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綠梅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后服務以“讓學生獲得所需的知識與能力”為出發點,將“生活即教育”理念融入課堂中,引導學生多想、巧做、妙寫。在語文課后服務中,教師可設計新穎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共情中從被動轉為主動,誘發言語稟賦;引領學生親近自然景物,從拘謹的課堂投入隨性的體驗活動中,在親身實踐中找尋個性自我;將生活元素搬進課堂,讓學生在連環活動里,從理性思考走向妙悟境界,在多元的“直感體驗”中形成“慧性表達”。
[關鍵詞]生活元素;“雙減”;直感體驗;慧性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0-0051-03
在“雙減”背景下,我認為語文教師應以護養學生的“心念”為目的,通過教學活動慢慢地潤澤學生的心靈。“雙減”要做到“減量不減質”,語文教師可在課后服務中,從生活中的多樣元素入手,通過連環活動激發學生的言語表達欲望,提升學生的思維與表達能力。
一、被動轉主動,在新穎活動中誘發言語稟賦
課后服務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地將“活泉”注入課堂,將貼近學生心靈的生活元素放大,讓學生在新穎的活動中將以往的“默默無言”一掃而空。
如去年五月的母親節,我班利用課后服務時間,舉行了“家校云共育,在線話感恩”主題活動。旨在通過“劇目排練—班級連線—訴說真情”這樣的連環活動,將學生內心沉寂已久的真情拉扯而出,促使學生達到真正的主動言說狀態。
(一)建立“親情展演”小群,調動主動心緒
主題活動前一周,根據家長與學生的報名情況,組建“親情展演”主題表演群,利用小群進行劇本創作。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孩子與家長的配合是一種親情火花的碰撞。孩子擁有珍貴的“隱藏式優點”,正是這次生活式的活動,讓家長能夠觸及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能夠主動展現自己的心緒。這難道不比以往“一板一眼”的形式作業來得有趣嗎?
(二)開展“云訴感恩”活動,提升表達欲望
在主題班會前,讓“親情展演”小群的成員在家進行感恩主題小品的排練和視頻拍攝,將學生與親人的心牽牢。在主題班會時,學生與在外工作的母親(或父親)連線話感恩,深切體會親情的羈絆。
先是播放劇目“提情引意”。學生看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辛勞,聯想到平時自己常與父母頂嘴,心中有所觸動。這一環節是通過直觀影像,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恩漣漪。再是連線父母“訴說心語”。連線中,學生紛紛對父母說:“媽媽,原來您上班時臉色蠟黃……”“爸爸,您幾個月沒回家了……前幾天我卻在電話里與您頂嘴,我以后一定會聽您的話!”在真情流露的對話連線中,學生盡情表達著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言語也許不夠鄭重,卻是彌足珍貴的真切“心語”。這一環節是活動的言語表達階段,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在這一階段得到了充分釋放。
(三)感知“溫情余熱”力量,誘發言語稟賦
在主題班會后,我又發揮“溫情余熱”力量,讓學生將對家人的感恩之情進一步化為貼心行動,空余時間勤打掃、學做飯、多曬衣……并將每次的貼心行動化為感恩漫畫,運用文字與圖畫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樣,通過創作漫畫,誘發了學生的言語稟賦,讓學生感受到新穎作業帶來的絕妙樂趣。
有一段讓人印象極深的漫畫文字:“媽媽拿起掃帚時,我湊過去告訴她,我已經完成了‘打掃任務,她的魚尾紋都比平時甜美了一百倍!”簡單的文字,卻夾雜了趣味與情愫。因為這樣的文字表達不是憑空“硬擠”出來的,而是在親身體驗后,自發自主地“噴涌”而出的,是更具生活靈性的,自然更能引起共鳴。
通過這樣生活式的連線活動,學生在活動前經歷頭腦風暴,在活動中產生表達激情,在活動后開展圖文創作。學生自主參與其中,悟得更深刻,學得更愉悅。這樣的連環活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言語稟賦,又能滿足學生“樂活天性”的需求,何樂而不為呢?
