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勇 沈超 趙云輝 王偉 喬峰 梁金平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及國家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結合“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特點及課堂教學經驗。本文總結了目前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梳理了本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程建設、持續改進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與探索措施。最后,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課程考核與評價改進等方面提出了可供同行參考的實施方案。本研究可為相關課程教師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家一流課程建設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提供參考,也有助于授課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工程教育認證;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2022年,防災科技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同年本專業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獲得受理,我院地質工程專業的發展邁入了新的臺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基本理念包括: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改進。而一流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轉變教學理念、課程目標導向、提升教師能力、改革教學方法、實施科學評價、強化課程管理、發揮政策激勵。兩項專業建設內容在理念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也對相關專業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是地質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是從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的工作者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是從事巖土工程理論研究所必需具備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原位測試、基坑監測、邊坡監測和硐室監測等各方面的內容,對于地質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也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具有實用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可為今后的工作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對于我校學生而言,該課程在理論教學、實驗實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防災減災特色。因此,該課程在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照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要求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調研參考國內外教學改革與研究現狀,本課程在教學改革與實驗實踐等方面仍需探索與研究。作者從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學改革與探索、實施方案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改革與應用思路,供國內地質工程類高校同行參考,以起到拋磚引玉之用。
1?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作者通過文獻調研、高校走訪、與行業專家探討,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與國家一流課程建設要求,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當前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宗旨也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黃震等[3]針對課程章節,開展了學生對課程各部分感興趣程度的調查問卷,以便在授課過程中有的放矢,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薛維培等[4]針對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以提高學生上課主動性、積極性的教育理念,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案;劉永莉等[5]認為本課程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探究和構建的途徑獲取知識;沈超等[6]從提高課堂互動、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強調實踐,引到學生主動學習等方面,豐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本課程教學中的內涵。
“以學生為中心”不僅是諸多高校“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所貫徹的教育理念,同樣也是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在今后的課程研究與改革中應深入貫徹落實。
1.2?以目標為導向的課程建設
“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各類巖土測試方法及監測技術,具備現場測試與監測能力、數據分析應用能力、工程問題的判斷與預測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以課程目標的實現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當前各類巖土測試方法教學以PPT講解為主,不直觀、不生動,無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針對該問題,謝建林等[7]認為本課程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如工程現場原位測試的操作視頻與最終結果、各類儀器的視頻介紹等,直觀生動地為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劉永莉等[8]認為在實踐教學中,應更多地購置實驗測試設備,使每位同學能動手實操,而不是只旁聽參觀,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現場測試與監測的能力;朱彬等[9]認為本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先進測試技術的引入與講解,使學生緊跟工程行業發展趨勢。王春來等將測試系統的云端后臺移植到本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中,使學生親自動手分析和匯總監測數據,促進了本課程中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目標的實現。
對照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與工程教育認證,以畢業要求指標點、課程目標為導向,完善和豐富本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課程建設,是當前“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建設的發展趨勢。
1.3?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的教學方法
一流課程建設要求課堂活起來,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創新教學方法,這與工程教育認證中“持續改進”的理念不謀而合,即:持續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強化課堂設計,解決好怎么講好課的問題,杜絕單純知識傳遞、忽視能力素質培養。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解決好教與學模式創新的問題,杜絕信息技術應用的簡單化、形式化。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解決好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問題,杜絕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現象。注重學生信息反饋,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法新模式。黃震等[3]建立了“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的課程教學反饋優化機制,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授課內容,也讓學生獲得更多參與感和成就感;沈超等[6]認為應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強調實踐能力,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與應用效果;劉永莉等[5]認為應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程教學中,如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與仿真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教學效果。
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以提升學習效果為目的持續改進教學方法是當前“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2?存在的主要問題
針對“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教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對標一流課程建設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內高校在本課程教學中突出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學生被動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較低,課堂氣氛活躍度較低
