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2021年以來,安康市電化教育館與安康學院攜手開展“互聯網+”環境下的美育遠程幫扶活動,在有效解決農村偏遠地區學校高質量開好美育課程的同時,也創新了新形勢下師范類高校學生實習實踐途徑,實現了高校與基礎教育學校的互助雙贏。
關鍵詞:遠程幫扶;專遞課堂;鄉村教育振興;均衡發展
一、提高站位,深刻認識學校美育的戰略地位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1]。美育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環節。音樂、美術等課程是中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實現美育育人功能的必要途徑。《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實施藝術教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教育的機會”[2]。因此,積極推進美育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有效途徑。我們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宗旨,積極有效推進美育教育工作,讓廣大農村孩子從小接受到高質量的美育教育,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二、立足實際,探索實施美育教育的新路徑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音樂、美術等學科整合為藝術課程,明確提出: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3]。《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指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實現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4];《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要依托高校體育美育教師和學生力量,為本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廣大農村地區等提供持續性的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為中小學體育美育均衡發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5]。這為緩解農村學校美育教育師資困境指出了一條可供探索的途徑。
安康市電教館從2021年開始,積極助推安康學院與農村中小學聯袂,全面開展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遠程美育幫扶工作:一是教學內容以課標教學為主,依照教材和課程大綱,按照固定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滿足了鄉村學校對規范化美育教育的需求;二是充分發揮現有設施設備、技術手段和資源平臺優勢,突破傳統教育幫扶必須實地開展的時空限制,實現農村學校美育教育常態化、高頻次、系統化目標;三是廣大師范類優秀學生足不出校就能參與到遠程美育幫扶工作中,開辟新形勢下師范生教育實踐新途徑,有效提升了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實現高校—鄉村學校協同育人的目標。對推進“三個課堂”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整合資源,激發遠程幫扶美育活力
近些年來,安康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長足發展,校校通百兆寬帶、班班通交互式多媒體設備的目標已經實現,各類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應用,教育大數據建設和服務初具規模,較好滿足教育教學各項業務需要,為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陜西教育扶智平臺”等各類國、省優質資源平臺,利用現有設施設備,常態化開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幫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將近年來培育的音樂、美術等美育學科中學科帶頭人等名師骨干組織起來,對師范生志愿者的課堂教學給予全過程指導,可為遠程美育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安康學院是陜南安康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開設專業以師范類居多,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創新大學生實踐、實習途徑,使他們快速成長為滿足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師,是師范類院校面臨的新課題,是廣大師范生專業成長的必然需求。另外,開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廣大教師必備的基本信息技能。為此,該院投資建成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中心,配備未來教學體驗室、教學觀摩與指導中心、微課制作室、教學能力發展綜合實訓室、微格教室等現代化專業實訓室13間,完全滿足“互聯網+”環境下“雙師課堂”“專遞課堂”的教學需求。
