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分析

2024-05-22 14:06:27王林林雙傳學
理論月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列寧意識形態

王林林 雙傳學

[摘 要] 意識形態思想的特定語境承載著特定的話語敘事,特定的話語敘事又寄托著特定的話語意義。批判性話語、描述性話語、能動性話語反映了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敘事風格與運思邏輯,具有敘事表達的政治性、訴說立場的人民性、敘事載體的多樣化、訴諸對象的大眾化等特色,擔負著思想引領、理論辯護、政治整合、精神激勵的敘事功能。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承接著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原初理論,也啟迪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未來走向:站穩話語立場,豐富話語載體,注入話語溫度,留存話語張力,強化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親和力、影響力、感染力、包容力。

[關鍵詞] 列寧;意識形態;話語敘事;親和力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4.04.003

[中圖分類號] A821; G206?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4)04-0023-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對外敘事及其話語策略研究”(23CKS03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意識形態系列重要講話的理論貢獻和實踐要求研究”(15ZDA002)。

作者簡介:王林林(1990—),女,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雙傳學(1967—),男,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話語敘事總是和社會存在交織在一起:特定的社會存在承載特定的話語敘事,特定的話語敘事反映特定的社會存在。在中世紀,“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學、政治、法學,都合并到神學中,使它們成為神學中的科目”1,西方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話語敘事由此披上了宗教神學的“外衣”。最早提出“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的是法國啟蒙學者德·特拉西。在《意識形態原理》中,他首次把意識形態定義為“以觀念為研究對象的元科學”2,即觀念學。這種主張理性優于信仰的觀點具有反封建、反神學的政治啟蒙和批判色彩,服務于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現代的意識形態話語敘事便由此誕生。繼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費爾巴哈的“愛”的倫理宗教觀之后,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話語敘事承載著無產階級政黨的價值取向與運思邏輯,根本目的是揭露虛假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明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最終服務于人類解放。

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的基礎上,不再局限于對純粹思維的批判,而是從批判性語境轉向描述性語境,再從描述性語境轉向能動性語境。他在否定馬赫唯心主義、伯恩施坦修正主義,肯定“科學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敘事從激進性到漸進性、從批判性到建設性的跨越式發展。

一、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語境

“不同語境中,列寧賦予意識形態概念以不同的內涵和意象。”1列寧在批判性語境中,以否定性意義駁斥虛假的意識形態;在描述性語境中,以中性意義述說意識形態的一般性;在能動性語境中,以肯定性意義界定科學的意識形態。

(一)批判性語境:否定虛假的意識形態

特定的語境承載著特定的話語敘事,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批判性話語的敘事邏輯蘊含著“否定虛假性意識形態”的敘事內容、敘事特色、敘事效果與敘事訴求,旨在去除意識形態之弊,描繪真實的物本世界。在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從施特勞斯、赫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界都沉溺于對宗教觀念的批判,他們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宗教與神學,因此不可避免地把“人”的一切關系同化為“神”的關系,陷入對“法”的迷信。所以馬克思在把宗教批判推向政治批判的同時,毫不掩飾地揭露和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歷史觀的虛假性。虛假的意識形態源于對思維獨立性的盲目崇拜,其實質是在純粹思維的基礎上分析社會現實。恩格斯在給弗蘭茨·梅林的信中針對這種虛假的意識形態指出:“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通過意識、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2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精神,在否定性語境中拉開序幕,批判駁斥民粹派和馬赫的唯心主義、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資本主義等虛假的意識形態。

針對米海洛夫斯基民粹派在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列寧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中展開了批判。他系統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不能把意識形態話語演繹成純粹的思維造物,而要從現實的依據出發確定敘事內容。”3針對馬赫“物即感覺的復合的學說”4,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指出,不能因為意識形態是觀念的思想就可以展開漫無邊際的想象。他揭露了馬赫、阿芬那留斯、彼得楚爾特之流對貝克萊經驗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簡單重復,系統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針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1914年列寧在《圖快出丑》中指出,修正主義“是目前資產階級影響無產階級和腐蝕無產者的主要表現”5。他揭露了第二國際中修正主義意識形態本質上的虛假性和腐蝕性,明確了無產階級關于人類解放的話語意圖與敘事導向。針對資本主義,他指出,意識形態源于特定階級的政治訴求,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表面扮演著牧師的角色,實則行使著劊子手的職能。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民主平等實質是虛偽的、專屬于少數富人的,旨在“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資本的利益、剝削者的利益”6。列寧對種種虛假性意識形態的剖析是在批判性語境中展開的,具有明顯的否定性敘事傾向。

