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軍
摘要:對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開展深入研究,探索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在分析學科競賽體系建設的意義、學科技能競賽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學科競賽平臺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對學科競賽體系建設的目標、內容、思路與方法進行了闡述,并對建設成果進行了總結。以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為例,探究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對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學科技能競賽;人才培養;創新創業
引言
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及《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各高校將學科技能競賽機制納入培養計劃之中,競賽與常規教學環節相結合,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數學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和學風建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
學科技能競賽是以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典型的創新性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學習自信心的有效途徑。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以學科和技能競賽為抓手,面向全體、分類指導、結合專業、鼓勵創新,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學科和技能競賽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2]。
一、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的思路及實施
學院學科和技能競賽工作自2014年開展以來,在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各教學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10年的發展,已經由剛起步時每年300人次20項左右賽事的參賽紀錄,到目前每年2500人次150項左右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其中不乏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等國內頂尖賽事。學科和技能競賽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載體,為學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加強組織管理,完善激勵制度
學院建立由院長直接領導、教務處統籌實施、各系組織落實的管理制度,并為各系聘請業務能力強、管理水平高的學科和技能競賽負責人,確保各級各類比賽的組織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學院設立學科和技能競賽專項經費,為師生參與學科和技能競賽提供了經費保障。另外,為進一步規范學科和技能競賽管理,學院印發《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學科和技能競賽管理辦法》,對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學科和技能競賽的相關補貼和獎勵做了明確的規定,激發了廣大教師和學生參與學科和技能競賽的熱情。目前,學院學科和技能競賽的參賽面已經實現所有招生專業全覆蓋,一支優秀的學科和競賽指導教師隊伍正逐步建立和成長起來。
(二)打造核心競賽,實現全面參與
近年來,學院建立和完善“1+N”學科競賽模式,組織制定核心競賽實施方案,明確1個核心競賽項目,將其作為常態化教學活動形式納入日常教學過程,堅持“全面覆蓋、全面參與、全面提高”的原則,使參與競賽成為每個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學院引導各系加強對學科和技能競賽的管理,良好的競賽氛圍,積極搭建平臺,加大競賽的宣傳力度,設計開發更多的比賽項目,鼓勵引導學生主動開展、踴躍參加各類學科和技能競賽項目。
學科技能競賽不僅是針對廣大學生開展的課外實踐活動,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教研能力及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就學生而言,學科技能競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競爭意識、科學精神、團隊精神和組織能力,特別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引導性作用,也是學生成長為企業所需要的優秀人才的有效途徑;另外,對于引導和推動相關管理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以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也是切實可行的重要途徑;而在校風學風方面,學科技能競賽對于形成優良學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同樣具有重要作用[3]。
(三)開展創新創業,搭建雙創平臺
學院重視創業氛圍的營造、創業活動的踐行,突出強化創業指導與服務。為了給學生提供專業實踐機會,學院于2008年創建了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中心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建筑學院“厚基礎、重應用、強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而搭建的一個院級實踐教學平臺,是學院哺育創業精英的“實驗中心”。中心下設學生超市、學生書店、廣告部、電子服務部、物流部、創業傳媒DV工作社、宣傳部、財務部等8個部門,為了模擬較為真實的創業環境與氛圍,中心采用模擬市場化經營管理方式,采用“學生自主管理、老師參與指導、學院硬件支持、部門獨立核算、中心財務監管”的運作模式。中心不斷建立健全組織架構,配備專業的老師進行業務指導,另外定期邀請企業界人士和專家指導,使得學生創業實踐得到有效地指導。中心創立至今,已累計吸引近1400名來自全院各個專業的學生,他們中有很多畢業之后在創業、工作、升學等方面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績。筆者所在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十分重視各專業范圍內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
(四)展示專業實力,提升學院美譽
學院成立人文與傳播系專業實踐工作室,目前包含人文與傳播系的各個專業的學生,2019年因學校改革要求,Minmax視覺工作室正式更名為綜合實踐工作室,且在2020年由于招新需要,首次對外系試點招新,并于2021年正式對全院招新。工作室板塊規劃分為以下6個板塊:賽事指南/招聘公告、講壇、ta們說、陌生模特、圖文和觀影。工作室器材目前包括多臺單反相機及攝像機,包括佳能5d4、佳能70d、索尼2k、索尼4k等,另有多個定焦、變焦鏡頭,還有大疆無人機一臺,腳架、滑軌、影棚、液晶電視等。工作室有一套完整的借還器材流程和管理及值班制度,在工作內容方面承接校內大型活動的拍攝及航拍,皖江大講壇及教學觀摩課的拍攝,另有校內外的外接合作項目等,為系部及學院做出重要貢獻。
學院組織學生參加安徽省教育廳以及行業協會等主辦的高級別、高規格比賽,如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安徽省大學生原創動漫大賽、“藍橋杯”軟件設計大賽等,引導學生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從安徽省教育廳公布的競賽成績來看,近年來學院選送的參賽作品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得到了專家評委的高度認可,為學院贏得廣泛贊譽的同時,更彰顯了學院的辦學質量與辦學水平。
中心是對學生課堂教學的延伸,教學活動的實踐性環節。學生在校期間圍繞專業領域選擇一個方向開始創業實踐,有助于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
二、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分析
