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周晶
[摘 要]隨著新文科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社會需求的變化,高等教育中的外語學科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以“西班牙語口譯”課程為例,通過分析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和學生需求的變化,并從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情境創設、教學評價改革及教學實踐反思五個方面,探討在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外語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改革。
[關鍵詞]西班牙語口譯;新文科;創新教學
隨著中國與西班牙語國家的交往日益深入,國際交流的頻率與日俱增,社會對西班牙語口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高校培養能夠適應新文科背景下西語口譯需求的專業性人才事關重大。口譯教學與近年來西班牙語專業的蓬勃發展勢頭形成鮮明反差,教學體系仍欠成熟,成為專業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呈現出如課時量安排不合理、語料庫豐富程度不足、課程定位清晰度欠缺、教學方法單一、測評方式不夠科學等問題。此外,傳統文科背景下的口譯課程教學缺乏對學科之間的融合、重組、跨界和交叉的關注,學生難以獲得綜合性、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體驗,導致口譯能力長期處于低位,難以應對學科危機、時代挑戰、供需失衡等困境[1]。
“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創新與改革應在強調整合式學習、打破專業界限、注重體驗及移動科技運用的新文科視角下,具備跨學科思維,不斷思考如何守正、創新、優化,如何注重價值引領等問題。同時,通過引入現代技術手段、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注重提升實踐和實戰能力、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及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等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口譯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譯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以應對新文科背景下的挑戰。
一、課程內容的重構
當下大多口譯課堂主要以語言技能為主導,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字、詞、句互譯方式,將教學重點落在了句子的構建和用詞的恰當性上,不強調信息加工和分析以及交際環境在口譯實踐中的重要性[2],因此,許多口譯教學活動僅停留在“識記”和“理解”的低層次思維水平上,缺乏探究性學習,這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利,也難以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價值熏陶,實訓效果不佳。新文科背景下“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創新與改革應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貫徹課程思政的理念,以真實案例教學為主導,強化課堂質量及實踐教學。
首先,鑒于外語專業的傳統培養體系相對單一、專業內涵模糊及人才培養目標狹窄的狀況,“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應優化教學目標,明確育人方向。結合時代需求,“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的內容應與新文科背景相結合,明確該課程四類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文化目標、思維目標,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應關注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預習、課上訓練和課后鞏固,讓學生熟悉并掌握與主題相關的常用詞匯、表達方式、句型及口譯技巧、策略,以實現知識目標。通過課程學習,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熟練運用所學詞匯、句型及口譯技巧,勝任就相關話題而展開的一般性的口譯,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以實現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實現文化目標。培養學生高階思維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口譯實踐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凸顯中外比較思維意識,以實現思維目標。
其次,“西班牙語口譯”教學應將“立德樹人,價值引領”作為課程教學的重點,充分挖掘教學環節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將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充分挖掘口譯課程的思政內涵,以實現整體優化,力爭改變傳統口譯教材重技巧、輕內容的現狀[3],從而達到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再次,針對外語專業學生普遍知識面狹窄、思想能力不足的問題,課程教學中應結合新文科建設所倡導的學科“交叉融合”,根據各教學章節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中增加新文科背景下的實踐案例和專業知識的教學,積極探索“文文交叉”“文理交叉”的課程內容創新,著力探討固本與創新的關系及在“西班牙語口譯”課程中實現學科交叉融合的路徑,以提高學生在口譯實踐中的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進行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探究。適時將翻譯學與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相融合,打破課堂要求學生進行人工翻譯的實踐形式,以此促進課程和教師的與時俱進,引導學生積極應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在挑戰中思考如何贏得生存的機遇和空間,提升學生的可持續成長力。
最后,在傳統口譯教學中,教學渠道的單一化表現尤為明顯,教師能夠使用的課程教材相對匱乏。同時,教材中缺乏對于學生學情的差異化區分,也并未隨著現實口譯需求的變換對于課程設計進行變更,這就導致口譯課堂出現經驗教學的局面。鑒于此,課程教學應充分考慮新文科背景下新興行業的口譯需求,構建語料資源,重構實踐教學體系,打造“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四位協同的西語口譯人才培養體系,服務社會需求。可結合教師參與翻譯活動的真實案例,收集、整編相關資料,并運用于課堂教學,通過言傳身教和實踐操練,使學生在實情實景和實際操練中能夠舉一反三,學到更多知識。同時,以面向社會發展和區域建設一線的口譯人才培養為特定目標,改革和整合傳統授課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將當地就業市場需求與實際口譯環節直接嵌入課程教學,以此來完成口譯教學中就業和行業的雙向認知,最大化提升學生口譯實踐能力,將課堂內容真正融入工作和學習,學以致用,廣泛參與當地社會語言服務。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傳統的口譯課多為教師主導的講授型課程,課堂較為沉悶、枯燥,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解決傳統講授式教學學生參與度有限、學習效果反饋弱、教學效率低等問題,“西班牙語口譯”教學應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教學和混合式教學資源導入相結合的重要性,創新教學方法,多樣化與靈活性并重,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學習風格。
首先,可通過開展翻轉課堂,提升教學效度。優化西語口譯課教學體系設計,將傳統口譯教學方式從單調的講解和練習相結合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模式,以促進傳統課堂教育與線上教學的發展和融合,在彌補口譯課時偏少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程教學效率和學習效度。課前,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自主學習的資源和指導,鼓勵學生利用線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課中,對學生課前學習缺口精準“把脈”,將課堂有效翻轉,幫助學生從“學”到“用”,循序漸進地從內容、語言、結構三方面搭起支架,創造盤活語言的機會,精準促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課后,著重探索如何利用遞進任務,在發揮教師的支架作用的同時延展教學的學用空間,激勵學生發揮主動性,追求更卓越的目標。
其次,不斷堅持產出導向,強調學以致用。新文科背景下“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創新與改革應突破講授型單一課程設計方法,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采取課堂示范、學生演練與校外實踐、實訓相結合的方式,創新課程設計方案,增強學生實踐能力。以產出導向法為主、任務驅動為輔,結合翻轉課堂的理念,將傳統“問答式”課堂由“互動式”課堂轉變,利用多模態教學手段,并結合“課前-課中-課后”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自主學習、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如何實現學以致用。
