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信
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依據“六三”學制設置了學段要求,各學段閱讀教學內容難度由低學段到高學段逐步加大。中小學閱讀教學銜接不暢,學生應試時閱讀題失分多,致使教師、家長、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為此,教師應做好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各學段銜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落實新課標提出的“閱讀與鑒賞”要求。
關鍵詞 中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銜接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六三”學制設定了學段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而學習任務群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其中第二層分四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各學段安排的閱讀內容與內容側重均有所不同。
在第三到第四學段,即“小升初”階段中,“閱讀與鑒賞”的要求由7條增至9條,同時閱讀速度、閱讀方法、閱讀范圍、閱讀體裁等方面的難度逐步加大,逐步提高對教師的閱讀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要求。當前農村中小學閱讀教學存在銜接不暢的問題,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出現障礙。基于此,本文結合農村一線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以第三、第四學段為例,就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策略展開論述。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層面
當前,中小學分校教學的模式使得語文教師僅關注自身所在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出現偏差。例如,五、六年級的語文教師不了解七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沒有做好過渡準備;七年級的語文教師把剛進入中學的學生當九年級學生看,對學生要求偏高等等。以上問題導致了“小升初”階段的閱讀教學銜接不上。
2.家長層面
由于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農村常住人口銳減,導致部分家長常年外出務工,無法輔導學生學習,而即使有留守在家的家長,也存在對學生學習不重視、不關心的情況。部分家長認為教導學生學習的工作應由教師全部負責,而忽略自身的責任。當學生在“小升初”階段的閱讀成績不理想時,家長或是埋怨教師沒教好,導致學生基礎不牢;或是埋怨初中教師水平低,不會教。可見,家長群體對中小學語文閱讀學習銜接也會產生影響。
3.學生層面
當前,仍留在農村中小學就讀的學生,受家庭經濟、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普遍不重視閱讀,導致自身閱讀量不足、閱讀習慣差。具體而言,一是學生沒有真正落實新課標中第一、二、三學段“閱讀與鑒賞”的要求,包括閱讀量的積累、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能力的提高等;二是第四學段的“閱讀與鑒賞”難度加大后,學生學習角色轉換、學習方法調整均不及時、不到位。
二、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策略
1.開展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教研活動
開展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活動需要平臺,而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平臺作用凸顯。基于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活動開展的必要性,以及九年制學校開展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便利性,筆者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活動上做了一些嘗試。
(1)中小學語文教研組聯合組織六、七年級語文教師開展新課標“共學習,同培訓”活動,以解決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中存在的教師問題。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和培訓,語文教師能夠充分學習第三、第四學段“閱讀與鑒賞”的要求,了解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差異及不同要求,對兩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銜接有了理論認知,對在教學實踐中共同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能力有了整體認知、共同目標。這種方法有利于改變語文教師“小學不問中學計,中學不知小學狀”的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2)中小學語文教研組聯合承辦鏡湖區“語言文字助力鄉村振興”經典誦讀培訓活動。“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集中表現。搞好經典誦讀教學,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學生“文化自信”和“審美創造”的核心素養至關重要。來自全區七所中小學的語文教師從“中華經典誦讀與班級每日閱讀”“誦經典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泛詩歌扁舟,在國學中遨游”等角度,分析了經典誦讀開展與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閱讀教學銜接等問題。實踐證明,開展中小學經典誦讀指導銜接活動,不僅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堅定了文化自信。活動的舉辦,扎實推進了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
中學文言文的學習是在小學基礎上加以深化的,它們之間的教學既是延續又是創新。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的《論語》六章和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十二章,盡管課文內容不相同,教學要求不同,但作為文言文,它們的教學還是有很多相通之處的。如果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要求僅滿足于“背一背”,不延伸、不拓展課文中出現的文言字詞,將不利于初中階段的學習。為此,教師可以嘗試開展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校本教研研討課,由中小學教師分別執教同一主題的兩篇課文。其他教師則同時走進課堂聽評課,以此發現中小學學生的學情差異、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差異、中小學教材的設置理念差異,實現異中求同,做好語文閱讀教學銜接。
六年級上冊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和學習,并給文章中的事情列一個小標題,此篇課文所在單元的課文均與魯迅先生有關。而七年級上冊第九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學生進入初中后首次與魯迅的“會面”。這個階段的課文不僅篇幅迅速變長,而且對魯迅作品的創作分類、文章體裁、寫作背景、語言風格、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學習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中小學語文教研組可以嘗試開展“走進魯迅先生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校本教研”研討活動,讓小學教師充分認識魯迅作品的重要性,了解應該從哪些方面延伸和拓展知識,為初中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2.注重學生閱讀習慣培養
