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妮
(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 福州 350007)
近年來,“特藏”的概念已經廣義化,它不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古籍善本,而是擴大到包含手稿、地圖、學位論文、照片、縮微資料、自建電子數據庫等在內的各種專題性館藏資源,凡是有別于其他圖書館的特色化、個性化收藏,均可稱為“特藏”[1]。高校圖書館特藏是指大學圖書館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專業特色、主要讀者群的需求特色等,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有意識、有規劃、有選擇地形成具有一定特點和地域或行業優勢的館藏資源[2]。這些特色館藏大多是為滿足學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的需要而專門建設的一類重要文獻資源,正逐步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之一。
相較于內地高校圖書館,我國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與服務方面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筆者采用文獻調查與網絡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選取粵港澳高校圖書館聯盟中香港地區的9所高校圖書館開展調研,分別是香港大學(港大)、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香港理工大學(港理大)、香港城市大學(港城大)、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都會大學,以期通過對這9所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現狀進行分析,深化特色館藏資源研究,持續推動內地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的建設與發展。
香港高校圖書館網站大部分以英文為主,港大、港中大、港科大、港城大的圖書館網站上均以“Special Collections”來標識其特色館藏,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圖書館均添加了檔案文獻,以“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來標識,港理大圖書館則以“Featured Collections”來標識,以上 7 所高校圖書館均建立了專門的網頁來介紹本館特色館藏。香港教育大學與香港都會大學雖未在圖書館網站上明確標識特色館藏資源,但也在圖書館主頁的“Collections”欄目下將自建數據庫與特色資源羅列了出來。
在特藏內容方面,除了常見的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等,香港 9 所高校圖書館均已建成一定規模的特色館藏資源,其發展可謂各有千秋,且具有一定影響力,具體內容詳見表 1。9所高校圖書館中涵蓋特藏資源類目最多的是港中大圖書館,按主題共設置了10 個特藏資源方向,并列出了158個特藏專題類目,內容十分詳盡,數字化水平高,讀者可在線訪問與查閱。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在專題文獻庫建設方面獨具特色,成立了特藏研究團隊,廣泛征集相關專題文獻,如海外華僑華人剪報數據庫、當代中國剪報資料庫、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剪報數據庫、當代中國研究簡報索引目錄、當代中國研究簡報檔案目錄(1950—1986)等。這些數據庫的史料數量龐大且珍貴,為社會大眾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源,對今后的歷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特藏資源主要涵蓋以下六種類型。
