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生”,把好產業脈
栗樹灣村是典型的“九分山坡一分田”,土地產出效益一直不高,很長時間村里都沒有找到產業致富的好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村里發現有人在山坡上采挖百部根,據說每天能賣一兩千元。于是,我立馬多方打聽、查閱資料,了解到百部根是一種中藥材,是本地的原生品種、產品質量上乘、植保措施簡單,就把專家內行請進來,指導一些村民在自家的林地套種一小塊試驗田,結果收益可觀。我和村“兩委”決定向中藥材種植轉型,在已有的花卉苗木中間套種百部根,初步實現“一地生兩金、空間相互補”。
百部根規模起來了,卻有人擔憂起來:這么大批量的種植,到底有沒有錢賺?為消除村民顧慮,我帶著村干部走出去,與藥材公司達成產品加工協議、兜底收購協議和風險預警協議,又打通了價格、市場和風險這三個環節。
就這樣,品種、質量、植保、價格、市場、風險這六筆賬算清楚了,就像醫生看病一樣把“脈”號準了、“藥方”開對了,藥材種植就成為了村里產業振興的突破口。如今,全村藥材種植面積1000多畝,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都翻了兩番。
當“學生”,取好“三農”經
栗樹灣村原來既是“旱包子”村,又是“水窩子”村,村里多處堰塘、垱壩年久失修,每年村民都在種植抗旱作物與抗澇作物之間艱難抉擇。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趕緊向市城管委匯報。委領導幾次來現場查看,決定資助10萬元進行維修。
拿方案時,村黨支部書記“抬舉”我,說:“姜書記,這錢是你單位給的,具體修哪里、怎么修,就由你來作決定吧!”
我深知,自古以來,抗旱排澇農民才是專家,他們在辛勤勞作中積攢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我們要做農民的“先生”,就要先做農民的“學生”。
“還是搞四議兩公開,讓群眾議、群眾定!”在我的堅持下,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很快作出決定,維修、加固了14處水利設施。
活水滋養慶豐登。村民紛紛掏出手機,把一張張豐收的照片發給我,言語之中表達的是不盡的感激。
當“考生”,答好民生卷
栗樹灣村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孝道之鄉,“割肝救母”的典故就來自這里。近幾年,村里空巢老人比較多、留守兒童占比大,如何讓老傳統發揮新動能,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我和村“兩委”計劃把老年活動中心利用起來,升級成一處服務驛站,但這個想法起初遭到了個別村民的質疑。
文化陣地要不要搞?精神家園要不要建?我覺得要做好文化振興這道“考題”,就必須擺正“考生”的位置,寫好孝老愛幼大文章,才能交出一份讓群眾滿意的“成績單”。
為此,我和村“兩委”運用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召開“灣組夜話”,最后采納大多數村民意見,建設了新型的“幸福里驛站”,下設幸福里食堂、幸福里課堂、幸福里康養堂,以“大孝大愛”服務村里的“一老一小”。
在“幸福里驛站”,兒童可以游戲、學習,老人可以休閑、康養,中午還可以在食堂享受一頓美味的午餐。看到這些,就連當時反應最大的李爺爺也放下了成見,感動地說:“在家要報父母恩,幸福里驛站謝黨恩!”" " " " " " " " " " (通訊員" 黃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