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 仲瑋
【摘? 要】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呈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征。文章旨在從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學理遵循出發,探討其在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產業優化的助推器,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同時也扮演著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角色。文章將從辦學特色、管理評估、人才培養和雙線并進等多個維度探討新時代下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構建圖式。
【關鍵詞】 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
一、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學理遵循
(一)西方職業教育理念的發展
早期的職業教育以科學性和實用性為突出特征,主要因以下兩個原因而得到推動和發展。首先,隨著產業革命的興起,生產技術的革新帶來了社會對技術技能的不斷增加的需求。這種需求使得早期的職業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點在于根據生產線的實際要求培養具備實用技能和知識的工具化人。其次,產業革命引起了勞動關系的變革,導致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工具屬性逐漸凸顯。因此,早期的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訓能夠掌握機器操作和維護技能的工人,以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適應工業化生產的需要。在這個階段,人被視為一種工具或資源以達成外在目的或目標。
隨著時間的推移,職業教育進入了中后期,其價值內核逐漸轉向終身教育。20世紀60年代是西方國家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時期,自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理念以來,這一代表現代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價值追求逐漸成了主導。終身教育的理念使得職業教育被視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載體。因此,各國開始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層次的提升以及普通教育體系的有效融通,以確保職業教育能夠適應社會變革和個體發展的需要。
(二)中國職業教育思想發展脈絡
我國的職業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黃炎培先生,他畢生致力于倡導、研究、試驗和推廣職業教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理論體系。他強調將教育與職業融為一體的新教育形式,認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應該相互補充、互相促進,主張職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思想。在革命時期,蘇區的職業教育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把“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確定為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形成了半工半讀、勞動實踐教育等職業教育思想。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采取因地制宜的教育方針,指導和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創辦了大量的職業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教育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黨的領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工匠精神、推進產教融合、堅持全面發展、堅持改革創新以及依法治校等方面的重要性。這些思想和舉措旨在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新時代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價值
教育部發布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強調鞏固職業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將發展職業教育視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徑。該計劃指出,隨著新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應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生產和社會建設聯系,完善高等教育系統,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增進職業教育的直接和間接利益。
(一)職業教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奠基石
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特別強調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職業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全國共有1489所高職(職業)學校,規模平均為10168人。2022年高職(職業)學校的招生人數為538.98萬人(不含五年制高職轉入職業招生54.29萬人),較上一年增加了31.59萬人,增長了6.23%。這些數據表明,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規模方面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中高職院校每年培養大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二)職業教育是中國現代化產業優化的助推器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供給優化升級。職業教育本身具備與產業密切合作、產學研結合、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優勢。據相關研究顯示,職業教育規模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尤其是東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投入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較為顯著的正向影響。通過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包括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技能認證等,可為產業提供多層次、多領域的專業人才支持,從而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職業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穩定器
社會經濟發展穩定器指的是一種能夠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保持穩定并緩解潛在不穩定因素的力量、機制或措施。它可以穩定社會經濟系統,減少不確定性和風險,促進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的穩定器含義可以從以下多方面理解:
首先,經濟穩定器:職業教育培養出的專業技能人才能夠填補市場需求的空缺,推動產業的發展和升級,提高國家經濟的競爭力和穩定性。
其次,就業穩定器: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技能和職業素養,使他們具備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通過職業教育的培訓,可有效減少結構性失業矛盾并提高就業率,穩定就業,減少社會就業壓力。
最后,社會穩定器: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門檻相對較低,能夠讓更多的人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通過職業教育提供的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會,使得不同背景和條件的人們都能平等地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這有助于減少社會不平等,提高社會公平性和社會穩定性。
(四)職業教育是“大國工匠”的孵化器
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以來,黨和國家將專業化技能人才的培養視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職業教育本身側重實際操作和技能培訓,有助于學生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與工匠精神要求對技藝的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卓越相契合。