有獨特價值的珍稀文獻,一般是指私人捐贈或專門收集的某一類文獻資源,如名人、校友和社會各界的捐贈文物、手稿信件、地契等。港中大圖書館的“香港文學特藏”包含手稿、信札、檔案、照片等,其中由鄧爾雅先生捐贈的56片商代甲骨,現已全部數字化,字跡清晰可辨。港大圖書館收藏的41種珍貴名人手稿及檔案、香港華商特藏、香港股票市場檔案及文物等。港城大圖書館收藏的名人家書文件及舊地契,主要以廣州商會會長周天邦先生(Tin Pong Chow)捐贈的約360份19—20世紀的中國土地契約和1500份家庭文件為主,具有非常高的史料與研究價值,是研究19世紀中國經濟與法律活動的重要數據。浸會大學圖書館的“西方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收藏了美國韋頓學院贈送的 200 多張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時(1900—1930年)留下的幻燈片或照片。
主要指以中西文善本字畫為主的歷史文獻典籍,9所高校中收藏最多的是港大與港中大,其中不少古籍善本是獨一無二的。港大收藏于馮平山圖書館,其館藏多來自浙江藏書家劉承干嘉業堂、廣東黃慕韓劬學齋、南海羅原覺敦復書室及私人收藏,最早有宋版,也有元版和明版,清刊本最多,共計萬余冊,其中不乏傳世孤本、手稿、活字本、套印本以及精抄本[3]。港大圖書館西文善本共1.3萬冊,其中最古老的藏本可以追溯至17—18世紀。港中大圖書館收藏了1.6萬冊元明清時期的中文線裝書,西文善本主要以19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古籍為主,收藏主題包括醫藥學、建筑學、漢學等。港中大館藏的15種古籍已于2020年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圖書館的珍藏古籍首次入選[4]。港科大圖書館的西洋中國古地圖特藏,目前已收藏270 多幅中國古地圖、近40幅古代東亞地圖以及多幅清末至1949年的中國地圖。港科大圖書館還收藏有16至19世紀由歐洲制圖師制作的幾乎所有的中國地圖樣本,生動記錄了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5]。
豐富而全面的地方文獻收藏是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的重要特色之一,其通過購買、網絡收集、捐贈等方式,收集各類型載體的地方文獻,力求打造一個香港記憶文獻庫。如港大圖書館的“香港歷史特藏”,收錄了有關香港歷史、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書籍、連續出版物、政府出版物、剪報以及非印刷材料等。港中大圖書館也收藏了各類香港地方文獻,包括各種年報、統計分析、指南、法律法案、期刊、海報、小冊子等。嶺南大學圖書館的 “屯門風物志圖片庫”,收集了近二百幅歷史圖片,反映了香港新界及屯門的民情風俗和歷史景物在過去半個世紀里的變遷[6]。港理大圖書館將香港著名作詞人鄭國江的抒情手稿(1974—2016年)作為特藏納入圖書館,并進行數字化以供用戶使用。
結合本校學科建設的特點,長期持續性地收集相關的學科文獻,如港城大圖書館的“英文法律特藏”“中國法律史特藏”“珠三角及長三角特藏數據庫”;港科大圖書館基于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科優勢建立的“科學史收藏”;嶺南大學圖書館的“今日文學雜志檔案庫”與“香港文學書評資料庫”;基督教教會于1956年創建的浸會大學,建設有基督教系列的特色數據庫“基督教古籍善本數據庫”與“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7],該計劃是浸會大學圖書館與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合作開展的,旨在通過制作數碼圖像或縮微膠卷,保存華人基督教的各類文獻。
港中大、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紛紛將本校各類檔案文獻納入特藏范圍,包括校史、辦公檔案、出版物、本校師生著作、學生優秀作品、自建學位論文數據庫、歷年試卷、教學資料、指定參考書等。香港教育大學[8]與香港都會大學[9]圖書館還主動尋求與學院、學生合作開展項目,并建立專門的欄目與資料庫,收藏和保存優秀的師生作品,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師生提供優質的特藏服務。
口述資料是通過文字筆錄、錄音、錄影的方式真實還原歷史事件的一種歷史記錄法。收藏有此類資源的高校有港中大的“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歷史網上資料庫”,嶺南大學的“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劃”,以及港理大的“鄭國江口述歷史訪談”等。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的特藏資源類型不拘一格,但凡與主題相關的資源均予收藏。書評、口述資料、剪報、信札、公文等各種特殊類型的文獻資源,也是其收集的對象,極大豐富了圖書館特藏資源,并成為獨一無二的資源。

