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洪宇翔
摘?要:數字化背景下的產教融合成為現階段高校及企業協同人才培養的關鍵。本研究在回顧國內外產教融合研究的基礎上,從應用導向的跨界融合實踐、需求驅動下的人才培養體系兩個方面總結和提煉了數字化背景下德國產教融合的典型特征和具體方案。結合新文科領域產教融合的客觀需求,本研究從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產教融合下高校與不同類型企業的深度融合、數字化教學的深化提煉了新文科領域數字化工商管理人才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德國;產教融合;數字化人才;供需匹配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in?the?context?of?digitalization?has?become?the?key?way?to?collaborative?talent?cultivation?among?universities?and?enterprises.Based?on?reviewing?the?related?research?on?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this?study?summarizes?and?refines?the?typical?characteristics?and?specific?plans?of?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in?Germany?under?the?background?of?digitalization?from?two?aspects:applicationoriented?crossborder?integration?practice?and?demanddriven?talent?training?system.Combined?with?the?demand?for?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in?the?new?liberal?arts?field,this?study?refined?the?feasibility?of?digital?business?management?talents?from?three?ways.From?the?aspects?of?matching?talent?supply?with?industrial?demand,the?deep?integration?of?universities?and?different?types?of?enterprises?under?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and?the?deepening?of?digital?teaching?program,we?developed?the?useful?practice?for?our?university?and?colleges.
Keywords:Germany;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digital?talents;supply?and?demand?matching
1?產教融合研究現狀
產教融合最初是針對職業教育與產業系統結合的實踐提出的,主要解決了面向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職業教育相關學科建設及經濟社會協同育人方面的矛盾,拓展了產學合作的應用實踐,同時也為協同育人提供了天然的試驗場。如美國的社區大學、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及德國的“雙元制”育人模式等均是產教融合基礎上協同育人的典范。現階段,國內外學者也針對產教融合的協同育人典范開展了多維研究,主要集中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體、作用效果及融合發展模式等方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體方面,產學研協同育人主體包含了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及高校等相關主體,均以學生發展為中線開展協同合作[1]。不僅如此,針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而言,藝術聯盟、實踐基地、藝術項目、設計團隊及數字平臺等主體要素均是推動文藝行業與高校深度融合的關鍵[3]。作用效果方面,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閱歷及學術能力,還有助于強化企業與高等院校間的前沿知識及技術的融合及交互,對解決企業人才缺口、提高高等院校辦學效率均有裨益。[2,4]融合模式方面,產教融合得益于多元利益主體,如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間的嵌入協同,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及平臺共建,進而實現利益共享及風險共擔。[56]不僅如此,產教融合的發展本質還表現在基于創新系統的知識共享和深度合作,并通過知識溢出效應,提升院校教學的實踐導向,解決企業的技術攻關難題,實現多方共贏。[78]由此可見,國內外產教融合實踐還得益于產業學院、校中廠、校企共建實驗室等產學合作的具體表征方式,在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助推面向應用的技術研發及人才培養的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培育等方面具有關鍵性作用。本研究將在總結德國的產教融合實踐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新文科領域數字化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產教融合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新文科領域的產教融合發展提供新的見解和思路。
2?德國產教融合發展概況
2.1?應用導向的跨界融合實踐
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在隱形冠軍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面卓有成效,其離不開德國高校和企業間的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和產教融合項目的持續化推進。在“工業2.0”及“工業3.0”時期,德國依托標準化協會出臺了大量的制造標準(DIN),為產品批量化生產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企業與科研院所、高職院校的跨界合作,在為工業化發展輸送了專業化人才的同時,也提升了研發成果轉化效率。而在“工業4.0”時期,德國政府發揮引領作用,其作為資助者之一,把各大企業與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聯合起來,共同致力于數字基礎設施標準化的制定與合作。尤其對大型跨國企業而言,標準化話語權對其產品面向海外市場大有助益,憑借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識儲備和研發實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標準制定主導權。具體地,德國的大型企業依托研究機構聯盟,如弗勞恩霍夫協會、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等,實現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搭建和標準制定,從而在歐盟數字化標準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不僅如此,為促進德國本土中小企業的成長與壯大,德國的產學研合作也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機會窗口,鼓勵其通過加入技術標準聯盟,以獲得相關的技術許可權,從而實現搭乘大企業與研發機構聯盟的技術“順風車”,從而集中資源投入其核心業務中,進而保持“隱性冠軍”的地位。
從德國的高校層面來講,以校企合作為代表的產教融合實踐在引導高校研究更具應用型的同時,也助推高校在合作過程中獲得創收,從而維持高校實驗室科研的正常運作。然而,在進行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同樣面臨高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知識產權切割、校企合作擬定及成果績效分成等問題。知識產權分割方面,慕尼黑工業大學從項目的創新含量及創收績效兩個方面來篩選優質產學研合作項目。針對創新含量低且不涉及知識產權的項目,通過外包公司審核的方式來篩選具體的合作項目。針對創新含量高的項目,則直接開展合作,并通過投入占比的方式來確定最后的知識產權分割問題。而對于創新含量偏低,但能夠為高校實驗室提供資金支持也是德國高校重點考慮的方向。如慕尼黑工業大學部分實驗室承接企業付費進行材料堅固度測試項目,測試活動本身不具有創造性,但可以通過收費測試的方式來為實驗室創收,從而幫助實驗室開展其他研發類活動。由此,德國高校的校企合作項目篩選方案也為我國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提供思考。
2.2?需求驅動下的人才培養體系