本課程內容涉及較多測試的原理、方法、操作、規程,若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則難以講得生動精彩。因此,如何將授課內容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講解,加深學生印象,引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本課程較為突出的問題。
2.2?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仍需提高
本課程所用課本為《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由宰金珉主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課本整體來看難度較低,課程內容創新性仍需提升,對學生來說挑戰性較低。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加強課程建設,拓展教學內容,拔高課程難度,緊跟國內外先進技術與發展趨勢,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
2.3?缺少學生可實操、實踐的課程設計案例、數據分析工具
本課程內容較為全面,但缺乏可實操、實踐的課程設計案例供學生練習。另一方面,本課程的突出問題在于測試與監測數據綜合分析方法缺失,多種類型的測試與監測數據如何使用?如何統籌分析?如何得出結論?國內高校相關方面課程教學內容均有所缺失。
2.4?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式較為單一
本課程主要以提問、作業、考核等方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應針對本課程側重應用與實踐的特點,增加相應的學習、實踐效果評價方式。再者,課程考試大多以知識點記憶為主,這有違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如何將課程考核變得有難度、有深度、有新意,也是目前存在的問題。
3?教學改革與探索
結合教師的教學實踐與目前存在問題,本文提出教學改革理念與措施如下:
3.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改革
(1)結合多媒體資源及網絡資源的理論教學內容與形式研究。單純的多媒體圖文講授效果不佳,可通過網絡視頻搜索及視頻錄制,為測試與監測教學內容增加相應的視頻介紹,包括儀器的使用及工作過程、監測儀器的布置以及監測工作過程等。合理設計不同形式教學內容占比,從而給學生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2)學生充分參與的課程試驗、實踐內容設計研究。充分設置不同類型課程試驗、實踐內容,以分組的方式使學生動手開展各類測試與監測試驗,充分利用防災科技學院地下結構與工程地質試驗場地。
(3)多種形式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探索啟發互動式教學、小組討論、課程匯報、前沿探索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2?以目標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提高課程的高階性、挑戰性、創新性
(1)對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一流課程建設,細化、深化課程目標,使其充分支撐畢業要求指標點,并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2)針對課程中所缺乏的測試與監測數據綜合分析開展相應的課程建設,提升課程的高階性、挑戰性。為不同的工程項目設置相應的數據分析方法,使學生針對不同工程案例、不同的測試與監測數據,合理地開展分析。
(3)引入先進的測試與監測手段及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提升課程的創新性。通過前沿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聚焦前沿,關注行業進展。
3.3?設置多元化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建立持續改進機制
(1)調整課程考核形式,提高實驗課、實踐課、課程設計、課程匯報在課程考核中的占比,同時改革試卷考察題目內容設計,使其符合工程教育認證理念。
(2)給予學生一定的上臺講述的機會,評價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發布開放性題目,學生自主尋找授課資源,自主制作課件,獨立上臺講授,全方位地評價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情況。
(3)建立學生學習反饋與互動機制。具體包括授課前的調研、講授中的互動、課后的答疑與調查問卷,形成持續改進機制。
4?實施方案
4.1?課程目標
通過教研會議探究與討論,對標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本課程的課程目標歸納為以下三點,供國內教師同行參考:
(1)能夠基于各類巖土測試與監測方法的基本原理、內容與手段,針對工程需求選用合理的巖土測試與監測方法。
(2)能夠結合工程實際條件實施地基加固檢驗與檢測、樁基礎測試與檢測、基坑工程監測、邊坡工程監測和地下工程監測。
(3)能夠依據相關測試與監測規范要求,采用信息技術工具和專業軟件,分析監測數據,具備工程問題判斷與預測評價能力。
課程目標對應學生畢業要求指標點及內容為:
(1)能夠正確采集、處理、分析和評價實驗數據,對地質、鉆探、物探和工程等綜合信息進行多源綜合分析,獲取合理有效的結論并應用于工程實踐。
(2)能夠了解、選擇與使用恰當的現代儀器、信息技術工具、工程工具和專業模擬軟件,對地質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進行預測與模擬分析,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4.2?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
(1)教學內容按照課本章節展開,應特別注意增加現場實操視頻,增加授課生動性。同時,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中,在課程設計中增加測試與監測數據分析案例,使學生具備測試與監測數據分析能力。
(2)教學方式應堅持板書與多媒體課件相結合、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注重實驗室以及現場教學。適時地開展翻轉課堂,給予學生上臺講述的機會。
4.3?課程考核與評價改進
(1)課程考核應以課程目標達成度為指導思想開展,本文提供課程考核方式供相關同行參考:
課程的總成績由期末考核成績、平時成績組成,期末考核成績占50%,平時成績占50%,期末以閉卷考試的方式作為本課程的評定成績方式,平時成績包括隨堂測試、工程案例匯報、作業,最后給出綜合成績作為本課程的最終學習成績??傇u成績=平時成績(作業、隨堂測試、匯報,占50%)+期末成績(筆試,閉卷,占50%)。其中,平時成績(50%)=隨堂測試(30%)+工程案例匯報(10%)+作業(10%)。
(2)雙向評價機制。學生為教師授課情況評分,教師為學生學習情況打分,并互相提出優缺點與意見。
(3)持續改進機制。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點計算課程目標達成度,并進行達成情況分析,提出各個課程目標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改進措施。
結語
作者結合“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特點及課堂教學經驗,對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與一流課程建設要求,介紹了本課程當前研究現狀,分析了本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程建設、持續改進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教學改革措施,并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課程考核與評價改進等方面提出了可供同行參考的實施方案。相關措施的落實不僅有助于教師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時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語言表達、動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
參考文獻:
[1]劉奕禎,周崇松,劉卉,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環境監測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21,42(05):96100.
[2]魏輝,宗鐘凌,嚴福生,等.基于土木工程專業《巖土工程勘察》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內江科技,2019,40(12):152+22.
[3]黃震,趙奎,鐘文,等.一流學科建設下的“巖土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以江西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22,31(02):4851.
[4]薛維培,姚直書.基于“卓越計劃”的《巖土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12):1634.
[5]劉永莉.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6(06):210.
[6]沈超,蔡曉光,王偉.關于高校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教學的思考[J].科技視界,2015(22):30+294.
[7]謝建林,孫曉元.安全工程《巖土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0(35):1369.
[8]劉永莉.高校巖土工程測試與監測技術課程教學分析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14):47.
[9]朱彬,任建喜,谷拴成.巖土工程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思路[C].2009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2009:326328.
[10]王春來,許沁舒,陳蔓.基于云平臺的現代巖土測試技術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5):2124+31.
基金項目:防災科技學院教育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JY2023B08)
作者簡介:張建勇(1993—?),男,漢族,山東青島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工程地質、巖土工程領域科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