(二)描述性語境:把握意識形態的一般性

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描述性話語敘事邏輯是在中立性語境中出場的,蘊含著關于“意識形態一般性”的敘事特色與表達傾向。敘事立場中立,意味著懸擱明顯的褒貶揚抑色彩,使意識形態概念本身清晰地顯現出來。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辯證地分析了黑格爾在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中的唯心主義觀點,糾正了邏輯觀念和現實事物之間的顛倒關系,扯掉了黑格爾哲學唯心主義的神秘面紗。《德意志意識形態》在揭示社會物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的過程中,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站在中立客觀的立場上,把意識形態歸結為物質行動的產物,認為其具體表現為“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1。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中立性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話語,他在批判主觀社會學創始人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主義觀點時,指出“當他們還局限于思想的社會關系(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時,他們不能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2。在此,列寧把思想的社會關系與由意識形成的社會關系相類比,反映了意識形態是物質基礎上的思想觀念總和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他還引用馬克思的原話“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3,論證意識形態的基本概念與主要范疇。這里的意識形態是具體的、客觀的、真實的思想形態,在話語敘述中,列寧沒有摻雜任何其他的情感導向與褒貶評價,始終保持中立的話語立場,傳遞意識形態概念的一般屬性。

(三)能動性語境:界定科學的意識形態

列寧意識形態思想話語敘事的內在邏輯與歷史訴求決定了意識形態必然會走出純粹的理論批判而轉向實踐運動。由此,意識形態不再被簡單抽象化為“神秘”“虛假”的代名詞,而是從一個否定性的、中立性的概念,轉向被賦予更多肯定性意義的概念。列寧在批判切爾諾夫、波格丹諾夫相對主義的詭辯論時,以“科學的意識形態”界分辯證唯物主義與相對主義的話語區別,指出“科學的意識形態(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意識形態)都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4,在此列寧從哲學視角出發明確賦予了意識形態肯定性的內涵。無論是否定性的批判,還是肯定性的詮釋,列寧關于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都不是孤立地展開的,而是同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發展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其話語敘事的主體是“人”,話語敘事的導向是“人的解放”,這充分體現了對無產階級革命的關懷以及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注。無產階級在革命斗爭中不僅需要軍事武裝力量,還需要思想精神武器,以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發揮意識形態的積極能動性。1908年列寧在回應馬赫主義者“經驗一元論”時,指出要從馬克思的客觀真理出發,不能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作出任何寬容的讓步,“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5。在這里,列寧不再籠統地描述意識形態的一般性,而是賦予意識形態鮮明的政治屬性,充分肯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所展現出的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實現了意識形態從批判性話語到功能性話語的現實轉向。

二、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特色

(一)話語表達的政治性

政治屬性是意識形態話語的根本屬性。列寧指出,“在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的煩瑣語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學上的黨派斗爭”6,唯靈論者、感覺論者、實在論者等玩弄著“中間派”“調和派”的把戲,事實上卻在向唯心主義靠攏。意識形態話語承載著黨性與非黨性的哲學派別與敘事導向,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固有本性,“黨性是高度發展的階級對立的結果和政治表現”7,是政治屬性的升華。哲學上的派別斗爭、黨性斗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1。非階級或者超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不存在的,不同階級屬性的意識形態站在不同的話語立場上,為不同的階級利益辯護。政治目標是意識形態話語敘事重點關注的對象,列寧在系統闡釋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關于共產主義政治目標“第一階段”“高級階段”的劃分后,把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并指明“它們是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階段”2。不同于烏托邦式的幻想,列寧關于共產主義的敘事不是孤立地展開的,而是與未來社會的現實發展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實現了話語敘事現實性與目標性的辯證統一。