受幫扶學校利用各現有設施設備,采取三種極簡方式解決互動課堂硬件配置:一是利用學校現有錄播教室設備,通過簡單的參數設置,解決“專遞課堂”直播訊號問題。二是對于沒有錄播教室的學校,可購買帶有音頻采集功能、即插即用的USB攝像頭,實現遠程互動教學。三是近幾年各學校配置的交互式多媒體一體基本都有攝像頭和音頻采集功能,可完全滿足遠程互動教學音視頻采集、傳輸需求。以上三種方式雖然是“零”投入的極簡解決方案,但都能滿足應用需求。當然,對于一些資金充裕的學校,還可以購買專用設備,搭建更優越的環境,為互動課堂教學提供更加專業的環境支撐。
四、多方聯動,建立遠程幫扶美育機制
(一)充分發揮電教機構的主導作用
安康市電教館制定了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美育教育發展規劃及《遠程美育支教試點項目實施方案》,按照主題音樂教學、常態化音樂教學和多學科美育教學三個階段推進試點研究工作,確保了美育課程的持續推進。將“互聯網+”環境下教學的推廣應用作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和“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舉措,形成電教部門牽頭實施,學校主導的工作模式,并對業務骨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應用能力和操作水平,為遠程幫扶活動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學院牽頭打造高質量志愿者團隊
安康學院負責授課師范生的組織和培訓工作,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遴選優秀師范生加入志愿者團隊,完善支教團隊管理機制,提升遠程支教活動成效,激勵支教隊員的積極性,打造高質量、高要求、有動力、有情懷的支教團隊。定期組織校外指導教師,開展教學觀摩,進行集體備課磨課等,提升志愿者的教學水平,形成遠程教學、在線幫扶的制度體系,指導志愿者迅速提高自身素質,提升遠程美育教學水平;做好優秀志愿者的考核工作,把學生參與支教情況與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及時補充專業能力強、有責任心、有奉獻精神的優秀學生加入遠程志愿支教團隊,以老帶新,優勝劣汰,確保支教活動長期、高效開展。
(三)組建“三級三類”骨干教師指導團隊
安康市在音樂、美術等美育學科中培育了一批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熱心公益事業的能手、學課帶頭人和名師等骨干教師體系,把他們組織起來,發揮傳幫帶作用,成立“專業指導團隊”,其職責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配合高校做好師范生志愿者的崗前培訓工作;二是指導志愿者做好美育幫扶過程中的教學設計、課件制作、教學實施等工作,引導志愿者迅速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高效完成遠程課堂教學活動;三是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師范生提供觀摩優質音樂課的學習機會,并指導開展教學研討活動。
五、同向同行,譜寫育人同頻共振新篇章
(一)健全保障機制,構建幫扶共同體
“互聯網+”環境下的遠程教學,師生處于不同時空,教者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的反饋信息較少,需和遠程端的輔助教師溝通協調實現授課。建立“一課一反饋”評價機制,在課程教學后的規定時間內,兩端教師完成交流與評價并登記在冊,輔助教師反饋課堂情況并給出建議,促進主講教師實現教學反思,優化后續課程教學效果。定期組織師范生志愿者深入受幫扶的學校,與師生面對面交流,了解學校、學生及教師對課程的需求,為被幫扶學校提供更為優質的課程教學。通過這種線下交流環節,也涵養了這些未來教師的師德修養,促使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工作態度,堅定“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理想抱負。
(二)定期遴選培訓,提升志愿團隊專業素養
師范生志愿者團隊是課堂教學實施主體,其素質的高低決定著遠程美育幫扶的成效,需定期遴選并常態化開展培訓。初步人選是由學生自主申報、院系初審、校團委和職業訓練中心聯評的方式層層選拔、確定,對于擬吸納為成員的志愿者還要通過賽課、試講和專業技能考核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價,要求正式志愿團隊成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較嫻熟的信息技能,還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有一定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同時,還要有樂于奉獻的精神。在崗前培訓上,針對“互聯網+”環境下遠程美育支教幫扶活動對教師的專業要求,內容既有教材教法、課程大綱等基礎知識,又有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實踐操作,還涉及平臺的操作、網絡環境下遠程美育課堂實施等,促使志愿者迅速了解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的課堂教學特點,把握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三)同步實施教學研導,開展遠程美育課堂教學活動
