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塔河源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新疆 阿克蘇 843000)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高標準農田對保障糧食安全有關鍵意義[1]。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1 億hm2鹽堿地,其中0.33 億hm2具有開發利用潛力,因而綜合開發利用鹽堿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另外,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對于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高效節水灌溉和促農增收工作作用日益凸顯[3,4]。就高效節水灌溉而言,目前全國已建成萬畝以上的大中型灌區7 330 處,基本形成了蓄、引、提、排較為完善的農田灌排體系,夯實了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5]。總體而言,抓好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不僅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糧食安全、實現水利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6]。全國多地推進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維護力度,努力為農業穩產增收提供水利支撐[7]。但農田水利建設的一些薄弱環節尚未根本解決,如一些灌區工程完好率不高、田間配套不足,部分農田水利設施甚至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時缺乏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充分考慮,導致建成的設施灌溉排澇效果不理想;一些地區的農田水利設施建管脫節、重建輕管的問題突出[8-10]。高標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見實效,不僅要繼續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水利工程,提高水利防災減災能力,還要科學制定規劃,搶抓有效時間;同時,要嚴把工程質量關,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質量監管,確保高標準農田水利項目經得起檢驗[11]。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加快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截至2022年8月,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85.94萬hm2,占新疆耕地總面積的40.6%,農田水利建設規模全國領先[12]。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田間道路寬闊平坦、大小溝渠縱橫相連,鋪展開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新畫卷[13]。
新疆第一師四團位于天山南麓、阿克蘇地區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北緣的烏什谷地內,北靠天山,南臨烏拉包孜山區,行政區劃屬烏什縣,東北邊緣以昆瑪力克河為界與溫宿縣為鄰,西南側以托什干河為界與烏什縣為鄰。四團處于兩山兩河環抱之中,東西長36 km,南北寬16 km,地理坐標為東經79°28′30″、北緯41°24′30″,海拔高程1 320 m,團部駐地距阿克蘇110 km,現有耕地面積1.75萬hm2。
就一師四團而言,當前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面臨著水資源緊張、基礎設施標準低、生態環境惡劣、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灌區建設、補足短板,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和糧食安全,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14]。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新建、改造、擴建的方式,在項目區開展高效節水灌溉機電井配套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林工程,推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動力,持續提高高標準農田項目質量,推動已建項目改造提升,助力自治區農田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發展[15]。
1.2.1 推進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需要
農業綜合開發是國家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而進行的安排部署。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的要求,我國到2022 年確保建成6 666.67 萬hm2高標準農田,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并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因此,集中力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完成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任務,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履行好農田建設管理職責,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顯著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
1.2.2 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的需要
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建設土地綜合開發項目以現代化農業為基礎,完善、提升項目區的水利灌溉及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能調整項目所在地的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項目實施后,農業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形成高質量的農田,使土地資源持續利用。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根據項目水源類型及作物種植特點,結合各團場建設高效節水灌溉情況,提高現代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構建工程設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從可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改善土地利用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質量,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使社會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協調,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提高現代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方面有顯著推動作用。
1.2.3 促進農業節水配套改造的需要
