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文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0)
蒙古族作為我國人口眾多的民族之一,其服裝因獨特的風格和審美價值廣受大眾喜愛。蒙古族的服裝隨著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演變。通過對蒙古族服裝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該民族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1]。
服裝是一個民族獨特生活方式和歷史文化的載體,全面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狀況、環境、理念和意識形態。蒙古族在歷史長河中,其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變遷都在其服裝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蒙古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部族時代,那時,蒙古草原上分布著諸多部族。因草原的惡劣環境——強風與嚴寒,以及游牧狩獵的生活方式,蒙古人的服飾多以御寒和騎馬射箭的便利性為特點。在遠古時期,他們以象牙為衣飾,尾巴或類似物為線,獸皮為衣料。隨后,蒙古族的手工縫制技藝開始發展,服飾逐漸發生變革。進入新石器時代,蒙古族服飾不僅滿足實際需求,還追求美感和得體性,催生了最早的部落服裝文化。直至13世紀前,蒙古族的服飾多以獸皮和毛氈為主,其樣式和形狀深受生存需求與自然環境的制約,形成了一種上半身交結于腹部、下半身環繞腰間的簡約風格[2]。
隨著蒙古民族的不斷壯大,其服裝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服裝文化也基本成型,并具有較強的統一性。盡管各個部落的服飾在風格、樣式、基本顏色上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卻越來越趨于統一。蒙古族人粗獷豪放的性格來自于北部的大草原,他們的服飾風格既體現了蒙古人的放恣曠達,又體現出他們的實用大方。隨著不同的部落文化的交融,寬松的長袍成為社會的主流。白天用作衣物,晚上用作鋪蓋。在馬背上,一條緊繃的皮帶可以防止騎士的五臟六腑和腰部受到損傷,長袍的前襟也可以作為一個口袋,用來存放自己的東西。這類具有很高實用價值的服裝,曾經是蒙古族服飾風格的代表。蒙古族人還戴著一頂高高的禮帽,這種禮帽即使隔著老遠都可以看到,是蒙古族人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發明的一種禮帽。在這個時期,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服飾仍然比較簡單,款式、色彩都比較少。它為草原上嚴酷的自然條件提供了清晰的視覺信息。
元代前后,蒙古族服飾風格深受游牧生活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的特點,如束腰帶、窄袖袍、穿合、蹬皮靴等。
在蒙古汗國時期,蒙古族服飾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棲鷹冠、卷云冠、方領式長袍、交領式長袍和靴子等。面料以珍皮和絲織品為主,色彩以紅、藍、白為主調。早期的絲織品有織金織物、羅帽和緙絲刺繡等?!哆_茂旗大蘇吉鄉明水墓地出土的絲織品》記載了一匹蒙古汗國時期的織金錦辮線袍。此袍長142 cm,兩袖臂展246 cm,袖口狹窄,右衽交領束腰。面料挺括,工藝精湛。下擺寬約16.5 cm,腰部有釘線繡束腰和對扎絆。整體面料為方勝聯珠寶花織金錦,右衽底襟和左下擺夾層及兩個袖口則飾有團窠頭戴王冠的人面獅身錦,體現了當時織金錦的高超工藝[3]。
在元朝之后,蒙古族與中原地區的各民族在服飾文化上逐漸交融,蒙古族服飾的面料品質和款式均有所創新。在色彩上,新增了金黃錦和泥色毛呢等,圖案和紋路則融入了人物、猛禽、花鳥、日月等元素。在佩飾方面,新增了檐帽和拔笠帽等。此外,蒙古族還借鑒了其他民族服飾的特點,形成了新的款式,如立領大襟袍、短披肩、馬褂和絡縫靴子等[4]。這些變革展示了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總體來看,自蒙古汗國晚期至元朝,蒙古族服裝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生產力的提升、社會分工的細致化、貿易及商品經濟的繁榮,均為服裝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隨后,絲綢等各地貨物涌入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蒙古人的團結對外政策不僅統一了服飾風格,更標志著服裝發展的首個重要階段。蒙古族服裝,作為獨特文化載體,既堅守自身特色,又積極吸納其他民族優點,如西域各民族及中原漢族的深厚文化,均為其文化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元朝時期,文化交融空前盛行,蒙古人善用優質毛皮,同時精致棉織品、絲綢制品亦成為其服飾的重要材料。歷史上,蒙古服裝歷經顯著演變,貴族服飾尤為華麗,如忽必烈舉辦盛大宴會時,皇帝與大臣們所穿鑲寶石珍珠之衣[5],“金帶華貴,價值不菲”,靴上金絲繡飾,盡顯雍容華貴[6]。此等景象昭示著蒙古族服裝文化已邁向關鍵階段,即服裝美學規范的奠定。
