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歷史觀視閾下中國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邏輯與作用機理

2024-05-17 05:31:20劉明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內在邏輯

摘 要:從大歷史觀的視野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推進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之所以能取得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跡,創造由窮到富、由弱變強的發展奇跡,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其重要的法寶。這一法寶存在的客觀原因在于革命和建設力量不足。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的是我國社會整體制度的優勢:黨的領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關鍵,也是積聚起億萬民眾磅礴力量的中樞;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保障,是決策民主與行動有效的高度統一;以人民為中心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價值邏輯,也是贏得廣大民眾支持辦大事的根本前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仍是我們黨和國家攻克尖端科技、應對外部勢力施壓和實現祖國統一的不二法寶。

關鍵詞:百年大黨;集中力量辦大事;內在邏輯;實現路徑;作用機理

DOI:10.15938/j.cnki.iper.2024.01.020

中圖分類號:D621;A81;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4)01-0123-08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的一大制度優勢,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畏強敵、無懼挑戰,取得一個個彪炳史冊的偉大勝利的“利刃”。經濟文化落后國家搞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短時突擊和四面出擊都不可取,握緊拳頭形成合力攻克一件件大事、難事才是取勝的“密鑰”。目前國內關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學術研究精彩紛呈,但縱向層面分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演進邏輯,在大歷史觀視閾中審視這一制度優勢,以及橫向層面把握其與黨的領導、民主集中制和以人民為中心等制度優勢之間的作用機理的成果則付之闕如,基于此,本文從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雙重維度解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內在機理,以此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演進邏輯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歷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始終是指導我們開展一系列重大行動的基本原則、理念和策略。國內學界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這三個時間節點,從黨的百年歷史審視這一制度優勢的研究相對較少。只有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置于大歷史觀視閾中予以考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其演變機理、發展規律和地位作用等。按照完成不同歷史任務的要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三個關鍵要素——所辦何種大事、集中哪些力量、如何組織這些力量——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根據要素在不同階段的組合,我們可以探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百年演進脈絡和生成機制。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運用

對于舊中國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大的事就是完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義的歷史任務。圍繞這個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動員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外交等在內的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致力于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由于這一時期主要是運用武裝革命的手段驅逐外來侵略者和打倒反動派的統治,所以,集中起來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主要是用于支持軍事行動的勝利。

民族獨立和解放這件大事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可以拆分出許多的大事:既有集中全民力量,聯合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結成廣泛統一戰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樣的抗戰大事;又有團結一切民主力量和進步力量,打倒國民黨反動派這樣的解放大事。這些大事的完成都離不開戰場上的角逐,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應用到戰場上,將之作為贏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毛澤東指出:“我們是以少勝多的——我們向整個中國統治者這樣說。我們又是以多勝少的——我們向戰場上作戰的各個局部的敵人這樣說。”[1]抗日戰爭時期,游擊戰是人民軍隊的基本作戰方針,它客觀上要求兵力分散,以小規模的軍隊襲擾來打擊敵人,但也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一則在有利的條件下,也會集中武裝力量辦驚天動地的大事,如集中一百多個團對日軍發起破襲戰的百團大戰。二則確保游擊戰在戰略上的集中指揮,主要包括“國家對于整個游擊戰爭的部署,各個戰區里面游擊戰爭和正規戰爭的配合行動以及每個游擊區或根據地里面對于全區抗日武裝的統一指導”[2]。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3],在解放區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大戰役、大決戰的方式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尚未執掌全國政權,能夠調配的資源相對有限,但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在救亡圖存的革命斗爭中逐漸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最終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充分發揮出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革命戰爭中的效用和偉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運用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難的社會主義探索,重心由革命轉向建設。解放戰場上的勢如破竹沒有讓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產生驕橫麻痹思想。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告誡全黨,不要四面出擊。“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4]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革命戰爭年代得到了檢驗,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制度優勢自然會由軍事戰爭領域延展至經濟建設陣線。