(二)訴說立場的人民性

意識形態思想話語敘事的政治優勢在于掌握人民群眾,訴說人民利益,表達人民訴求,站穩人民立場。歷史的思想和活動在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活動,針對鮑威爾把歷史看成自我意識的工具,把人民群眾當作消極被動因素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正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創造了一切歷史。單憑思想什么也實現不了,思想要想實現自身,就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1919年列寧在《悼念雅·米·斯維爾德洛夫》時指出,“把千百萬勞動群眾組織起來,這是革命最有利的條件,這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最深的泉源”3。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能否貫徹到人民群眾的思想中,喚起人民群眾的熱情,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取決于話語表達的立場與導向。“俄共 (布) 接手掌握國家政權時,蘇俄處于嚴重的饑荒之中”4,面臨的主要困難來自經濟方面。因此,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實行最嚴格的計算與監督,提高勞動生產率,消除饑荒,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是蘇維埃政權當時的主要任務。但由于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三年的國內戰爭引起了小農經濟者的極大不滿。于是1921年列寧在《論糧食稅》中要求,“必須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堅決的、最緊急的辦法來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5。不同于立憲民主黨人的空詞與謊言,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積極回應人民的現實訴求,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維護人民的切身利益,由此凸顯出人民主體意識形態話語敘事的立場導向。

(三)敘事載體的多樣化

“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6問題的尖銳性在于,僅憑經濟斗爭和工人運動無法建構起獨立的思想理論體系,實現從自發到自覺的轉向。只有借助多樣化的敘事載體,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灌輸、滲透到工人運動的全過程,才能實現科學理論的指導,發揮先進戰士的作用。1918年列寧在《俄共(布)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文獻》中特別強調灌輸對發揮自覺能動作用,實現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在克倫斯基、阿夫克森齊耶夫維護地主土地占有制,甚至逮捕土地委員會委員的復雜歷史背景下,“灌輸到廣大人民群眾意識中去的這個政策,‘政權歸蘇維埃這個口號,使我們能夠在十月間在彼得堡十分容易地取得了勝利”7。科學理論的灌輸離不開多樣化的敘事載體,列寧通過傳單、報刊、小冊子等宣傳媒介,傳遞與表達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話語敘事的理論導向。傳單包括中央委員會日志、公報之類的文件,簡明扼要、目標明確、易攜帶散發,是灌輸、傳遞意識形態話語的便捷媒介。《告俄國無產階級書》是列寧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第一份傳單,發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獨立運動的先聲。報刊是列寧意識形態話語敘事的主要載體,包括《火星報》《前進報》《無產者報》《新生活報》等,不斷滿足著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隊伍的理論需要。小冊子是報刊的有效補充媒介,在地方黨政力量比較分散,不足以承擔刊發機關報任務的時刻,工會小冊子就可以充當報刊的角色,發揮意識形態的理論灌輸效應。

(四)傳播對象的大眾化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理論一旦掌握群眾,便會彰顯出強大的物質力量。意識形態話語的敘事力與表達力離不開受眾的接受度,只有使意識形態貼近日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遠離空洞、遠離抽象、遠離晦澀,才能說服、感染、教化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傳播對象的大眾化,擴大意識形態話語的影響力。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在致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就明確提出過,“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唱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事實,多提供一些實際的知識”1。1918年列寧在《論我們報紙的性質》中指出,當時的報紙很少注意工廠、農村、連隊的日常生活,而這里創造的新事物又最多,且生動、有趣,最容易打動人民群眾。結果就是,老一套的政治空談占的篇幅太多了,而關于新生活的建設、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內容占的篇幅太少了。因此,應當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生動事例與典型故事教育群眾。如果總是止步于重復晦澀難懂的政治闡釋,癡迷于泛泛的、學究式的議論,就很難貼近人民群眾,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列寧指出,應“少來一些政治空談。少發一些書生的議論。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農群眾怎樣在日常工作中實際地創造新事物”2。這些措施旨在實現意識形態話語傳播對象的大眾化。

三、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功能

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自覺性、能動性,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擔負著思想引領、理論辯護、政治整合、精神激勵的功能。