近年來,一師四團結合邊境團場的工作實際,利用興邊富民項目、扶貧項目及農發項目投入了大量資金,并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受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所限,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加上資金有限,灌區仍有部分水利工程未修筑防滲設施,防滲率較低,渠道易淤積、堵塞,排灌能力差。此外,渠系建筑物老化嚴重、設施簡陋,水資源浪費極大,灌溉保證率低,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
基于一師四團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同時借鑒新疆農業生產發展與灌溉技術改進的經驗和成效,本文對四團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任務與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一師四團現代農業發展總基調,提出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措施建議,并對取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進行評價。
此項目建設任務為建設高標準農田466.67 hm2。通過渠道防滲改建、高效節水、田間道路硬質化改造、建設曬場、科技培訓等綜合措施,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水資源緊張、基礎設施標準低、生態環境惡劣等關鍵障礙因素,進一步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促進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項目區產出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達到優質安全、高產穩產標準,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得到同步提升,實現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奠定堅實基礎。項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土地治理面積466.67 hm2,計劃防滲改建2 條斗渠,總長3.63 km;新建高效節水面積97.99 hm2,分為2個單獨的首部樞紐系統;新建灌溉機電井1眼,井深120 m;田間道路硬質化7條,長8.983 km;建設曬場1.875萬m2;開展技術培訓100人次。
2.2.1 水利措施
防滲改建斗渠共2 條,總長3.63 km,共配套建筑物21 座(不含連接段),其中節制分水閘13 座、分水閘6 座、測水橋2 座;興建連接段3 座。新建高效節水面積共97.99 hm2,包括2 個單系統,其中13 連3斗3 農系統灌溉面積54.85 hm2、14 連4 斗11 農系統灌溉面積43.14 hm2,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吊干杏等作物。新建灌溉機電井1 眼,井深120 m,位于14 連3斗。項目渠道的工程級別為5級,主要建筑物級別為5 級,利用原渠線進行防滲改建。渠道防滲結構型式采用一干三支五斗渠和二干三支三斗渠,樁號1+144─1+930 段采用弧形底梯形斷面,渠底現澆,邊坡預制。渠底采用現澆C20 混凝土板厚8 cm,邊坡采用預制六棱塊厚6 cm,預制六棱塊下鋪設2 cm砂漿找平,下設0.3 mm 塑膜,膜下采用砂礫石作為防凍體。三支三斗渠樁號0+000─1+144 段采用矩形斷面,以現澆混凝土擋土墻護坡,墻頂寬20 cm、底寬40~45 cm,底板采用30 cm 厚的現澆混凝土板,下設厚50 cm砂礫石墊層,墻后回填砂礫石。
2.2.2 農業措施
項目區主要作物為玉米、小麥、辣椒,收獲季節作物需進行翻曬,且為了利于儲存,需新建曬場。本次新建C20混凝土曬場包括2個片區,總面積1.875萬m2,其中13連、14連曬場面積分別為0.853萬、1.022萬m2。C20混凝土板厚12 cm,下設30 cm厚砂礫石墊層。
2.2.3 田間道路
改建7 條機耕道,長8.983 km,路面鋪砂礫石30 cm,設計路基寬度為4.0~4.5 m、路面寬度為3.5~4.0 m,兩側設置路緣石,全部為支路。機耕道路與項目區已建硬質干道相接,形成規整、順直、便利、通暢的交通網絡。
2.2.4 推廣措施
為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技人員和職工的灌溉技術、科學種植技術水平,組織開展職工技術培訓100 人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團場打下堅實基礎。
2.2.5 管理措施
工程建設管理實行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項目公示制“四項制度”,以保證工程質量,控制投資和工期。建設項目由一師農發辦組織、四團具體負責實施,團長任項目組組長,主管副團長任副組長,下設項目辦公室,由開發辦主任擔任辦公室主任,成員由財務科、水管所、生產科、基建科等部門組成,實行統一領導,各相關部門進行配合工作,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
項目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積466.67 hm2,灌溉效益161.65萬元,節水效益4.38萬元,職工人均純收入提高至3 555 元/hm2。項目內部收益率達到13.96%,財務凈現值為328.99 萬元,投資回收期為10.82 a。同時,國民經濟評價各指標較好,經濟內部回收率13.6%(大于8.0%),經濟凈現值大于0,經濟效益費用比大于1,均符合相關規范標準。項目實施后,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當地農戶收入;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水利措施、農業措施、科技措施、管理措施相結合,可初步實現“灌溉節水化、種植區域化、產業高效化、生產規模化、管理系統化”的高標準農業園區建設目標。
項目建成后,工程實施節約的水量不僅可用以彌補枯水期用水量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林果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當地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職工收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既方便了群眾灌溉,也便于灌區管理,為現代化灌區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工程的實施為強化項目區糧食生產安全和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發展特色農業和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師四團農業生產條件、農民生活面貌發生了積極轉變,農村經濟產生了飛躍性發展。可以說,高標準農田項目成為一師四團最直接、最實惠的民生工程之一。
通過對項目區田、水、路、林綜合整治,達到了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通過渠道防滲,可以節約用水,促進塔河生態環境建設;通過修建田間道路,可以減少沙塵污染,改善項目區交通環境。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使水資源緊張、基礎設施標準低、生態環境惡劣、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的農田項目區變成節水、高效、生態、人文、現代的新型農田項目區,對一師四團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四團農田生態系統得到顯著改善,裝備水平獲得大幅提升,灌區節水科技水準得到有效提高,灌區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高度統一且效益顯著。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大農田整合、種植模式改良、精準灌溉模式推廣工作力度,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維護管理,全面提升高標準農田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