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權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有一個度。有些課文需要“淺教”,有些課文需要“深教”,有些課文要由“淺”到“深”地教學。只有適度地進行文本解讀與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辭海》對“淺”的解釋有一項是“簡明易懂”。有些課文內容淺顯,只需“淺教學”即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淺教學”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學生自學課文中的一般性知識(詞語、段落、文章結構、修辭方法等),二是只要基本記憶與背誦的內容。對于上述內容,教師設計淺顯的教學活動與任務,教授重點條目,進行簡單講解即可。
“深”是指學習的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也指對課文能進行一定難度和深度的闡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度教學。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深”要求教學的層次更豐富,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教師要進行理解性、有意義的教學,讓學生對文本真正理解、領悟和掌握;二是教師要教學文本背后的知識,讓學生理解深層次的內容;三是教師要嘗試教學適合于學生的有難度的知識,讓學生實現自我超越;四是教師的教學要能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引導他們敢思考、會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學會獨立判斷。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由“淺”到“深”。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閱讀教學要從淺顯地教容易類課文走向深度地教復雜類課文;二是指針對復雜類課文,要由“淺”到“深”地教學。
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是一個內在結構連續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過程的進行是連續的,但由于各種發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發展就具有階段性。每一個階段都是形成下一個階段的必要條件,可見人的心理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發展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假如學生對簡單的知識沒有理解掌握,就很難進入深度學習。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這不是機械性地學習,而是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內在邏輯為基礎的。由“淺”到“深”的學習,其本質是構建有意義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更容易理解和運用新知識。
在具體教學中,現代詩、課外自讀課文等可以“淺講”,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而名家名篇尤其是思想內涵豐富的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一起探討和“深挖”,充分吸收文章里的“營養”。
語言情境的“真實”是指語言運用活動中的客觀實在性,即在生活中的合理性。語文課程的教學語言,應是能體現教學藝術和審美價值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學生只有在真實情境中才能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建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以鑒賞適應某一特定語境的語言作品。真實的語言情境不僅不會被書本設置的話語環境所束縛,而且能將書本語言、教學語言結合建構成為立體的話語環境,這是學生品讀、鑒賞文本的基礎。
教學是促進學生理解的活動。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解碼,從而體會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例如,在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把握作者用詞的深層含義,感受其在人物塑造、情節發展、環境描寫等多方面的作用,把握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或所蘊含的情感。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要求學生會使用多元化的閱讀形式,主要包含:一是求同存異性閱讀,指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本閱讀中體悟的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使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深入,情感體驗更加立體;二是解析擴充性閱讀,指通過對課文的重要內容進行補充或解釋而閱讀與之相關的文章,從而對文章內容或人物情感抒發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選擇閱讀方式要基于文本,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體驗不同方式對文本理解的作用,并在反復閱讀中總結歸納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形成閱讀習慣。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轉化遷移。例如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演繹、分析類比等多種方式,積累語言,習得語言規律,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結構,同時梳理思維,提煉學習方法,進行拓展遷移,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不是簡單的教學內容難度的“深”,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進行啟發式教學,鼓勵學生思考,啟發學生主動提問,重視學生提出的預見性問題,實現閱讀教學由“淺”到“深”地進行。
學生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和能力是學生是否實現深度學習的重要標志。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在學習中出現的難點與盲點,指導學生進一步反思和總結,從而促進自身知識的持續積累,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總結閱讀小說的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該先“淺”后“深”、由“淺”到“深”地進行,教師要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學習,教會學生采用多元化閱讀形式,學會轉化遷移;通過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加強反思和總結,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