表1 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一覽表
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的大部分特藏資源已數字化,并建立了專門的數據庫或網頁予以介紹,大部分特藏資源可免費訪問并獲取,可在圖書館的資源系統中查詢到相關資源介紹和使用路徑。實體類特藏資源如古籍善本、字畫、圖書、期刊等要通過書目檢索系統查找,相關資源列表等亦可查詢到其目錄及所在位置,具體內容詳見表2。筆者擬根據香港9所高校的特藏資源建設情況,逐一分析其特藏服務特點與現狀。

表2 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獲取情況一覽表
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的特藏服務制度較為詳細,大體有以下特點。
特藏服務對象廣泛。各館不僅對本校師生、畢業校友、退休教職工及家屬開放,也為社會公眾、企業團體等服務。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對校內外用戶都采取積極的特藏服務態度,主動公布特藏室及特藏館員的聯系方式,大多以預約到館使用和查閱線上專題數據庫相結合的方式服務讀者用戶。
特藏服務內容豐富。如港中大圖書館特藏服務包含特藏取書服務、教學支援、研究咨詢服務等,本校教師如有特藏相關的教學需求,可提前7天預約,若需特藏館員參與研討或給予相應的教學指導,規定最好提前21天提出研討會請求。針對研究咨詢服務,用戶要提前填寫研究咨詢申請表,圖書館會安排特藏館員一對一協助用戶確定信息需求,快速定位用戶所需文獻資料。港大圖書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服務,用戶可提前3天通過特藏訪問程序“Book a Space”預約特藏研究臺與掃描儀服務。港科大圖書館特藏資源大部分已數字化,用戶可通過“Rare & Special e-Zone”檢索特藏文獻的位置、目錄及全文信息。其圖書館特藏畫廊也會定期按主題向用戶展出,并為讀者提供影印服務。
特藏服務規定詳盡。如港大圖書館制定了《善本政策》《特藏位置分布說明》《特藏預約說明》《空間及設施預約服務說明》等規定,明確規定用戶在使用特藏文獻時,一次索要的文獻不超過10份,并須在指定閱讀區內使用;若預約的研究時段尚未過期,用戶可在返還前10份文獻后,繼續檢索查詢更多內容。港中大圖書館針對特藏服務制定了《特藏使用規則》《查閱檔案注意事項》,要求用戶在使用特藏文獻時移除任何可能與材料接觸的懸掛物品(如珠寶首飾等);始終用干凈的手輕輕使用文獻資料,查閱特殊館藏或檔案材料時須佩戴棉手套;所有材料不得在上面標記、污損、更改、重新折疊或描摹。港科大圖書館制定了《特藏閱覽室使用規定》,要求用戶不能標記材料、不得將物體放在物品的表面上,只能使用鉛筆或筆記本電腦做筆記,禁止使用鋼筆;未經許可,不得進行數碼攝影等。
特藏資源是圖書館珍貴且獨立的文獻資源,為了方便用戶查詢與利用,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建立了完善的特藏網站。特藏欄目通常設置在圖書館主頁或文獻資源欄目下,并列出了特藏的詳細介紹、收藏位置、使用說明、規章制度、版權公告、服務內容、專題數據庫、聯系方式等,以方便讀者查找及利用資源。港中大圖書館自1995年起就致力于發展數碼化計劃,建設了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10],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全面支持跨格式、跨館藏的瀏覽、檢索及資源獲取,目前已創建了數百萬個檔案,涵蓋文學、藝術、政治、社會及宗教等。圖書館還開放了部分特定的電子資源,可供校友遠程訪問,包括部分特藏數據庫,如中國古籍庫、香港文學資料庫、中國現代戲劇資料庫等。港大圖書館建立了數字典藏門戶網站,專門設計了特藏訪問程序便于用戶預約,如需復制特藏文獻,用戶應嚴格遵守并簽署《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和《版權條例》。港城大圖書館建立了電子典藏[11](Digital Special Collections)網站,將古籍特藏、英文法律特藏、名人手稿書信等資源全面數字化建庫,以供用戶檢索瀏覽全文。港理大圖書館將館內特藏全部數字化,如名人手稿、口述歷史訪談、中國與東亞善本等,用戶可通過港理大圖書館數字館藏門戶網站[12](Digital Collections Portal)直接獲取。香港都會大學圖書館還主動在網站上開辟了師生手稿提交欄目,目的在于打造一個服務師生教學科研的開放存取數據庫。