從洋務運動開始,中華民族就試圖實現工業化,趕上時代的潮流,但先進的生產力不僅受到落后生產關系的束縛,也為試圖殖民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所不容。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之前只能是空中樓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啟確立了根本前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中國的工業基礎幾乎是一窮二白,“帝國主義是最吝嗇的,根本不愿意幫助別的國家建立工業,他們撤走的時候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東西”[5]。毛澤東同志指出,要取得真正的獨立,必須團結國內外一切力量實現國家富強和工業現代化。[6]這一時期,集中有限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重點保障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舉全國之力攻克“兩彈一星”等關鍵技術就成為必然選項。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讓我們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整合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緊缺資源,以較小的代價和投入在較短的時間內打造出一件件大國重器。最終,“‘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科技不斷取得突破,國防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7]。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優先發展不僅極大提高了人民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而且以點帶面帶動我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一時期,由于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生產資料公有、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中國共產黨可以掌控和控制的資源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可比擬的,所以,雖然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開啟的社會主義建設,但取得的成就卻是巨大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偉力得到充分展現。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運用

集中力量辦大事不管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都在現實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對其認識和把握沒有上升到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理論高度。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已經明確認識到:“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8]資本主義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政黨間相互掣肘,資產階級以自身利益為重,這決定了其雖也有力量的集中,但在所集力量、辦事效率和價值旨歸上都難以與社會主義比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引入,這一時期集中力量的方式不再以行政命令為主,而是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探索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有效途徑”[9]。以市場方式集中力量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確保大事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撥亂反正后,“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10],中國開始大踏步地趕上時代的步伐。這一時期集中力量所辦的標志性大事涵蓋載人航天、三峽工程、抗震救災等,但中心工作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11]。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擺脫貧困成為這一時期的主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情決定了由普遍貧窮達到共同富裕需要一個過程:鼓勵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再集中力量帶動后富。這一時期我們廣泛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舉國同心,合力攻堅,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有計劃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發展,幫助數以億計的人口成功擺脫貧困,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12]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這一人類脫貧史上的偉大成就,其中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13]。

這一時期,作為制度優勢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已經在黨內外形成理論共識和行動共識,凡是攻克大事和難事都會自覺運用這一法寶。相比于改革開放之前的三十年,這一時期集中力量辦大事最明顯的特征是集中力量的方式不再使用單一的行政手段,而是注重發揮市場經濟的機制,建立和完善競爭、評價、監督、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最佳組合。

4.新時代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運用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繼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4]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以科技創新引領新時代發展,突破強起來的瓶頸。強起來的關鍵在于實現尖端科技的自主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在這一時期的主要應用領域是科技創新。

新型舉國體制的提出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理論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制度優勢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舉國體制實際上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同義詞,“新型舉國體制”意味著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制度優勢有了新的樣態。具體表現在兩點上:

一是“大事”的內容和功能有新的豐富。新時代,所辦大事除了重大體育賽事的承辦、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等常規事項外,主攻的大事難事是解決重大“卡脖子”技術和產品問題。通過新型舉國體制建設科技強國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突破發達國家設置的科技壁壘和制裁圍堵,改變大而不強的局面,必須搶占高科技的制高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15]中國共產黨始終在推動科技的發展和進步,通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但不同于以往,新時代我們要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難度更高、范圍更廣、阻力更大,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和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發揮市場經濟與政府宏觀調控的合力作用,力量耦合更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大力開展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自主創新的強大合力。”[16]質言之,突破核心技術要充分發揮出政府和市場的各自優勢,打好二者的組合拳:一方面,由于尖端科技的效益回報周期長、投入大、門類多,靠企業單打獨斗突破難度大,政府的科學統籌、機制優化和居中協同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彌補市場的高度分散性和企業的短期利益導向性。[17]另一方面,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捕捉前沿技術的靈敏性,充分考慮核心技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以調動各方面各要素的積極性。新型舉國體制的核心就是要發揮好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協同三者間的作用,各展所長,最大程度地激發各類主體的積極性。[18]

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客觀依據:革命和建設力量不足

縱觀百年的歷史演進,集中力量辦大事是貫穿于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事業的一件重要法寶。這一法寶存在的依據是什么,或者說為什么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除了唯物辯證法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論要求外,革命和建設任務艱巨與力量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客觀要求。