(一)思想引領功能

領導權問題是列寧意識形態思想話語敘事的核心問題,如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能領導無產階級運動,即便有再強的敘事能力,也難以激發無產者的革命熱情。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李卜克內西把研究、宣傳、組織視為實現意識形態思想引領功能的主要理論工作,認為“不做上述理論工作,便不能當思想領導者”3。列寧也指出,“社會主義者的任務是要做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者,領導無產階級進行現實斗爭”4。列寧意識形態話語敘事的思想引領功能具體體現在革命方向引導、政治觀點教導、思想理論指導等方面,并貫穿了無產階級革命、建設的全過程。他通過傳單、報刊、小冊子、杜馬講壇等話語媒介,借助秘密宣傳、組織內部宣傳、公開宣傳、日常宣傳等形式,滌蕩了黨內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無政府主義沉渣,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他在批判、肅清各種錯誤思潮的同時,為無產階級政黨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引領工人運動堅定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從自發走向自覺,從革命走向勝利。

(二)理論辯護功能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5,列寧意識形態思想話語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戰中發揮著理論辯護的功能,旨在服務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政治目標。革命初期,自由主義民粹派在先進工人和知識分子中影響甚廣,并利用合法刊物攻擊馬克思主義,曲解馬克思主義理論。1895年列寧建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斗爭協會,與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并著手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斯科沃爾佐夫的民粹主義、“合法馬克思主義”,努力消除其負面影響。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建黨時期,經濟主義思潮又在黨內占據上風,一些黨員開始迷戀工人運動的自發性,醉心于經濟斗爭,這成為提高政黨政治覺悟的又一障礙。列寧堅決反對經濟派的庸俗改良主義觀點,在《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中嚴厲聲討、駁斥了經濟派的錯誤思想,指出必須把政治斗爭放在首要位置。斯托雷平反動時期,孟什維克的“取消派”,布爾什維克的“召回派”,以及各種各樣的馬赫主義、修正主義、機會主義思潮泛濫,歪曲馬克思主義成為時髦。為了捍衛馬克思主義原理,回擊修正主義等思潮,列寧在1910—1914年寫了《論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的幾個特點》《卡爾·馬克思》等著作,向黨內還原了馬克思主義的真實話語。十月革命勝利后,孟什維克與第二國際機會主義以俄國缺乏客觀經濟前提為借口,否定俄國革命的必要性,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迂腐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為此,1923年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中,運用革命辯證法批駁了蘇漢諾夫等人的錯誤觀點,論證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必要性。

(三)政治整合功能

意識形態的整合主要是對社會利益、社會思潮的多元整合。整合“是一個批判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排列組合求得最優解的過程”1,通過規整、融合、引導不同的價值、觀點、利益,發揮著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凝聚力量的作用。革命時期,列寧意識形態話語敘事的整合功能主要體現為在人民主體利益的訴求下最大限度地動員和整合一切力量,爭取勝利。1912年,列寧在《論政治路線》中批判尼·尼科林的機會主義思想時指出,“建立新俄國的理想,只有代表真正存在的、受生活條件的驅使而朝著一定方向行動的階級的利益,才不是空想”2。歷史事實證明,正是在共同利益驅使下,列寧領導無產階級激發了工人的革命熱情,實現了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新政權。隨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具備發展經濟的專業知識與基本素養的人員極度匱乏,利用資本主義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問題在于,當時蘇俄的一些共產主義者不能理解向國家資本主義過渡的必要性,認為這是對社會主義的背叛。1921年在《論統一的經濟計劃》中,列寧批評了不向資產階級專家學習的錯誤言論,要求共產黨員“要對科學和技術專家(正如俄共黨綱所說的那樣,‘他們大多必然浸透了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和習慣)采取異常慎重和靈活的態度,要向他們學習”3。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之所以具有普遍性的社會魅力與世界意義,主要就在于其自身的包容性、延展性,能夠發揮政治整合功能,吸收借鑒不同歷史文明的優秀成果。