最后,深度實施分層教學,落實因材施教。關注到當前傳統口譯課堂因過分注重基本目標的達成而忽視學生水平差異及個性發展的問題,結合新文科背景所開展的“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改革,應從實際出發,設立階梯式分層口譯教學方式,增強教學客體現場技能培養,開展“一對一”導學機制。
三、教學情境的創設
傳統模式的口譯課堂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低,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較為缺乏。針對“西班牙語口譯”創新改革,可充分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工具開展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情境創設,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更即時、客觀地過程化記錄并反饋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程度及學習參與情況,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首先,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動能。明確課堂目標,利用信息技術,設計針對性強的教學活動,回歸語言教學的本質,學生產出多、投入多,課堂雙向反饋多。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Wordwall,以游戲的方式創造不同的語境來復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詞匯和句子,為學生練習搭好支架。通過微信二維碼的運用,一來可以滿足分層教學設計的原則,二來可促進師生互動式的雙向交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創新思維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通過詞云圖,把“詞云”作為展示知識和傳遞信息的載體,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呈現在學習者面前,知識變成可視化,從而使學生更快捷、高效地接受新知識,實現語言信息的有效輸入[4]。運用超星學習通,幫助學生通過其錄音功能完成相應任務,便于記錄、保存學生口譯內容,有效幫助學生評價口譯質量,反復學習。
其次,可以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強化實踐能力。口譯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習者能夠科學嚴謹地掌握口譯操作的流程和感覺,并熟練運用。同時,學習者還應從中理解口譯的內在使用規律和特定學科要求。因此,口譯教學應以實戰場景為核心,以操作藍本為基礎,強調精講多練。在新文科背景下,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有效輔助口譯教學。課程教學中可通過使用互動教學軟件和在線平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進行口譯操練,將最生動、最真實的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在工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切實提高學生口譯能力和跨語言溝通能力,深入理解口譯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兼顧學習效果和能力發展。
最后,可以拓展第二課堂活動,注重實踐和實戰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真實口譯活動和項目的機會,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口譯的實際應用和挑戰,提高他們的實戰能力和應對能力。同時,在新文科背景下,口譯不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的溝通和理解。學生可以在實際情境中練習口譯技巧,加強對各專業領域的了解,在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和活動中,培養跨文化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評價的改革
傳統的口譯教學模式通常以學生在課堂上的口譯練習質量來評估教學效果,這種評價體系相對單一。評價環節可使教學效果進一步升華,“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改革需要注重評估和反饋機制的建立,評價方式應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評價,而不僅僅是注重學生的成績,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口譯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多樣化的評估方式,并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并進行改進。課外活動中可通過以“會”促學、以“做”促學、以“賽”促學等多種方式,推動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傳統學分與創新學分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堅持評價指標的多元化,確保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可執行性。
五、教學實踐的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創新與改革探索需順應“新文科”的時代潮流,大膽突破傳統的口譯教學模式,推進口譯課程創新,堅持以“技能+語言+知識”為主線的口譯課程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課堂配合度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使得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中會感到吃力,教師需要在調動這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方面下更大功夫。此外,外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著中文素養欠缺的短板,口譯課強調技能訓練固然重要,但同樣須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結束語
傳統的口譯課程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此外,傳統的口譯課程教學模式還存在問題:一是教學內容單一,缺乏與新文科背景的結合;二是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三是評價方式單一,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西班牙語口譯”課程教學可以通過有機融入語言知識、思政教學目標和跨學科知識,依托現代化技術手段,深化在口譯教學中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機制的研究,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體驗設計等創新與改革方式,引導學生將知識建構化為知識創新,有效促進學生在知識學習、能力發展和價值塑造方面同頻共振,提升學生的可持續成長力。
參考文獻
[1]魏琛.對標意識:新文科語境下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3):139-148.
[2]周欽.西班牙語本科口譯課教學改革初探[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7(2):91-93.
[3]周晶,謝婷.外語類課程思政研究:基于科技口譯課程的改革創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106-112.
[4]吳筱明.詞云在高職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6(2):5.
作者簡介:趙越(1987— ),女,漢族,重慶人,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西方語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西班牙語應用語言學、西語國家區域與國別研究。
周晶(1987— ),女,漢族,重慶人,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西方語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西班牙語教學、西班牙語翻譯。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22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西班牙語專業建設的新理念與新進路”(項目編號:223491)。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21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OBE教育理論的高校一流外語課程建設研究——以‘西班牙語口譯為例”(項目編號:21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