二、拘謹到隨性,在親身實踐中找尋個性自我
“雙減”大環境下,如何讓學生在作業減量的前提下,習得的知識不減質,甚至更具個性呢?這需要教師將生活中個性十足的微小剪影放大,帶領學生去生活中尋一株花的靚麗、聽一片葉的心聲……這樣的親身實踐是回歸真性的體驗,能促使學生將活動的瞬間感悟化為筆下生動的文字。
上學期讀書節期間,我班利用一周的語文課后服務時間,舉辦了“春之韻”詩歌書簽制作活動,妙說植物韻味,巧做春意詩簽。
(一)親近自然,勾勒多姿多彩的創意思路
制作書簽前的體驗環節,是打開思路必不可少的前奏。我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帶領學生走進花圃,看一看桃樹默默留給泥土的印記有多美;鼓勵學生來到操場,尋一尋春天悄悄帶給植物的禮物有多妙。
靠近桃樹,學生發出“原來,每一朵桃花都形態各異!”“花瓣掉落了,仍舊保留著獨特魅力……”之類充滿詩意的贊美之言。撿起花瓣,學生將其夾入本子,作為書簽的天然素材。有的學生早已迫不及待地喊出:“我要用花瓣做出芳香四溢的書簽,驚艷你們!”而其他學生,有的找到翠色欲滴的松樹葉,想要作為書簽的特色掛須;有的找到沐浴陽光的無名小蟲,想要作為書簽的立體圖案……學生的想象之泉在這短暫的親身體驗里變得活力四射。
走進自然,不就是生活教育中看似簡單,卻又最具靈性的體驗活動嗎?學生掙脫了“教案式”課堂的拘謹,與春天親密交談,投入活力四射的生命當中,從而將頭腦中隱身的“寶石”——多姿多彩的創意思路勾勒出來。
(二)巧做詩簽,展現個性自我的獨特魅力
制作趣味詩簽,是將詩歌與書簽結合,是親身實踐的高潮環節。學生將各種奇思妙想匯聚成文字與圖畫,用作品展現自己思維宮殿中的奇妙光芒,能達到動手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雙劍合璧”的效果。我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了兩個小活動——趣編詩歌和設計書簽。
在學生創意靈感閃現期間,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及時繪制春之插畫,將想象中的世界繪制在紙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綠葉書簽,配上“松葉是綠的,是希望;土壤是綠的,是夢想”這句充滿綠意的詩句,展現了學生內心對未來的無限期待;花瓣書簽,配上“花開了,她在枝頭微笑;花落了,她在地上傾聽”這句爛漫的文字,描摹出學生腦海里對美好事物的依戀。
(三)趣編詩歌,描述絕妙靈感的無限創意
學生在與自然接觸后,點燃了靈感之光,從而引發了充滿個性的文學創作。
思維打開,學生的語言表述變得感染力十足。有贊美的:“桃花在開,芬芳迷人;桃花在飄,與風共舞;桃花凋謝,恬靜溫婉。”學生將桃樹與自己融合,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歲月靜好的江南女子。有趣編的:“綠草是春天的眉毛,月季是春天的裙擺,桃花是春天的腮紅,而我是春天的fan。”看似跳躍的文字,卻透露出孩童稚趣的思維。這次課后服務的詩歌創作任務,體驗感十足,讓學生如魚得水。學生享受到了獨一無二的個性創作帶來的新鮮感,再也不用無中生有地“擠”文字了。
教師應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中各種美好的元素,讓學生從拘謹的課堂中跳出來,投入隨性的體驗活動中,解放頭腦與雙手,實現言語創新與思維突破。通過這一周的“春之韻”詩歌書簽制作活動,學生親眼見證了春天的生命力,將創意點子在頭腦中繪成創新思路,并進行詩歌創編,將詩歌與書簽巧妙結合起來,將個性自我的魅力盡情展現出來。
三、理性變妙悟,在“直感體驗”中形成“慧性表達”
如何將生活素材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點子呢?我覺得最迫切需要做到的就是——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和活動空間。學生長期在教材搭建的“封閉大棚”中進行理性思考,產生的弊端就是創意思維停滯不前。在課后服務活動中,語文教師可以將生活素材搬進課堂,將生活與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直感體驗”中親自將創意十足的智慧之火點燃。
這學期的美食節,我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在班級舉辦了美食連環活動(分為三次)。第一次活動:特色菜品做法交流,記錄烹飪訣竅。第二次活動:踴躍介紹美食做法,比拼花式菜名。第三次活動:互相品嘗菜品滋味,鑒賞后制作菜單。讓“煙火味”飄入課堂,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感悟、去想象,直到他們因文思如泉而精神亢奮。
