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瑩
鄭州市地處中原,是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歷史上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鄭州不僅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也孕育了深厚的精神文明,鄭州人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鄭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保護與傳承的緊迫問題。因此,深入研究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和設計再生策略,對于保護和傳承這一方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化意義這個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再煥發也代表著鄭州市文化產業的蓬勃生機,有利于外界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促進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從市場經濟這個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產品化,能夠激活區域市場經濟的活力,擴大消費空間,助力區域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唯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創新,使其活化、再生,才能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據統計,從2008年起至今,鄭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6項,鄭州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87項,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263項,鄭州市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791項。這些項目內容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所有項目。可見,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種類齊全、豐富多彩的特點。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中原大地,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因此,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例如,脫生于勞動生產過程的滎陽石榴栽培技術,是勞動人民在石榴種植過程中所積累的技術經驗;發源于新密溱洧的新密溱洧婚俗,是已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民俗,體現了中原漢族人主要的婚俗習慣。
近年來,鄭州市政府本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建設等相關工作。其一是制度化,2019年4月1日,鄭州市頒布實施了《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2021年9月,鄭州市黃河辦印發了《黃河流域鄭州段非遺保護規劃》,對2021到2035年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了中長期規劃。其二是系統化,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建立了鄭州市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其三是檔案規范化,從2019年開始,鄭州市對全市30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數字化整理,拍攝了項目的工藝流程、項目內容,保存了項目的基礎數據和基本資料。截至目前,有200余個項目已經整理完成。
近年來,鄭州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各種途徑和平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利用文化館、博物館、校園、公園等場所進行靜態展示。另一方面,開展不同形式的動態活動,例如鄭州文化館長期開展“非遺課堂進社區”活動,使社區民眾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鄭州市相繼組織開展了“文化過大年、非遺在社區”“非遺宣傳周暨夜游鄭州”“鄭州市非遺集市”“鄭在關愛·聽爺爺講故事——非遺援助計劃”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了民眾日常生活,而且使民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近年來,鄭州市充分利用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旅市場的融合路徑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其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市場實現了進一步融合。一些傳統工藝類項目自主研發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工藝品、紀念品等文化創意產品,如火爆全網的河南博物院“唐宮夜宴”仕女樂隊手辦、色彩絢爛的香包小飾品等,并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二,以 “少林功夫”“登封窯”為代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夢祥銀”“密玉玉雕”“香包”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形成產業化規模。其三,推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市場的深度融合。開展非遺進景區,為旅游景區、特色小鎮、文化街區等注入非遺文化元素,豐富了全域旅游的深度和廣度,實現了非遺項目和旅游市場的深度融合。比如建業電影小鎮、櫻桃溝景區大食堂、黃帝千古情等都是非遺項目與旅游市場成功融合的典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
目前,鄭州市擁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356項,但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不多。例如,笙管樂(超化吹歌)是鄭州市新密市傳統音樂,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據調查,目前鄭州市民知道笙管樂的并不多,更別說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了。同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封窯陶瓷燒制技藝、萇家拳都是如此情況。
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形式,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傳承方式被改變,出現了傳承人出走、后繼無人的現象。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老齡化嚴重,急需年輕人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隊伍。但在實地調查中筆者發現,中青年人群中愿意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使命和任務的人數不多,出現了中青年人才缺失、人才萎縮的情況。例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相獅舞,由于演出費用低,無以維持生計,很多年輕人不愿意繼承此項技藝,只遺留了一些年老體弱的老藝人堅持傳承和保護該項技藝。長此以往,小相獅舞則會面臨著消失的危機。
新密密玉是鄭州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新密密玉行業發展迅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典范。此外,被稱為“中原民間第一窯”的登封窯的陶瓷燒制技藝屬于鄭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登封窯走出了“非遺+扶貧”“產業+鄉鎮”的發展模式,產業化發展勢頭良好。由此可見,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也涌現了一些優秀的項目案例。但整體來說,目前,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業化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缺少良好的產業模式,商品轉化率較低,不能與特色化旅游商品有效結合,還沒有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園區化發展相結合的示范性基地、龍頭企業以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主題街區或主題公園等。