同時,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有助于形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盡職盡責等良好的職業品質和工匠精神。職業教育過程中的產學研結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有助于在對技藝精益求精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新工匠精神。
可見,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通過與工匠精神結合,可以培養出更多具備專業技能和良好職業素養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一)職業教育發展取得的成就
職業教育的制度理念不斷革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聚焦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發生格局性變化,職業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職業教育的體系構建不斷完善。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現存的職業教育體系由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構成,其中學校職業教育占主體,我國職業教育的總體規模得到空前發展,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職業教育的層級重心上移,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不同類別和層次的職業教育獲得快速發展,教育質量穩定提升,招生數量逐步增加,招生渠道更加多元化,本科層面的職業教育試點成績突出。
(二)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存在專業設置的建制慣性與產業多元化發展訴求之間的矛盾。當前,一些新興產業如物聯網、云計算、集成電路、高端軟件等對應的專業未能及時開設,而傳統專業如制造業、采礦業等在技術升級和轉型壓力下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導致畢業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
此外,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革新遞進之間也存在矛盾。課程內容應與職業標準對接,以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能夠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然而,目前一些職業學校所使用的教材質量參差不齊,內容過時、缺乏實用性或科學性等問題較為突出。加上課程內容的更新滯后于職業標準的變化,學校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更新緩慢,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影響了職業教育的聲譽。
另外,職業教育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一些學校在實踐教學設施建設與利用方面存在盲目性,未能充分考慮實際需求和職業標準,導致實驗設備利用不均衡,延伸教學環節較為薄弱。這使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的機會,難以真正掌握實踐技能。
四、新時代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構建圖式
(一)強化辦學特色,利用錯位優勢
職業教育在學歷層次、師資力量、社會認可度上相較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劣勢,但因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畢業生往往擁有更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技能。因此,職業教育需要利用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和精準定位。
通過利用區位自然資源優勢、較完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產業基礎優勢,借助地區文化特色優勢,滿足地區產業領域內的市場需求,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培養出更多具有特色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二)增強管理評估,保證辦學質量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評價職業學校辦學水平的關鍵標準之一。通過加強管理評估,學校能夠全面了解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情況,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評估結果也為學校提供了反饋和改進建議,有助于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在評估過程中,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是與職業教育質量密切相關的關鍵因素。因此,職業教育學校應當根據自身辦學特色,結合教師的師德、職業道德素養、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設置綜合性評估考核指標。這樣的評估應該在傳統的學歷和學術考察水平的基礎上,涵蓋多個維度,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客觀的評價。這樣的評估機制可以激勵職業教育教師團隊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
(三)立足人才培養,樹立以人為本教學觀
人才是具有高度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們能夠獨立思考,不拘泥于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框架,能夠創造性提出新的思想和觀點解決問題。職業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人才是具有高度自我驅動力和學習能力的人。他們具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和自我激勵能力,能夠自主地、積極地進行工作,不斷追求卓越和進步。職業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多樣性,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快速學習和適應新環境、新技術的能力,使其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
人才是具有高度合作精神的人。他們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職業教育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生師校關系。通過互動合作,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
(四)優化教育結構,實現與本科教育雙線并進
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在教育體系中扮演著不同但同樣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兩者之間的聯系將變得更加緊密。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轉型需要大量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進行合作,共同努力培養人才,推動協同創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職業教育可以通過與周邊的本科院校積極開展師資交流,展開學術研究上的項目合作,以及利用本科院校的實驗室或實踐基地進行實習等方式。這樣的合作可以促進雙方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專業成長,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同時,還能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徐秋艷,邵秀花,郝涵. 我國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J]. 數理統計與管理,2023,42(06):1103-1112.
[2] 梁楓. 教育公平與社會穩定:基于教育的社會選擇功能視角[J]. 湖北社會科學,2019(02):166-172.
[3] 全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下高職教育大國工匠培育的使命與擔當[J]. 現代教育管理,2018(09):88-92.
[4] 毛麗,李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歷程、成就與經驗[J]. 教育與職業,2022(2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