新課標的總目標指出,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為此,做好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語文教師需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小學生專注度。五、六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力集中度會相對提高。但閱讀材料篇幅的增長,容易讓學生出現分心走神的情況。為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設置合理的讀書任務,即帶著問題讀,還要規定學生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此外,教師應認真巡視課堂,對開小差的學生給予及時的提醒。
(2)堅持好詞佳句的積累。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對好詞佳句的積累。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積累本,并為他們布置摘抄作業。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四時景物皆成趣”的單元訓練重點是:①初步體會課文中的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②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單元課文里無論是《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還是《鳥的天堂》《月跡》,其課后閱讀思考題都涉及“體會文章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那么,課堂教學如何落實呢?課后如何鞏固呢?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明確哪些是動態描寫,哪些是靜態描寫,以及分析它們有何好處;其次,強調課后鞏固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背誦、默寫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好句子,如《古詩三首》的《山居秋暝》中有關動靜結合的景色描寫,《楓橋夜泊》《長相思》也是如此。要注意的是,其他幾篇現代文有關動態描寫、靜態描寫的佳句不僅要求學生背誦,還要其摘抄下來,如《四季之美》中對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冬天的早晨等景物的描寫;《鳥的天堂》第八自然段對“大榕樹”旺盛生命力的描寫等。通過課后閱讀的積累,學生不僅能夠對景物描寫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也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擁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和閱讀能力,最終為初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無疑是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好的銜接。
3.善于總結整合閱讀材料提素養
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工作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基礎性作用。小學高年級教師應嘗試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訓練,提前為初中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打好基礎,以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具體而言,五、六年級的語文教師可嘗試將不同文章的句子或段落組成“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材料,并以文字或圖表、數據、清單、說明書等形式呈現,讓學生明白閱讀不一定非要完整的文章,也不必局限于文字形式;其次,讓學生嘗試從這些閱讀材料中梳理有用的信息;最后,教師設計一至兩個小問題,讓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內容要點、建立材料間的信息關聯。學生升入初中后,因為有了小學階段的訓練做鋪墊,所以當七年級的語文教師在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時,學生能更好地適應,這對提高其閱讀速度、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贏得了時間。
綜上所述,當前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實施有效的中小學語文閱讀銜接教學策略,如開展中小學閱讀教學銜接教科研活動、注重對學生的語文閱讀習慣培養、善于總結整合閱讀材料提素養等,有利于讓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銜接起來,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
[作者通聯:安徽蕪湖市鏡湖區方村學校]
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系統: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教育強國的建設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融合,三種教育系統之間既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同時也相互制約,因此,既要各自有清楚的定位,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塑造各有特色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又要使三者之間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在彼此促進、協同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
學校教育的定位是教育的主陣地,即受教育者對于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需求都應該在學校得到滿足,因此要不斷優化學校教育在政策設計、資源配置、內容編排、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的供給機制,增加多樣化供給,以滿足“上好學”的需要。要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關鍵看學校教育的發展,具體來講主要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是優化教育管理體制。在做好傳統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之外,還要辦好課后服務,既要按照國家的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教授學生標準化知識、培育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也要在課后服務中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渠道。第二是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要著眼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包括政治政策素養、家庭教育素養、融合教育素養等,使教師成長為具備把握政策能力、具備家校溝通和指導能力、了解孩子實際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第三是改變教育評價方式,推進教育教學評價改革,用科學評價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
—— 薛二勇《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31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