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對特藏服務工作較為重視,多從服務用戶的角度出發。其特藏資源的線上查詢方式多樣,借閱使用以及空間設施服務功能較完善。
在特藏資源線上查詢方面,港大圖書館數字典藏門戶網站支持用戶直接在資源檢索框查找館藏文獻,還可進入特藏頁面,通過特藏專題欄目進入相應的專題數據庫,以便精準地查找所需資源。港中大圖書館支持特藏按主題查詢、特藏列表瀏覽查詢、數碼典藏數據庫分類查詢三種方式,讓用戶實現按需查詢。港科大圖書館的用戶可通過Rare & Special e-Zone在線查找數字特藏,還可根據分類目錄查找所需特藏數據庫。港理大圖書館的數字館藏門戶網站支持用戶直接在搜索框檢索所需文獻,也可通過圖書館的特藏專題數據庫瀏覽數字特藏全文。港城大圖書館建立了City U Library Find搜索鏈接,用戶可輸入關鍵詞、作者、題名等直接檢索相關文獻,還可進入港城大圖書館電子典藏網站,根據分類目錄按需進行特藏查找、全文瀏覽、主題檢索等。
在借閱使用及空間設施服務上,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根據文獻類型的不同,采取了館內閱讀、線上瀏覽、部分借閱等方式;在空間設施上,為讀者提供研究臺、掃描儀、筆記本與平板、單人書房、討論室、創作室等。如港大圖書館僅限在館內特藏區域閱覽,須提前預約研究時段及研究臺,為讀者提供自助縮微閱讀器與藏品復制服務。港中大圖書館也以館內查閱為主,為用戶提供一對一咨詢指導服務,全面支持全校師生的教學科研工作。港科大和港理大圖書館為用戶提供部分專題特藏線上全文瀏覽服務,其中港理大圖書館整理的大學檔案文獻、歷年試卷、學生作品論文等專題收藏,僅限在校師生使用。港科大特藏畫廊接受校內及校外企業等團隊參觀學習,并為讀者用戶提供相應的研究講座與交流活動。浸會大學圖書館規定,1949年后出版且品相良好的特藏文獻,用戶可借閱兩周,但僅限浸會大學在校生與教職工使用;特藏區提供有償復制服務,僅供個人研究和學習使用,用戶須遵守版權法并簽署相關承諾書。
香港高校圖書館注重對當地文獻的搜集與保存,圍繞“香港人”“香港事”,建立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香港地方文獻庫,以彰顯區域歷史與文化。以港大和港中大為主要代表的高校圖書館專門建庫收藏香港地區的各類文獻資料,包括口述歷史、香港政府出版物、簡報、非印刷品等,以供用戶深入研究香港的方方面面,成為了解香港發展與變化的重要文獻資料。各館通過文獻征集、接收贈書以及購買等途徑搜集香港各時期的地方文獻,采用分類編目、裝訂書刊、建立專題數據庫、文獻數字化以及縮微膠卷等方式對文獻進行處理,此舉既能永久性保存地方文獻,又能科學規范地管理這類文獻,同時提高其利用率。
圖書館特藏數字化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珍貴的特藏文獻,另一方面是為了讓特藏能更加便捷地被用戶利用,充分發揮其文獻史料價值。不難發現,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十分重視特藏數字化,無論是老善本還是新特藏,圖書館都不遺余力地將它們建成一系列專題數據庫,并提供電子檢索,不僅方便用戶查閱,還能超越地域限制,降低用戶獲取原始資料的難度。各館特藏網站建設較為完善,便于用戶查找與利用;同時為到館使用的讀者用戶提供咨詢、指導與復制服務。在特藏服務過程中注重知識產權保護,要求讀者用戶到館使用時,須遵守《版權法》的相關規定,并簽署相關承諾。
高校圖書館應根據該校學科建設特點,打造本校學科特色資源庫,從源頭重視特藏資源的篩選,收藏具有特色和價值的文獻資源,發揮文獻資源真正的作用[13]。高質量的特藏建設水平與高效率的特藏服務都離不開特藏館員這一群體,特藏館員能否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全面而深刻地詮釋特藏資源十分重要。特藏館員的業務能力、專業度、責任心等都會直接影響特藏服務水平的高低。香港高校圖書館特藏服務的特點是精準化、高效率、深層次,注重加強特藏館員隊伍建設,會為專題特藏配備相應的特藏館員,并主動公布相關館員的信息,全方位支持學校的教學科研活動。其還主動尋求社會力量,利用各類資源與資金,通過專題立項等方式組建特藏隊伍,多渠道多途徑收集專題特藏資源。如港科大圖書館打造的“西洋中國古地圖”特藏庫、港城大圖書館的法律特藏庫、浸會大學圖書館的基督教研究特藏庫等,都已成為所在館的一大特色。這些特藏不僅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學術支持,而且還提高了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與形象。