德國現有的教育生態系統呈現互利共生、協同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德國各大高校在建立高校合作聯盟之外,還主動與企業開展跨界創新合作,尤其在數字化發展領域,這種跨界合作模式受到各高校和企業的青睞。近年來,德國在“拜仁數據”的概念提出后,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連同業界知名企業“Ulterneh?merTUM”公司開展創新合作,并建立了德國目前最大的創業孵化集聚區,針對數字創新及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創新項目的孵化工作。在人才培養層面,根據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實踐項目開展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工科和文科學院協同培養的“合作制”卓越班級,打通各學科的邊界,促進人才的跨學科培養。同時依托創客空間,拓展學生實踐培養項目,協同企業共同申報創新研發項目及開展相關的跨界合作人才培養。
此外,慕尼黑工業大學針對數字化創新發展創建了“工業4.0能力中心”,深化該大學與技術創新工作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從而持續化開展面向市場和企業發展需求的學生專業化培養、技術實操及研究論文的指導工作,強化數字化研究領域的成果轉化率,提升德國在歐洲市場及全世界市場上數字化基礎設施設備領域的研發實力和話語權。
3?德國產教融合發展實踐對我國高校產教融合實踐提升的啟示
3.1?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相匹配
根據現階段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國內相關院校需進一步深化與企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及產教融合實踐。在專業化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通過與企業共建創客空間、協同互動中心、共建研發項目等方式,來實現點對點的專業化人才的培育,在確保供給量的同時,提升研發機構、高校及職業院校的數字化人才培養的質量。此外,除高校及企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外,還可以借助“人才資本銀行”來實現高校培養的數字化人才和企業數字化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進而實現產業需求、人才供給、地區發展的有效匹配。在專業設置方面,也應該增設數字化相關的專業設置,根據現階段所關注的新興戰略產業及未來產業來部署數字化工商學科建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計劃。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現有的數字化工商專業的培養方案。
3.2?產教融合下高校與不同類型企業的深入融合
參照德國產教融合過程中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報團取暖”和“幫帶制”的客觀實踐,我國數字化工商管理人才的產教融合實踐在與大型企業共建創客中心和研發平臺的同時,還可以吸引中小企業作為“創新子單元”,融入創客中心共建的過程中。各大高校在數字化工商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依托行業協會,拉近與中小企業的關系,依托地方的中小企業發展優勢,直面中小企業的人才供給缺口,直接建立對口的人才實習基地,來解決中小企業的數字化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在與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字化相關崗位的人才需求及專業規范,同時還應深化數字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不僅如此,在企業的實踐基地構建的過程中,同樣為人才實操技能培訓提供專業化認證方案,提供相關的數字化實操設備的支持,能夠為相關人才在高校所學的專業化知識提供應用場景和平臺。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高校與企業共建工業互聯網及大數據相關的研發平臺和合作共建中心,提升產學研共建主體間的前沿成果的共享,提升創新成果的轉化率。
3.3?數字化教學的深化
對標德國在數字化領域的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標準,拓展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國新文科領域的應用場景,相關院校應進一步打造和構建新文科領域的數字化教育新形態。德國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相關慕課和“德國工程”等線上課堂的搭建,為相關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將教學內容植入網絡教育平臺,還可以將企業的客觀實踐的相關案例和實操視頻也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中。通過打通網頁端及移動端的網絡平臺資源的獲取,確保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感興趣的內容。而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完善,也為相關參與主體共享前沿成果提供更加便捷的數據共享空間,從而為線下的協同合作提供網絡資源支持。
結語
德國在數字化領域的產教融合實踐,不僅為我國新工科跨界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了借鑒思路,同時也為新文科領域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數字化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需面向市場和以應用為導向,提升數字化工商管理人才應對數字軟件、工業互聯網及IT安全方面的實操性技能,提升對數字化時代背景下,企業管理和創新的新問題的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Pennaforte?A,Pretti?T?J.Developing?the?Conditions?for?CoOp?Students'?Organizational?Commitment?through?Cooperative?Education[J].AsiaPacific?Journal?of?Cooperative?Education,2015,16(1):3951.
[2]肖靜,張開鵬.面向行業協同育人培養卓越工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5(05):4244.
[3]呂海舟,楊培強.應用型跨界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機制設計與模型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17(02):3539.
[4]BektaC,Tayauova?G.A?model?suggestion?for?improving?the?efficiency?of?higher?education:university–industry?cooper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16:22702274.
[5]Shaidullina?A?R,Masalimova?A?R,Vlasova?V?K,et?al.Education,science?and?manufacture?integration?models?features?in?continuous?professional?education?system[J].Life?Science?Journal,2014,11(8):478485.
[6]胡昌送,張俊平.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本質、模式與路徑——基于知識生產方式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9(04):9297.
[7]Ren?J,Wu?Q,Han?Z,et?al.Research?on?the?education?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for?geological?majors[J].Educational?Sciences:Theory?&?Practice,2018,18(5):13151322.
[8]程曉農,楊娟,袁志鐘,等.以“產教融合”為內涵的“全素質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8(Z1):6365.
[9]高東燕,張倩倩,蘇麗鋒.一流大學振興與產學研合作的關系:德國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教育經濟評論,2020,5(05):92106.
[10]王澤.德國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歷史演進、實踐探索與現實鏡鑒[J].外國教育研究,2023,50(05):116128.
基金: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23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工商管理類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編號:YBJG202313)
作者簡介:張悅(1990—?),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創新生態系統、關系治理、價值共創;洪宇翔(1987—?),男,漢族,浙江臺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互聯網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