20世紀先后上演兩場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在這兩場革命中,敵我力量對比是完全不同的。十月革命爆發前,布爾什維克領導的革命力量已經積蓄得相當強大,在幾個重要的城市已經形成壓倒性優勢。革命進程的發展異常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革命就宣告勝利。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國革命的進程卻異常艱辛,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時期,革命歷程長達數十年。為什么中國革命沒有像十月革命那樣是摧枯拉朽般的“閃電戰”,而是形成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這背后的直接原因在于反動力量太過強大,而領導革命的中國共產黨本身需要經歷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程,人民力量實現由弱變強的質變也需要較長的積累。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之間實力懸殊,日本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遠勝于中國,長達14年的抗戰即是對這種差距的直接印證。如果人心渙散、一盤散沙,如何能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中華民族唯有萬眾一心,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戰勝日本法西斯主義。全面內戰爆發之時,國民黨軍隊人數上達43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僅127萬人,裝備上國民黨軍隊接收了大批投降日軍的物資并有美國的大力支持,飛機、大炮和坦克等現代化武器一應俱全,而解放軍的裝備除了小米加步槍,只有少量大炮。[19]對此,毛澤東指出,“每次集中大力打敵一部,其比例應為三對一,最好是四對一,以求必勝,各個擊破敵人”[20]。抗美援朝時期,一個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落后農業國,一個是躊躇滿志、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中國人民志愿軍面對武裝到牙齒的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裝備上的差距極為懸殊。毛澤東分析指出,敵方一個軍包括坦克炮和高射炮在內,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徑的各種炮1500門,還有制空權,而我們的一個軍只有這樣的炮36門。面對這樣的懸殊,當敵人集中一個軍跟我軍作戰時,“我軍能夠有四倍于敵人的兵力(即用我們的四個軍對付敵人的一個軍)和一倍半至兩倍于敵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門至三千門七公分口徑以上的各種炮對付敵人同樣口徑的一千五百門炮),而有把握地干凈地徹底地殲滅敵人的一個軍”[21]。總之,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戰勝強大的敵人就成為必然之舉。

革命勝利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面臨著基礎薄弱、帝國主義國家封鎖、人才儲備、財力有限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允許鋪開攤子搞建設,只有先集中力量抓重點,通過局部突破來帶動整體發展。[22]具體而言:第一,推進工業化急需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與財政收入有限之間的矛盾尖銳。新中國成立初期,鋼材的自給率不到10%,重工業不僅占比不高,而且停留于修理和裝備的低水平,工業結構處在很低的檔次上[23];而我國財政收入較低,1950年僅收入62億元,用了28年才突破1 000億元大關。[24]在這樣的情勢下,如果不集中有限的資源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社會主義政權將岌岌可危。第二,社會主義的本質在于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實現共同富裕,解決貧窮問題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但面臨的脫貧任務是異常艱巨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達7億多,全國2.5億人口的溫飽尚未解決。[25]我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農村和老少邊地區,限于發展條件和地理環境,依靠本地區的人力財力物力是難以消除貧窮的,只有廣泛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最終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第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首先成為科技強國,但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短板,包括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26]這些尖端科技的攻關決非一個團隊、一家單位、一個部門所能勝任,平均用力或“撒胡椒面”也難以奏效,迫切要求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機制,集合精銳力量,作出戰略性安排,搶占科技制高點。

綜上,革命力量的相對弱小決定了無法通過速戰速決戰勝強大的敵人,人口多、基礎差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無法“一下子”進入現代化,集中有限力量賡續奮斗是完成革命和建設任務的重要保證。

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機理

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的是我國社會制度的整體優勢:黨的領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關鍵,也是積聚起億萬民眾磅礴力量的中樞;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保障,是決策民主與行動有效的高度統一;以人民為中心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價值邏輯,也是贏得廣大民眾支持辦大事的根本前提。

1.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關鍵:黨的領導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命題的通俗表達是:黨領導人民集中各種人力、財力和物力辦有益于人民的大事。“黨的堅強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 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27]其中,涉及到兩個問題:

第一,人民群眾能不能單純依靠自己或依靠其他力量辦成大事?對此,中國近代史已經給出了否定答案。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充分表明:在一盤散沙的舊中國,如果沒有先進力量的凝合,單靠民眾本身難以實現救亡圖存。相對先進的資產階級也指望不上,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賣國行徑注定了他們無法成為聚合民眾的中樞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軟弱渙散。”[28]

第二,為什么共產黨能擔當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重任?這需要從黨本身的宗旨、領導方式和黨員的模范作用等方面給出回答。

一是為人民謀幸福是黨不懈奮斗的宗旨,這意味著堅持黨對辦大事的領導就是對人民利益的基本保證。資產階級政黨也會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資產階級和資本的利益,難以贏得人民群眾的強力支持,因此,辦成大事的成效會大打折扣。相反,以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為己任的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由黨來領導辦大事能夠保證所走的道路和方向的人民性。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資本的本性決定了其即使在社會主義環境內也難以避免地會在利潤增長和人民利益之間選擇前者。黨的領導可以有力遏制資本的肆意妄為,避免資本打著人民的名義辦損害人民的壞事。所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優越性的根本所在。[29]