除了采集特藏文獻,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還十分注重整理與出版,港科大圖書館出版的Regnum Chinae:The Printed Western Maps of China to 1735一書,就是通過特藏團隊的力量將珍貴的文獻史料分類整理再出版問世的,此舉可極大提高其利用率與歷史價值。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構建的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數據庫對于厘清和傳承本校文化脈絡有重要意義。學校檔案作為本校特藏資料的一部分被收藏于圖書館,大多數國外大學圖書館都會專門收藏包括檔案在內的本校特藏資料[14]。香港高校圖書館亦普遍注重收錄學校的各類重要文獻,并將其列為圖書館特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出其校園文化宣傳陣地的作用。如港中大圖書館于2015年成立了大學檔案組,專門搜集整理大學的會議記錄、報告、相片、刊物、器物、視聽資料等;浸會大學圖書館專門收集保存各類大學檔案、師生論文、學生作品等;港城大圖書館注重收集學生優秀學術論文及獲獎作品、專業試卷、教學參考書、期刊等本校出版物,并進行全面數字化以供用戶使用。各館收藏的各類文獻及建設的集檔案功能于一體的特藏資源,不僅為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助力,還為后世建立有歷史價值的大學歷史資料庫提供了內容支撐。
隨著整個社會對人類文化遺產的關注越來越高,香港高校圖書館開始主動尋求社會力量參與本館特藏資源建設。港大圖書館的“WTO文獻資源庫”、港中大圖書館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特藏”、浸會大學圖書館的“華人基督宗教文獻保存計劃”、港城大圖書館的“法律特藏”等,都是主動尋求社會組織捐贈與合作開發,同時主動向社會大眾開放共享其特藏資源。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會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文獻展覽,以官網在線展覽的形式向校外開放,以進一步擴大其展覽的影響范圍與受眾面,讓海內外用戶更加了解該校圖書館的特藏文獻,并為圖書館爭取到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
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供讀者使用,了解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情況是讀者順利使用圖書館資源的前提,因此加強宣傳是必不可少的一步[15]。為了提高特藏的影響力及社會效益,每當圖書館開辟一個新特藏,都會選擇一個特殊場合向大學圖書館界和公眾發布,例如港中大“現代作家特藏”的剪彩儀式就是和圖書館75周年館慶儀式同時舉行的。剪彩儀式后,港中大還邀請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召開現代作家作品研討會,以擴大影響[16]。為慶祝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遷至港中大校園五十周年,港中大圖書館還舉行甲骨展,有力宣傳了聯合書院的甲骨特藏。港科大圖書館為“西洋中國古地圖”特藏專門建立了網站,整理出版相關專著,舉行專著發布會,并設立與讀者的互動網站。此舉不僅擴大了本館特藏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為港科大圖書館發展成為一個具有一定人文底蘊和國際聲望的圖書館奠定了基礎[17]。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應保持重要文獻、特色資源的完整性與連續性;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18]。香港地區高校圖書館突破常規古籍字畫特藏的局限,融合了檔案功能,利用學科建設的平臺,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特藏,打造了本校的特色館藏資源庫。通過科學的數字化計劃,有效提升了特藏利用率,緩解了當前數字資源同質化的問題,真正做到為教學服務、為師生服務,筆者希望本研究能為中國內地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建設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