原理。這樣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直接參與和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其次,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結合實際,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布置生活化作業來促進課后延伸。鼓勵學生利用家庭、社區等提供的課外資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目光轉向對生活的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是重要目標。教師通過設定明確教學目標、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合理利用資源以及結合實際布置生活化課后作業等舉措,能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其綜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真正體驗科學魅力,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為未來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妍.培養小學生科學動手能力的實踐探索[J].神州(下旬),2020(3):1.
[2]陳平.小學科學探究實驗的教學方法初探[J].信息周刊,2019(7):1.
[3]白德利.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0(1):1.
[4]葛雅.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程度應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J].科學大眾(智慧教育),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