遠程美育支教活動自2021年春季啟動,分“主題音樂教學”“常態化音樂教學”和“多學科美育教學”三個階段梯次開展。“主題音樂教學階段”是試點探索階段,重點是開展“十堂課十首歌”活動,每周組織一名志愿者向受幫扶學校一個班的學生教唱一首愛黨愛國歌曲,及時發現和改進“互聯網+”環境下的遠程同步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思路和方法,總結遠程美育教學經驗;“常態化音樂教學階段”則以滿足受幫扶學校日常音樂教學需求為目標,志愿者以周為單位,嚴格按照小學音樂課標及教材,依據受幫扶學校的固定班級的課表,同步開展常態化教學活動。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在遠程美育幫扶工作的流程、機制逐步固定及志愿團隊的經驗日趨豐富后,就進入“多學科美育教學”階段,根據志愿者團隊服務能力,以進一步滿足學校日常美育教學需求為目標,擴大授課范圍,增加授課頻次,并逐步向其他學校輻射。目前,此項活動已輻射紫陽、白河兩縣區10余所農村學校,幫扶科目覆蓋音樂、美術、心理健康、體育、少兒編程等學科,幫扶范圍也由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后服務。
六、聚合帶動,遠程幫扶美育初見成效
(一)構建了“行政推動—高校牽頭—三級三類骨干體系指導教學—師范類優秀支教團隊參與—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電教業務部門支持—學校參與組織”的遠程美育幫扶體系
根據“互聯網+”環境下遠程美育教學對硬軟件環境的要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協調相關技術支持方,統籌資金,深入幫扶的各學校,全面改善學校硬軟件條件,確定課程的總體框架;電教業務部門對業務骨干教師進行專題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應用能力和操作水平;安康學院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中心相關負責人先后多次深入白河茅坪鎮、宋家鎮和紫陽縣雙安鎮等受幫扶學校實地調研,并協調資金解決遠程教學設備問題,為受幫扶學校搭建遠程授課環境;著力打造一支素質過硬、樂于奉獻的學生志愿團隊,抓細抓實志愿團隊的遴選培訓和教學實施等環節工作,不斷提升遠程教學質量和水平;指導團隊負責師范生職業技能的指導,配合高校做好志愿者的崗前培訓,全程指導教學和課后研討活動;志愿團隊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施遠程課程教學;高校和農村學校規范教學實踐、精心組織、統籌協調、明確責任、協調行動,確保遠程美育教學活動達到最佳效果。
(二)形成了“志愿團隊組建—崗前培訓—教學設計—磨課研課—試講修改—教學實施—課后反思”的教學組織和實施流程
“互聯網+”在線教學是教師信息化素養的重要表現,師范生作為學校師資的主要來源,在線教學在內的信息素養培養與提升必將成為新形態。遠程美育教學以周為單位進行多頻次、多角度的集體試講,交叉磨課和聘請一線教學名師觀摩指導,形成團隊參與、協同推進的遠程教學實施流程。通過磨課研課,反復修改,最后通過“互聯網+”環境對受幫扶學校實施課堂教學,嚴格按照教學設計方案,做好重點難點突破、各教學環節的時間把控等,確保課堂教學成效,對發現的新問題不斷進行修改完善。通過集體參與、共同討論、互相啟發、彼此交流、集思廣益,優化課堂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組織力和創造力。每次授課后,指導教師對師范生從課前準備、教學思路、環節設計、課堂掌控、學生學習成效等方面進行細致點評,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的建議。每位師范生志愿者都參與備課、上課、評課、議課、再上課的過程,對講課結果進行集中討論、各抒己見、互相評價,聽課教師直言不諱、暢所欲言,講課教師虛心接受意見、極力改進不足,志愿者們在講課過程中相互交流碰撞,實現專業成長。
(三)滿足了農村學校“開齊、開足、開好”美育課程、提升美育課程的教學質量的需求
偏遠農村學校多數缺少音樂、美術等美育課程專職教師,雖然此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往往由其他科目的教師來兼任,但由于術業有專攻,學科教學的質量水平和效果無法保證,不能給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美育熏陶。“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與基礎教育學校美育遠程幫扶工作,實現了優秀的師范專業師資向偏遠農村學校輸送,確保偏遠山區農村學校開齊、開足、開好美育課程,拓展了專業師資資源向農村學校的輻射面。對于受幫扶學校的學生而言,通過“互聯網+”教育,及時獲得專業藝術學科教師的講解和知識傳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并增長了相關專業知識。對于受幫扶的農村學校教師來說,通過觀摩、學習相對專業的美育課程教學,進一步提升美育課程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通過開展遠程美育幫扶活動,彌補了農村學校美育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課程開設不齊和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有效改善了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使農村偏遠山區學校的學生享受了較好的教育資源。對于新形勢下共享高校優質資源、創新中小學美育教育途徑、實現城鄉學校美育教育均衡發展等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20201015).
[2]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20224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926).
[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6/t20190625_387586.html(2019613).
作者簡介:陳祖茂(1971—?),男,漢族,陜西旬陽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及教育信息化與學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