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帥敏
摘? ?要:基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進行整體性學理探究,有助于全面總結我國減貧治理實踐的寶貴經驗。其中,政府和市場協同推動為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源泉,完備的政治體制為其夯實了制度基礎,文化內生活力為其創造了重要條件,強大社會力量為其提供了關鍵支撐,保護生態環境為其筑牢了外在保障。
關鍵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減貧治理;中國樣本;形成機理
中圖分類號:D63;C912.8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8-0005-04
推動貧困治理實踐,是人們公認的一道世界性難題。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拔覈疃蓉毨У貐^的脫貧攻堅從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檢驗了貧困治理的中國模式。”[1]近些年,學界圍繞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或中國模式形成的歷史邏輯、主要成果、世界意義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對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內在機理研究相對比較薄弱,亟待深化研究。鑒于此,本文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視域,對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進行整體性的學理分析。
一、經濟建設維度:政府和市場協同推動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重要源泉
高速而穩定的經濟發展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也是我國獲得減貧治理偉大成就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國在開展減貧治理工作的過程中格外重視經濟建設。從經濟建設維度看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政府和市場協同推動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重要源泉。政府通過一系列宏觀調控手段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穩步增長,市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持續穩定發展,進而促進貧困地區的減貧治理工作。
(一)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舉措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穩步增長
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中央對貧困地區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要求,切實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可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穩步增長。經濟發展直接影響貧困地區的發展,因此,國家通過一系列宏觀調控手段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包括加大投入扶貧資金的力度,針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產業發展能力薄弱、脫貧創收技能缺乏等問題投入大量專項資金,助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開展金融扶貧,結合貧困地區實際情況發放各項扶貧小額信貸,同時給予貧困群眾一定的稅收優惠,解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缺乏啟動資金的問題;積極解決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提高貧困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發展能力。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從內外兩個方面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提高。
(二)市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除了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之外,還需要市場在保證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下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來發揮作用,最終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取得的驚人減貧成就與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密不可分。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均GDP的增長,我國的貧困發生率也在不斷下降,但是隨著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以及貧困群體的致貧原因不斷多元,經濟發展帶來的減貧效益無法惠及全部的貧困人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的貧困現狀以及脫貧攻堅的需要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經濟運行的新狀態和精準扶貧方略的實施都需要市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扶貧開發工作中來。市場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精準識別需要幫扶的重度貧困地區,在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基礎上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扶貧開發工作中去,充分釋放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政治建設維度:完備政治體制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制度基礎
減貧治理在我國不僅僅是一項經濟建設方面的任務,也是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中國貧困問題和全世界貧困問題解決的重大政治任務。從政治建設維度來看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并不斷完備政治體制,為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礎。其中主要包括,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工作機制,堅決落實好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任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盵2]黨和政府通過其堅強的領導力、非凡的組織力以及超強的執行力為貧困治理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障,中國大規模的減貧成就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密切相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參與脫貧攻堅戰,對我國的減貧事業親力親為,調研考察高達五十余次。他用足跡丈量祖國大江南北的貧困地區,尤其是全國的十四個特困區域,持續對貧困治理工作提要求、作部署,從總體大政方針的制定到具體政策的落實推行,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督促落實、親自指揮、事必躬親,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科學嚴謹地實施,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進行脫貧攻堅。
(二)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工作機制
減貧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解決貧困問題首先就需要有完整的組織體系和責任體系,解決誰去幫扶貧困群眾的問題。我國政府全面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堅持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形成“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工作機制。扶貧工作方針、政策的制定,重點工程的安排,都由黨中央決定;各省級黨委和政府是扶貧工作的重要負責人,負責制定目標、組織動員、監督評估等工作;市縣黨委和政府主要抓落實情況,負責貧困地區與上級黨委的銜接和協調工作。在遵循“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這一扶貧工作機制的同時,實現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三)堅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戰斗力和基礎,應堅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11月出臺的《關于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中,從作用發揮、建設內容、保障措施等方面對基層黨組織建設進行了部署。黨和國家在推進貧困治理工作中始終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特別是村級黨支部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引領和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干部扎根農村,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實地調研、村民訪談、收集民意等手段全面深入了解農村產業結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口年齡構成與地區分布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具體扶貧工作,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犧牲奉獻精神。
三、文化建設維度:促進文化內生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重要條件
造成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貧困的原因,除了貧困地區外在條件的限制和落后的社會生產方面的阻礙之外,還由于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內在的對于脫貧攻堅缺乏信心和積極性,以及無法有效掌握脫貧技能等。因此,國家在進行減貧治理工作時,十分重視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文化建設。從文化建設維度看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促進文化內生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重要條件。其中包括切實增強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以教育事業發展解決人民群眾的文化貧困問題、以完善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提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信心。