(四)精神激勵功能

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承載著無產階級的價值訴求與現實關懷,旨在從能動性語境中激發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引導工人運動從自發走向自覺,發揮著精神激勵的能動作用。政治上的烏托邦是一種不以社會力量為依托,不以階級政治發展為支撐的空想。它在給人描繪美好藍圖的時候,也絲毫不顧及理想的現實可能性。列寧在戳破“民粹派”“勞動派”不通過階級斗爭消滅私有制的烏托邦幻想時,也為工人運動指明了現實方向。理想不是美化現實的詞句,共產主義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要經過長期的、艱難的、頑強的階級斗爭”4。他告誡工農群眾要立足現實,做好長期的革命斗爭準備。他還指出,斗爭過程雖然曲折,但未來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工人政黨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奪取政權并引導全體人民走向社會主義”5。列寧鼓舞人心的話語,賦予革命在即的廣大無產階級堅定的政治決心與勇氣。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仍然堅持人民主體的話語立場,積極吸納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計算與監督,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與自由;規定社會公職人員要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定期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如實報告工作情況。這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社會建設積極性,捍衛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總是飽含充沛的革命熱情和暖心的情感溫度,發揮著政治動員與精神激勵的能動作用。

四、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啟示

列寧意識形態話語敘事在回溯經典馬克思主義原初理論的同時,也能為我們當下的意識形態工作帶來新的啟發。

(一)站穩話語立場,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親和力

“特定的話語體系是否有力量,既離不開形式意義上符號系統的呈現與表征,也離不開特定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的灌注與支撐。”1意識形態通過一定的話語體系得以傳遞,提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親和力,在根本上要站穩人民主體的話語立場與堅持人民主體的價值導向,只有這樣才能貼近人民群眾。1922年列寧在《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報告》中指出:“具有優秀精神品質的是少數人,而決定歷史結局的卻是廣大群眾。”2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員、干部初心變沒變、使命記得牢不牢,要由群眾來評價、由實踐來檢驗”3,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社會監督作用。人民主體話語說到底是“為什么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順民心、解民情、領民意,回應人民現實訴求,保障人民利益。要在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親和力。

(二)豐富話語載體,擴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傳播的社會職能與結構》中提出過著名的“5W”大眾傳播模式,即“誰”“說什么”“通過何種載體”“對誰說”“產生什么效果”。他強調,話語主體所要呈現給受眾客體的內容、思想、價值,需要借助一定的話語載體才能取得良好的影響效果。列寧是積極開展工人運動的政治家,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宣傳家,他借助傳單、報刊、小冊子、選舉運動、杜馬講壇等豐富的話語載體,擴大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無產階級中的影響力,引導工人運動從自發走向自覺。在當下,社會結構、社會形態在發展演變,社會信息的話語載體、傳播方式也在悄然變化。這些轉變在為主流意識形態擴展影響空間的同時,也為多元化社會思潮提供了“溫床”。各種思想相互激蕩、交流、交融,勢必會挑戰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力。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豐富馬克思主義話語載體,拓展主流媒體的宣傳路徑。與傳統話語載體相比,互聯網作為新興的第四媒介,具有流量大、受眾廣、開放度高、交互性強的特點。借助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數字雜志、數字媒體、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開展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可以有效消解話語的時空界限,有效拓展話語覆蓋的受眾面,從而擴大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三)提高話語溫度,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感染力

話語是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提高話語溫度,才能以情動人,富有感染力。在這個問題上列寧提出過明確的要求:少發些政治空談、學究式評論,多談些實際,貼近生活,“用現實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生動具體的事例和典型來教育群眾”4。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富有感情的語言才能打動和感化人心”5。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最富有感情的語言莫過于身邊的日常生活話語。一方面,要貼近日常生活,注入煙火氣息,少些晦澀,多些直白,少些空談,多些實際,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日常話語說服人心。另一方面,要貼近人民群眾,為話語增添溫暖人心的情感溫度。人民是意識形態的基礎、底座、根基,人民支持、認可、接受,意識形態才有表達力、生命力、感染力。要以誠心誠意的實際話、推心置腹的心里話、噓寒問暖的貼心話,關心百姓疾苦,回應百姓呼聲,解決百姓難題,滿足百姓訴求,只有這樣才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化人心,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感染力。