元廷北遷后,汗政權逐漸衰弱。蒙古與明廷長期對峙,各諸侯諸侯爭權奪利,蒙古頻繁發生戰爭,社會動亂,經濟下行。蒙古平原上的城鎮被遺棄,隨之而來的是城鎮手工業的消亡。以大都和上都為元廷供應各類服裝、紡織品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官營制手工業漸趨衰微,工匠們分散于民間,其生產內容也因應民間需要而不斷改變,逐漸向中原傳統樣式轉化。官營手工業的沒落,以及明廷對蒙古大草原的禁運,使得原本象征著封建階級地位的高級絲綢制品,變得十分罕見。就算是“花云緞”,也被列入了禁止貿易的名單[7]。蒙古族服裝款式趨向簡約,裝飾減少,布料在當地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貴族們的服裝也是如此,織金錦在長袍的邊緣只有一小部分的裝飾,并沒有被廣泛地應用。政局不穩,戰事頻繁激化了各族群間的矛盾,導致部落之間四分五裂關系渙散。相當一部分蒙古人為了躲避戰爭所帶來的傷害,他們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身上的服裝皆以簡約、樸素為主,更有甚者“衣衫襤褸,衣不蔽體”。
明朝中后期,蒙古草原曾短暫統一,各領主在其領地實施統治,并制定了獨特的服裝制度,使得各部落的服飾呈現出鮮明的特色。隨著明代后期明蒙互市的開放,貿易管制逐步取消,雙方經貿關系日益緊密。穩定的局勢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這在服飾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樣式日益豐富,布料質量也不斷提升。史書載:“皮革制的衣服作為貢品,我常贈予他們金子和絲綢。部落中若有穿繡花衣者,首領即以此為榮?!庇终f,“賈哈”衣領以貂皮制成,即使女子貌不驚人,亦注重裝飾[8]。由此可見,當時民眾生活質量大幅改善,生活用品亦更為充裕。明朝植棉與紡織技術逐漸成熟,廉價的棉布成為蒙古族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睹鲗嶄洝分杏涊d,執事校尉頭戴鵝帽,身著質孫服[7](圖1),這類服裝也是當時蒙古族服飾的一種。

圖1 《明實錄》中的質孫服
此外,明朝時期,喇嘛教對蒙古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蕭大亨所著《北虜風俗》[8]記載,明萬歷年間,蒙古人無論身份高低,均行跪拜之禮,喇嘛們用左手撫摸他們的頭,這成為了一種固定的儀式。同時,蒙古民眾對喇嘛教深信不疑,常手持念珠,以示虔誠。喇嘛教不僅影響了蒙古人的生存和美學理念,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其服飾風格的演變。美岱昭的壁畫便生動地展示了這一變化。總體來說,明代蒙古族服飾呈現出實用、大方的特點,同時也凸顯了民族服飾的獨特韻味。
為了鞏固對蒙古的統治,清朝實施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并鼓勵蒙古各旗穿著各異。在清代,蒙古族的服飾分為朝服和民服兩種。朝服采用了滿洲樣式,而民服則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款式。這一時期的蒙古族服裝,受到政策、官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征,如“滿蒙混合”。不少蒙古族服裝吸收了滿族服裝的元素,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特別是在我國東部諸部尤為顯著。同時,周邊民族的服裝也對蒙古族服裝產生了影響,如阿拉善蒙古族的服裝與寧夏回族相近,農耕地區的服裝則多具有漢族服裝的風格。
清朝前期,漠南蒙古得到了開發,原本的游牧民族逐漸轉變為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在這個地區,漢族特色的長衫和漢服開始盛行。在準格爾一帶,男性的服飾與漢族相似,多為短衫;而較為富裕的人則開始穿著長衫,腰間系著皮帶。土默特旗的男性服飾與漢族已無太大差異,但女性仍保留著原有的民族特色。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長袍成為了主要的服裝,而短衫則較少見。如圖2所示紅緞雙喜紋馬蹄袖皮袍,其圓領、袍服形制以及領口和袖中段精美的花紋都展現了其精致與華麗。這件袍服身長118 cm,兩袖通寬180 cm,采用鍛和皮制成,是當時蒙古各旗貴族中流行的服飾之一。

圖2 紅緞雙喜紋馬蹄袖皮袍
清朝蒙古族服飾的變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為應對新的生活需求,人們不得不放棄傳統的服飾樣式,以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其次,在服飾和飾品的制作上,不僅采用了更優質的材料,而且在裝飾和色彩上也更加突顯個人特色。受益于當時優越的政治經濟環境,各民族得以充分吸收蒙古服飾的精髓。服飾種類繁多,面料華麗,色彩鮮艷,飾品精致,引領著華麗服飾的潮流,同時也為時尚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女性的頭飾,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總的來說,清朝時期是蒙古族民族特征得以塑造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蒙古族服飾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元素,同時受到中原農業文化的深刻影響,并與周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蒙古族服飾文化。
服飾是民族審美觀念與文化的重要載體。蒙古族服飾,不僅體現了草原民族自然、豪邁的特質,也融入了中原及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經過歷史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蒙古族服飾文化。該文化的形成與演變可劃分為早、元、明、清四個時期。在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蒙古族服飾文化展現出了藝術美學、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多重價值,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