二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賦予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強勁動力。“在黨委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各方面的力量,發揮行政的、工會的、共青團的各種組織的力量。”[30]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多黨輪流坐莊、相互掣肘使得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成為常態,因而集中力量辦大事難以在自由主義盛行的西方成為制度優勢。而在我們國家,黨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領導核心,如果黨自身組織渙散或戰斗力不強,各行其是、各自為政,那么大事就可能難產或流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黨、這么大一個國家,如果沒有黨中央定于一尊的權威,黨中央決定了的事都不去照辦,還是各說各的話、各做各的事,那就什么事情也辦不成了。”[31]通過加強黨的建設,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最重要的政治保障和強勁動力。

三是黨員以模范作用成為引領人民共同奮斗的先鋒。一般而言,需集中力量所辦之大事多為棘手之事和艱難之事,不能急于求成,投身于這樣的大事不僅意味著財力和物力的巨大消耗,甚至會有流血犧牲。沒有先進分子的帶動、示范和組織,人們可能會傾向于安于現狀,因為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在反動派的圍剿中,反抗者意味著隨時都可能犧牲;在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成為扶貧干部意味著下沉基層、忍受艱苦條件的開始;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戰斗中,“逆行者”意味著隨時有被感染的風險。不管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作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各項偉大事業的率先沖鋒者和犧牲者。中國共產黨人以自身的模范行動帶領中國人民辦成了一件又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領導核心和關鍵力量。

2.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價值邏輯:以人民為中心

從歷史上看,集中力量辦大事自人類產生就已是顯性現象,但這些大事從價值邏輯上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大事是勞民傷財、于民無益,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秦朝的阿房宮等;另一類大事則是惠及民生,如都江堰和京杭大運河等。歷史一再證明,所辦大事如果反映人民的訴求就會贏得民心,鞏固統治階級的執政地位;如果違背人民的意愿就會民怨載道,埋下朝代更迭的隱患。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始終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獨立和解放是人民群眾最迫切的呼聲,是近現代中國的頭等大事。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要堅持武裝斗爭并取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動員青壯年參軍入伍和收集戰爭所需的物資,也就是需要集中必要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毛澤東提醒全黨:“掌握政策,任何行動不要脫離群眾。擴兵是必要的,但決不可超過人民財力負擔的限度。收集物資也是必要的,但決不可只顧軍隊,不顧人民,尤不可損害人民利益。”[32]這實際上就表明,對于共產黨來說,盡管辦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大事,但在集中力量的過程中也必須將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確保軍民關系血濃于水。與之相反,代表大地主和大資本家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畏民如虎,不敢放手發動人民群眾,防民甚于防寇。不止于此,他們還與民爭利,將民眾的意愿和死活拋擲腦后,強制征兵、征糧、征稅,使得民怨載道而失去民心。正是由于徹底的人民立場,四萬萬民眾才能夠堅定不移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的利益和訴求是不同的。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積極投身革命而站起來的廣大人民群眾熱切盼望富起來,但在艱難探索中的社會主義遇到了一些曲折。從動機上看,這些曲折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但從結果上看,沒有真正滿足人民富起來的切實需求。鄧小平說:“中國真正活躍起來,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還是在一九七八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33]改革開放后,我們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將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實際出發,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34]。在滿足溫飽和小康的基本民生后,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需求。針對困擾人民生活的嚴重霧霾等生態問題,黨中央要求要“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35]。總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價一件大事的重要標準。

能否積聚起足夠的力量是能否辦成大事的關鍵因素,各種力量中最關鍵和最強勁的無疑是人民的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36]在我國,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指揮棒,因此,這樣的大事也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就是放手發動群眾,進行人民戰爭。在和平年代,面對脫貧攻堅、污染防治和疫情防控等重大事件,動員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始終是我們的基本指導原則。