(四)把握話語張力,彰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包容力

意識形態大眾化的過程實質是話語內蘊的解釋力、說服力得以實現的過程。話語效力依賴本身的內在張力,是否能夠在一元主導下兼容并包,是否能夠在和而不同下相互補充,是能否占取意識形態主陣地,奪取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關鍵所在。意識形態問題屬于思想理論問題,不宜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強制干預。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適當留存話語張力,彰顯包容空間,才能不斷提升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包容力、生命力。新時代彰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包容力,一方面要處理好“一與多”的辯證關系,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的同時,兼容并包。1918年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的幾個提綱》中,要求全黨要樂于吸取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并把學習的內容凝練為一個公式,即“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①,生動地詮釋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所具有的整合吸收他國文化精華的內在張力。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內與外的辯證關系,在吸收他國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也要注重本國文化的海外宣傳,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國際化進程。

總而言之,意識形態理論已隨著歷史發展走向深處,唯有找準歷史評價尺度,才能使理論更好貼近現實,實現意識形態話語敘事批判性與建設性的內在統一。從話語敘事視角出發,分析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表達特色及內在脈絡,澄清科學社會主義的敘事取向與運思邏輯,有助于破解意識形態謎題,提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責任編輯? ?羅雨澤

The Discourse Narrative Analysis of Lenins Ideological Thought

Wang Linlin? ? ?Shuang Chuanxue

[Abstract]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ideological thought carries a specific discourse narrative that inherits a specific discourse connotation. The critical discourse, the descriptive discourse and the initiative discourse reflect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logic of thinking of Lenins ideological thought. Characterized by political narrative expression, the peoples nature of the narrative positio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narrative carrier,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object of appeal, they have the narrative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theoretical defense,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spiritual motivation. The discourse narrative of Lenins ideological thought inherits the original ideological theory of Marx and Engels, and enlightens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Marxism: to stand firm in the position of discourse, enrich the carrier of discourse, inject the temperature of discourse, and retain the tension of discourse, 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affinity, influence, appeal and tolerance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Marxism.

[Keywords] Lenin; ideology; discourse narrative; affinity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2頁。

2李馨宇:《回歸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實踐基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32—33頁。

1楊榮剛、俞良早:《列寧對意識形態概念的多維闡釋與理論貢獻》,《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0年第2期。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2頁。

3孟憲平:《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敘事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年第1期。

4《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頁。

5《列寧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4頁。

6《列寧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6頁。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頁。

2《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頁。

3《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頁。

4《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6頁。

5《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3—104頁。

6《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0頁。

7《列寧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3頁。

1《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40頁。

2《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頁。

3《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9頁。

4俞良早:《蘇俄時期列寧重視改善人民生活的思想與實踐》,《科學社會主義》2020年第2期。

5《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00頁。

6《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2頁。

7《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5頁。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頁。

2《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3頁。

3《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9頁。

4《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頁。

5《列寧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3頁。

1徐艷玲、張光哲:《列寧意識形態功能思想的生成動因、內容特色及當代價值》,《思想理論教育》2020年第4期。

2《列寧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0頁。

3《列寧專題文集 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2頁。

4《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6頁。

5《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1頁。

1陳春英:《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構建中的歷史意識:價值、內涵和現實表征》,《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3期。

2《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79頁。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7頁。

4《列寧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3頁。

5王朝慶、宋進:《“不忘初心”話語蘊含的辯證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年第4期。

1《列寧專題文集 論社會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1—382頁。

猜你喜歡
列寧意識形態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
西方涉華紀錄片意識形態的建構與展現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03:36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新在线|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不卡无码网|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天堂久久|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1级黄色毛片|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欧美精品1区| 国产噜噜噜| 播五月综合| 超碰色了色|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久久精品丝袜|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成人日韩视频| 免费看a毛片|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色天天综合|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日韩av在线直播|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日韩av在线直播| 97国产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网色|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AV老司机AV天堂|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麻豆另类AV| 538精品在线观看| 天天色综网|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美女久久| av在线手机播放|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a级片| 国产99免费视频|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