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保護、開發方面,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在利用、挖掘和管理方面的研究依然不足,研究成果也頗少[1]。研究功能的不完善已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要阻礙,管理者往往不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優勢和深層內涵之所在,因此,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能針對民眾心理進行設計、展示,呈現方式不恰當。研究功能的不完善必然會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效果和可持續的發展。此外,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的專職人員和各類專業化人員。目前,鄭州市部分藝術館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兼職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人手不足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保護工作無法高效、保質保量地完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在鄭州市打造文化強市、推動歷史文化保護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解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和難題,要想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活化和動態傳承,就需要設計的介入,通過設計再生,我們才能最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鄭州市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途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廣泛宣傳和傳播。一是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采用交互觸摸屏展示、基于傳感器的新媒體互動方式、虛擬現實感官體驗方式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展示,鼓勵科研機構與博物館通過對文字和圖像的可視化處理還原真實場景,展現非遺魅力[2]。例如,在2020年成功上線的“老家河南黃河之禮”就是非遺資源數字化展示的成功案例,用戶動動手指就可以在數字化博物館中近距離欣賞非遺館的各種藏品。
打造獨具特色、高質量的非遺品牌是鄭州市有效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且不缺乏精品,但在全國范圍內知名度高的產品或推出去的產品并不多。目前,鄭州市并沒有打造出數量眾多的一流非遺文化品牌。為此,鄭州市應努力探索品牌建設之路,力爭建設一批高質量、影響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首先,在非遺文化品牌開發建設中,堅持獨創性原則,要突出與其他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體現其特色。其次,非遺文化品牌的建設要與現代生活、現代創意設計理念、現代科技相結合。
為了應對傳承人流失、后繼無人和老齡化問題,鄭州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采取一些合理化的建議,促進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其一,建立傳承人培養計劃。制訂傳承人培養計劃,重點培養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其二,鼓勵傳承人親自參與傳承活動。為傳承人搭建平臺,舉辦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鼓勵傳承人親自參與傳承活動,如舉辦工藝展示、技藝培訓班等活動。其三,建設傳承人交流平臺。傳承人可以在平臺上分享經驗,切磋傳統技藝,共同探討傳承的難題。其四,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例如,可以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機應用程序,使年輕人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技藝。
鄭州市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投入資金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民俗博物館等,并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功能,拓寬研究領域,把研究領域從基礎研究延伸到應用研究。此外,還應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民俗博物館、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等進行交流和合作,互鑒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精通專業理論且又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及專業人士的指導,他們不僅能夠從理論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探究,還能夠從應用實踐的層面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經驗[3]。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建立人才培訓基地、設立“非遺”課程、加強同行經驗交流等方式,培養一批業務素質強、專業知識豐富的工作隊伍。同時,建立與院校的協同合作機制,以院校為重要陣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的培養。
當今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傳承的重要路徑。就目前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常見模式主要有兩種,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商品的融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融合[4]。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進行高質量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旅游開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重要模式。文化和旅游是密切相連的兩大產業,文化的傳播需要旅游作為載體。廟會、節慶等民俗本身無法形成產業,但與旅游結合就吸引了眾多游客,又如祭祀、剪紙、打鐵花等項目,通過旅游產業的添薪加火,甚至可以成為一地的文化地標[5]。
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是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產業模式的創新主要表現為文化創意、職業發展、品牌發展。對于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開發,一方面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開發,培育開發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商業流通,形成文化產業鏈,促進文化消費;另一方面,應當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品牌特性和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眾品牌,對其進行產業化運作,實現產業效果、產業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設計創新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動態傳承,使其活化、再生,既可以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和生機,也可以讓更多的人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并喜歡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焦點,探索了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與設計再生策略,提出了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的保護和傳承措施,以期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出謀獻策,并為其他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提供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