3.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保障:民主集中制

由于集中力量辦大事需要調動和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客觀上會忽視其他的事情,或者加劇其他事項的資源緊張,因此,確保所辦大事不走偏不走歪尤為關鍵。歷史上反動人物掌握政權后,往往將個人意志凌駕于集體和人民之上,隨心所欲地標定大事目標,帶來的是勞民傷財、生靈涂炭和文明浩劫,二戰時期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的獨裁者皆屬此類。因此,集中力量辦大事必須建立在民主基礎之上,強制或專制都可能影響辦大事的正確方向。

建黨百年來,我們也曾走過一些彎路,辦過一些錯誤的大事,這些除了社會主義探索經驗不足、國內外環境惡劣等不利因素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與民主集中制的貫徹不足有關。集中力量辦大事雖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但一旦選定的大事本身出現方向性錯誤,或者集中力量的手段本身存在問題,那么,優勢就可能變為劣勢,好事變成壞事。民主集中制為集中力量辦大事起到把控方向和凝心聚力的作用:

第一,在民主的基礎上經過充分的討論、醞釀和協商,可以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確保所辦大事實現科學性、可行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意愿。在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實際上就是集眾人之力辦眾人之事。“只要是大事,就得集體討論,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認真地對于復雜的情況和不同的意見加以分析。”[37]個別領導人“一言堂”決定出來的大事體現的不是集體意志,而是個人意志,容易招致人民群眾的抵觸和反感,也難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沒有民主,意見不是從群眾中來,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辦法。”[38]只有集中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意見,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才能去粗取精,形成正確的判斷。因此,民主制度在某種程度上起著規避辦錯事風險的作用,降低決策滑向人民對立面的可能性。

第二,民主集中制的正確運用有利于形成共識,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所需力量。毛澤東指出:“如果沒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況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見,不使上下通氣,只由上級領導機關憑著片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材料決定問題,那就難免不是主觀主義的,也就不可能達到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不可能實現真正的集中。”[39]即是說,沒有民主的過程,就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計劃、指揮和行動,集中起來的力量也不夠強有力。統治階級主觀上確定的大事,雖然可以通過國家機器的強制性來調動資源,但由于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最終導致力量的難以為繼,目標的草草收場。在通過民主集中制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各方面的力量會源源不斷地流向所設目標,直至大事的達成。總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民主集中制“既有利于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避免發生重大失誤甚至顛覆性錯誤;又有利于克服分散主義、本位主義,避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形成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40]。

面對突發性和緊急性的大事件,民主集中制能夠保證所集中的力量更能趨向效率目標。諸如抗震救災和公共衛生,要求在短時間內確定處置方案,調配各種人力、物力和財力于一域,任何拖沓和疏忽都可能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新的損失。民主集中制是程序民主與決策效率之間的統一,契合集中力量辦急事的現實需求,它不僅賦予集中力量辦大事以程序合法性,更能統一思想和認識,高效率地凝聚起辦大事的合力。

結 語

隨著建黨百年目標的達成,我們迎來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現在的中國比以前更富更強了,但也不能四面出擊、到處樹敵,仍需要握緊拳頭應對緊迫之事。集中力量辦大事仍是我們披荊斬棘、跨越險阻的不二法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辦大事有所不同,但就目前來說,我們需要在如下三個方面集中發力:

第一, 集中力量攻克尖端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引擎,為我國實現富起來的飛躍提供了強大動力。從技術的層次來看,中低端的技術足以支撐我們追求富裕的夢想,但當我們把目標定位為強起來時,高端技術就是我們必須攀登的高峰。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關鍵詞是全面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無疑是現代化的關鍵指標。高端技術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工具,是維持其自身霸權地位的根本基石。它們對中國設置重重出口限制,阻斷正常的相關技術交流,提防華人和留學生接觸高端技術。高端技術是買不來、引不進的,必須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工業積累、技術儲備和人才建設,我國已具備協同攻克關鍵技術的基本條件,完全不懼少數國家的技術圍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這條道路是有優勢的,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搞‘兩彈一星等靠的是這一法寶,今后我們推進創新跨越也要靠這一法寶。”[41]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壁壘,關鍵技術的突破非單打獨斗能成功的,它需要調動全國范圍內的精兵強將和物力財力。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我國具備將所需物資集中起來用于關鍵方向的物質基礎,黨管人才和干部決定了具備將所需人才用于關鍵技術的政治前提。可以預見的是,借助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重要法寶,尖端科技將不再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枷鎖,而會成為我們追逐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助推器。