(一)記錄美食訣竅,打開言語創意開關
第一次課后服務活動,進行菜肴的做法交流,將生活中觀察所得、經驗之談在班級中匯總。
交流環節,每個小組的成員自由分享自己的做菜經驗和訣竅。在暢所欲言中激發學生的表達意愿,使學生形成“我的菜品我做主”的自信心。
評價環節,全班學生互相交流各地特色菜(本班外來務工子女較多,特色菜種類多)的做法。這時,我進行趣味引導:“哪位廚師能將這道菜進行‘創意改做?”學生提出新意十足的烹飪建議,課堂自主性瞬間上升了。
記錄訣竅,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菜品烹飪步驟的調整與創新,將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后的收獲與奇思妙想進行融合,形成創意十足的個性菜肴制作步驟。
這次活動課,學生通過菜品做法交流,將自己腦中菜品的雛形進階為創意步驟”。而菜品步驟的記錄與修改,讓言語創意菜品開關瞬間打開,使學生的思維與言語得到了雙向提升。
(二)介紹美食做法,提升言語智慧內涵
第二次課后服務活動,我將學生對美食的高昂興趣,轉變為“美食做法秀”和“花樣菜名PK”實踐活動。上臺口頭介紹美食做法,是考驗學生言語機智的好機會,而花式菜名比拼能讓學生的想象才能噴涌而出,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快感。
熱身環節,學生分組繪畫美食步驟——用簡筆畫與文字的搭配,介紹菜品的烹飪過程。這一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腦中的“美食雛形”,及時將其轉化為文字與圖畫,讓精彩的表述躍然紙上,將內心的想法展示出來。
一個平時不善表達的女生,給紅燒鯉魚取名“魂牽夢縈——魚香寓吉祥”,并進行了精彩的介紹:第一步,用醬料充分腌制,讓魚肉浸滿香氣;第二步,在油鍋中炸至金黃,靈魂醬汁沸煮上色;第三步,用蔥花點綴盤面,魂牽夢縈佳肴出鍋。這樣別具一格的烹飪過程介紹,給了其他同學完美的示范。接下來的菜品介紹更是妙趣橫生,整個活動課堂變得更為生活化了。
吸引人眼球的菜名、詳細又極富畫面感的精細烹飪步驟,學生將親身體驗用文字的形式進行潤色,呈現出讓人驚嘆不已的言語表達智慧。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大膽放手,組織充滿“生命力”的體驗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活動空間,這樣才能將學生言語表達的智慧提升到隨機應變的理想狀態。
(三)制作品嘗創意菜,點燃言語智慧之光
第三次課后服務活動分為兩個環節,先品嘗菜肴并互相鑒賞,再合作制作創意菜單。學生嘗到美食滋味,心中的夸贊定是滿滿當當的,正是進入美食互評環節的好時機。小組集思廣益,將特色菜品名稱及其特點寫在卡片上,合作制成“有滋有味”的創意菜單,將言語的智慧之光徹底點燃。
學生將菜肴帶到活動課堂,我給予他們十五分鐘的自由品嘗時間,打開他們的味蕾,刺激他們的感官。學生爭當鑒賞家,互相評價各組的菜品。班上“小吃貨”小金還進行了現場吃播:“這道椒鹽蝦妙極了!外酥里嫩。我沉醉其中,仿佛徜徉在美食天堂。它讓人飄飄欲仙,我想叫它‘黃金仙人酥蝦。”這發自肺腑的激情發言,就是“直感體驗”后爆發的絕美創意表達。
分組合作制作創意菜單——將創意菜名與美食特點巧妙組合,加上簡易的手繪菜品圖片進行點綴。學生通過剛才激情洋溢的美食鑒賞,思維沖破枷鎖,心中的表達欲已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小才子”高同學將小組的菜名進行了字數統一:“醉里看金蝦”(油炸蝦)、“鴻運大當頭”(獅子頭)、“紅霞照金云”(番茄炒蛋)。可見,有目的、有情趣的體驗活動,是最能調動言語表達的導火線。
學生在說菜、品菜、寫菜的連環活動里,達到妙悟境界——拋開無趣的理性思維模式,在“直感體驗”中,讓創意表達變得更具魅力。
“語文教育就是言語智慧教育。”“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后服務恰能讓學生在連環活動中,以生活為線,把平時壓在心底深處的“純真心念”悄然引出,在酣暢淋漓的“直感體驗”中解放思想,形成別具一格的“慧性表達”。
[ 參 考 文 獻 ]
[1]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2] 徐瑩暉,王文嶺.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