學院緊緊圍繞辦學定位,著眼于開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將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模式中,把大學生專業素養培育、創造性思維訓練統籌整合,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和能力。截至2021年,筆者所在學院共有95項學生作品獲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209項學生作品獲省級項目擬立項。
學院教務處立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教育理念,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過程中,把“雙創”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中,著重引導學生強化創新意識、培育創新精神、訓練創造能力。同時,教務處注重以中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為抓手,引導廣大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目前,在各系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創新創業育人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學院以學科技能競賽為載體,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通過設立學科技能競賽專項經費,建立和健全各類表彰、獎勵機制。同時成立學科技能競賽專門組織,專人專場,把學科技能競賽常態化[4]。學科技能競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和鍛煉能力的平臺,還在校園中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并達到以賽促學的目標。
三、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一)核心技能競賽落實不到位
核心競賽“1”是學院打造高級別學科競賽體系的基礎。核心競賽的實施效果,直接影響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效。由于學科競賽天然具有綜合性、設計性的特點,各系在制定和實施核心競賽過程中,往往很難真正落實核心競賽在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另外,目前學院幾乎所有的核心競賽,都是安徽省教育廳發布的學科競賽的校內選拔賽。當省教育廳因各種原因暫停或推遲組織學科競賽,相關專業的核心競賽大概率會陷入“全員不參與”的尷尬境地。
(二)高級別賽事參與面不廣泛
從近三年學科和技能競賽獲獎情況看,學院高級別賽事的參與面并不高。以安徽省教育廳發布的A、B類賽事為例,112項賽事筆者所在學院有參賽紀錄的賽事僅為23項。同樣,在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的56項賽事中,筆者所在學院有參賽紀錄的賽事也只有12項。另外,各系學科競賽組織工作整體上固步自封,缺乏創新,對從未參加過的賽事望而生畏,少有師生主動嘗試。目前,學院有在籍學生的招生專業62個,涉及多個學科門類和專業大類,可選擇高級別賽事參賽的空間非常大。
(三)教師指導環節亟待加強
目前學院參與到學科和技能競賽的師生仍不足30%,導致這種現狀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客觀上說,學院現有軟硬件設施不能完全滿足學生賽前培訓需要,少部分熱情較高的指導教師提出的購買競賽專用的軟件、設備等要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生參賽的積極性。從主觀角度來看,大多數專業教師甚至專業負責人對學科技能競賽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認知不足,未深入了解學科技能競賽與本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之間的關聯[5]。因此,導致學科技能競賽僅僅是按照學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進行開展,缺乏科學性和主動性,并存在盲目性。更有甚者由于部分教師對學科技能競賽認識不足,不愿意主動參與競賽指導。
四、以學科技能競賽融合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建議
(一)納入培養方案,夯實競賽基礎
學科技能競賽是學院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突破口。各專業應從人才培養目標入手,統籌規劃本專業學生能夠參與的學科技能競賽,并將其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并在學生畢業授予學位的成績要求中明確應取得的最低競賽成績要求。各專業應積極制(修)訂核心競賽實施方案,確保專業核心競賽“全員參與、人人過關”總體目標的達成。
(二)加強組織管理,規范經費使用
學院學科和技能競賽采取“學院組織、系部承辦”的原則,由教務處負責學科和技能競賽的指導與協調工作,承辦單位負責具體的賽事組織實施工作。各系在接到學科和技能競賽通知后,應及時研究確定參賽方案,并編制相應的經費預算,報教務處審批通過后予以實施。未通過審核直接參賽的競賽支出及成果獎勵學院不予認定。學院為學科和技能競賽設立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學科和技能競賽。經費使用范圍包括:參賽報名費、資料費、印刷費、競賽元器件、師生參賽差旅費、競賽學生生活補貼以及相關必要開支。學科和技能競賽專項經費不予報銷餐飲費。競賽經費的使用堅持專款專用、厲行節約的原則。競賽經費實行實報實銷制,相關費用在競賽結束后憑有效票據予以報銷,也可根據審核通過后的經費預算預借競賽經費,各類學科和技能競賽所產生的費用原則上不超出預算金額。
(三)樹立技能競賽典型,帶動創新創業
定期舉辦講座和研討會,邀請過往競賽的成功者分享經驗和教訓。這些活動可以激勵學生學習成功案例,同時也能從失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為優勝者提供種子資金或投資機會,幫助其將創意轉化為實際項目。這種支持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競賽,并認真對待他們的創新想法。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證實了學科技能競賽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因此,高校應積極推進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
本文系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重點項目《學科技能競賽體系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以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為例》(項目編號:WJSXZX-2019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蘇北.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推動課程建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大學數學,2009,25(05):8-10.
[2]朱小麗,李子華.地方本科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創業實踐平臺的建設[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0,22(06):75-78.
[3]高毅.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的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0):217-218.
[4]楊俊.基于結構設計競賽的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以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結構建模隊為例[C]//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第十屆全國高校土木工程學院(系)院長(主任)工作研討會論文集.三峽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2010:3.
[5]何廷樹,趙喆,黃廷林等.大學生學科競賽存在問題及規范化管理探究[J].高教學刊,2022,8(06):80-82+87.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06.020.
(作者單位:蕪湖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