第二, 集中力量應對敵對勢力的挑釁和施壓。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進過程中注定不可能一帆風順,敲鑼打鼓是實現不了民族復興的。自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之日起,各種敵對勢力從未停止過顛覆、破壞和演變的企圖,從十幾個國家直接武力入侵蘇維埃俄國,到“聯合國軍”干涉朝鮮半島統一,再到美帝國主義支持“藏獨”“疆獨”“港獨”和“臺獨”等分裂分子干擾中國統一大業,這些都時刻提醒我們,不能沉溺于富起來的物質享受中,要繃緊國家安全之弦,隨時應對敵對勢力的挑釁。在遏制中國發展上,各股反華勢力同流合污,屢屢挑起反華事端。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越來越進入世界舞臺的中央,反華勢力絕不會停下遏制和打壓中國的腳步,只會變本加厲。敵對勢力的挑釁關乎國家安全和主權,關乎民族尊嚴,因此必須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予以堅決反制。力量的集中分兩個方面:一是將外交、軍事、法律、商務、海關等國內各部門的力量整合起來反制國外敵對國家和敵對分子,最近一段時期商務部出臺的《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人大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等法律法規都展示了這種強大合力。二是努力團結一切國外正義人士和國家,爭取他們的支持和理解。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操控著國際輿論,但在涉港、涉疆和涉臺等問題上,仍有不少友好國家和人士無懼壓力而積極為中國發聲,為我們爭取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第三, 集中力量解決祖國統一問題。取得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全面勝利后,在第二個百年中需要攀登的高峰和達成的戰略目標眾多,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不僅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期盼,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標志[42],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祖國統一的障礙主要有兩個:一是島內“臺獨”分子,二是支持“臺獨”的反華國家。對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和平統一的可能,團結島內支持統一的進步政黨和人士,推行一系列惠臺政策,給予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相等的權利,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壓縮“臺獨”空間,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和平力量,通過政治談判早日實現統一。另一方面,若無法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同樣可以在調配各種資源上發揮重大作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矢志奮斗的主題。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斗中,我們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攻克一系列尖端科技,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強國;頂住國外敵對勢力的施壓,堅決捍衛民族尊嚴;實現兩岸統一,完成民族夙愿。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8.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5.

[3]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9.

[4][21]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98.

[5][6]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0,64.

[7][11][12][14][3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15,22,26,66.

[8][10][3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7,357,232.

[9]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3.

[13][15][26]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517,269,269.

[16]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

[17]眭紀剛.新型舉國體制中的政府與市場[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1):23-33.

[18]王靜.論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三題[J].長白學刊,2022(1):37-43.

[19][25]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7,232.

[20]毛澤東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3-164.

[22]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8.

[23]江小涓.新中國對外開放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

[24]本書編寫組.科學發展 輝煌成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2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1.

[28]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

[29]廖勝華.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力的當代形態與邏輯——中國共產黨塑造的獨特國家能力探究[J].廣東社會科學,2021(2):67-73.

[30]鄧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四年)(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2.

[3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6-167.

[32]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5.

[34][35]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59,168.

[37][38][39]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5,294,294.

[40]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19.

[41]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35.

[42]劉明明.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標志[J].云南社會科學,2015(4):7-10.

[43]劉景泉,陸陽.百年大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歷史貢獻[J].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1(3):21-26.

[責任編輯:邢煒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思政專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研究 ”(23VSZ084)

作者簡介:劉明明(1986—),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內在邏輯
探析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在邏輯性
商情(2016年51期)2017-03-05 00:32:07
經濟增長的要素體系、內在邏輯及反思
中國市場(2017年2期)2017-02-28 18:50:16
教育思想的主體結構與內在邏輯
理論導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40:35
孟子王道理念的內在邏輯及其當代價值
論遵循社會規律與堅持包容性發展的內在邏輯
理論導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7:25
企業財務報表內在邏輯探析
國有企業改革與管理創新的內在邏輯與對策探討
中國道路自信的內在邏輯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0:30:20
實事求是方法論:“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內在邏輯
理論導刊(2016年6期)2016-06-23 14:13:06
淺析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內在邏輯
現代交際(2016年4期)2016-04-08 15:08: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三级在线|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夜夜拍夜夜爽|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黄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a免费|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九九视频免费看|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三级色| 久操中文在线|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免费欧美一级|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一级全黄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五月婷婷精品|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99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毛片网站|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综1合AV在线播放|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天堂免费|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欧美劲爆第一页|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好吊日免费视频|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