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莉娟 焦云紅 廖智慧 程青梅 王紅軍
(1 邯鄲學院 河北 邯鄲 056000; 2 衡水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3 臨漳縣第一中學 河北 邯鄲 056699; 4 臨漳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邯鄲 056699)
1.1 農民教育。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提高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還偏低,一些農民雖然不是文盲,但卻是“科盲”,達到中等專業技術水平的不足4.5%[1],由此可見,開展農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農民教育的對象是所有農村居民而并非某一特定群體。農民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涵蓋了農村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農村成人教育、農村的各項宣傳教育活動。
1.2 農村教育。農村教育歷來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點領域,農村教育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基礎智力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從發生地點看,農村教育是發生在農村地區的教育;從服務對象看,農村教育是面向農村人口的教育;從辦學主體看,農村教育是農村舉辦的教育[2]。但學界對如何有效地實現農村教育卻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諸如“離農”與“為農”:兩者之爭的根本分歧在于對不同類型農村教育功能的認知差異[3]。
“離農”教育為城市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業和農民,進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歸鄉土文化的教育[4]。而“為農”教育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反對農村教育脫離農村實際而成為向城市發展輸送人才的機器[5]。因此,明確農村各類教育類型及其功能是終結農村教育的“離農”與“為農”之爭,實現農村人才培養以及鄉土文化傳承等多重目標的前提。
1.3 農業教育。農業是全民的產業,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因此,農業教育也必須是針對全社會人進行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農業教育應當旨在讓全民了解農業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性[6],深刻認識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而農業自身的發展也能夠為農業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強大的農業教育反過來又能夠支撐農業進步[7],從思想觀念上提升全社會對農業的重視是農業教育的根本之義。
農業科普教育是將農民、農村、農業教育和科普教育有機結合,用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活動方式向公眾進行普及,讓人們在活動過程中輕松、愉快地接受農業相關科學知識、技術和方法,并進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傳播、普及和教育[8~9]。農業科普教育的對象為所有公眾,因科普對象的年齡、成長所在地域、知識結構等的差異將科普對象劃分青少年、中老年、農民、城市居民、農業技術人員等;根據科普教育的目的不同,農業科普教育的主體可以是教師、農場工作人員、種養殖能手、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科研人員以及為“三農”兢兢業業奉獻的科學家;其科普教育的形式可因對象、內容的不同,采取觀察、調查、探究、實踐、體驗、觀光等方式。所有的農業科普教育都是“為農”的教育,呼吁更多的人關注“三農”為農業培養未來農民、立志于“三農”發展的科技人員和科研人員等。
農業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旅游、休閑等多功能性[10],農業科普教育的外延可依托農業的多功能性進行科普教育對象、目的、主體、內容、形式等更廣泛的外延。
3.1 農業經濟功能的科普教育。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然舉措。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正經歷著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11]。在田園、農場等開展面向不同人群的適宜主題的農業科普教育[12],普通公眾走進農場接受科普教育,可以為農場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普通農民走入農場接受農業技術的普及可以使他們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得到較大提升,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3.2 農業社會功能的科普教育。農業承擔的社會功能除了能容納農民就業和向城鄉人口提供生活保障外,還包括為現代農業的高精尖人才與技術提供服務、促進農村治理結構優化、發展多元化農村電商、完善農村物流體系等等[13~15]。農業社會功能的科普教育,有利于使公民認可農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3 農業文化功能的科普教育。農耕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內涵豐富的獨特風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可表現在農耕用具、特色飲食和服飾等具體實物上,以及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上[16]。農耕文化早已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農耕文化中的飲食文化提倡食用天然的食物,與綠色、健康的飲食理念一脈相承[17]。在農業科普教育中滲透農業的勞動教育價值、食育價值,體悟我國農耕文化,利于公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3.4 農業生態功能的科普教育。農業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固碳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態價值[18~19],傳統農業中的循環經濟思想、珍愛和適應生態環境的傳統理念等都是先賢對農業生態功能認識基礎上的總結。通過向公眾科普農業的生態功能,利于公眾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文明思想,積極參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3.5 農業旅游休閑功能的科普教育。休閑農業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滿足城鄉居民需求的新業態。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生產經營形態,既可以發揮農業的休閑旅游功能,又能滿足公眾親近農業、回歸自然的美好需求。對公眾普及農業的旅游休閑功能,有利于提升農業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功能。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 ~2035 年)》指出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尚未形成。黨的二十大報告發出動員令,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因而,農業科普教育應當充分發揮其優勢,依托農業的多功能性構建規范的農業科普教育體系,創新科普形式,這不但有助于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實現農業效益增值、鄉村產業興旺,還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三農”、熱愛農業、投身農業,滿足鄉村振興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通過更加廣泛多樣的農業科普教育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