(一)切實增強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
部分貧困群眾存在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貧困群眾“等、靠、要”意識強,認為脫貧是政府和國家的事情。針對貧困群眾的這種思想觀念,首先,政府要加強輿論引導和政策宣傳,讓貧困群體明白自己是擺脫貧困的主體,給予其積極正面的引導和激勵,實現貧困群眾從“幫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其次,運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舞貧困群眾的志氣。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許多激勵人心的奮斗典故,應充分利用我國的優質文化資源讓貧困群眾樹立起艱苦奮斗、不怕苦累、自立自強的理想信念。最后,政府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典型示范作用,通過對脫貧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和宣傳,使貧困群眾意識到積極主動奮斗的結果和意義,激勵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去。
(二)以教育事業發展解決人民群眾文化貧困問題
教育匱乏問題也是導致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貧困的一項重要原因,大部分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師資力量薄弱,貧困人口受教育意識較弱,這使得貧困人口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缺乏創新精神,缺乏持續發展能力。針對這種情況,首先,黨和國家大力發展和普及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和學?;A設施,支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通過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其次,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培育貧困群眾高效率發展農業生產和經商的技能,使貧困群眾擁有自己的脫貧技藝。最后,設置各項產業發展課程,組織貧困群眾去往其他村子參觀學習,以及聘請專家學者系統分析貧困地區的各種情況,通過培訓拓寬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思路以及脫貧致富的視野。黨和國家通過這些手段來提高貧困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綜合能力,使他們獲得脫貧乃至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以完善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提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信心
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息息相關,由于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貧困地區的文化建設,導致貧困地區文化建設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進而又會影響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因此,重視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完善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對于提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信心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加大對于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一方面,在貧困地區修建文娛廣場和提供健身器材,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村級服務中心增設讀書室和村史展覽館,購置教育、創業、實用技術等類別的圖書和報紙供人民群眾學習,為人民群眾提供適宜學習的文化場所,增強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信心。另一方面,組織專人負責管理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的使用和規劃,爭取高效發揮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的作用,吸納貧困地區有志于從事鄉村文化事業的人民群眾參與到完善貧困地區基礎文化設施的工作中來,并增強他們對于鄉村文化建設的自信心和認同感,提振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
四、社會建設維度:凝聚社會力量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關鍵所在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由此產生一系列問題,都大大影響著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黨和國家不斷強調,脫貧攻堅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有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脫貧攻堅才能獲得強大的力量。從社會建設維度看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凝聚社會力量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關鍵所在。其中包括大力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充分發揮企業幫扶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宣傳引導社會組織及個人積極參與扶貧開發。
(一)大力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作為在國家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地區間發展差距大的背景下開展的扶貧方式,是西部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重要措施,能有效實現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其背后蘊含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發展邏輯及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是中國共產黨在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凸顯黨和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實踐過程中,黨中央陸續部署了對口援藏、援疆、援革命老區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措施有開展產業合作、組織勞務協作、加強人才支援、加大資金支持、動員社會參與等,開創了東西部雙向互動、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實現雙贏的良好局面。
(二)充分發揮企業幫扶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從脫貧攻堅的實踐來看,扶貧脫貧僅僅靠政府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協同發力才能打贏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要充分發揮企業幫扶鄉村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扎實推進企業幫扶鄉村發展。其中,我國的民營企業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自愿利用自身資源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扶貧活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深入推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活動,引導民營企業根據貧困地區實際情況積極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等,企業與貧困地區簽訂幫扶協議,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從長遠來看,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創造出來的社會效益也將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幫扶企業與貧困地區的雙贏,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三)宣傳引導社會組織及個人積極參與扶貧開發
我國減貧治理的實踐經驗表明,國家內部由企業、民間組織等行為體所構成的公民社會是完成減貧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正如有學者指出,要“充分整合國內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減貧治理”[3]。社會組織具有資源動員和整合的優勢,可依托自身優勢靈活開展扶貧公益活動;個人也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元素,可以根據自身能力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在實踐過程中,全國性社會組織和省級社會組織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形成了一批諸如“希望工程”、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項目。這些項目通過接收各類社會組織和各界愛心人士的捐贈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工作來籌集資金,并將這些資金用于國家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很好承擔了扶危濟困的社會責任。個人也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不同,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有時難以照顧到所有的貧困群眾,個人參與扶貧開發會有效引導社會扶貧重心的下移,鼓勵支持個人對貧困群眾進行精準幫扶,促進社會資源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和匯聚。
五、生態文明建設維度:保護生態環境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外在保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貧困地區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脫貧攻堅堅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要注重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國家的減貧治理,使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實現綠色增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生態文明建設維度看新時代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的形成機理,保護生態環境是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形成的外在保障。其中包括,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揮貧困地區的特色生態資源優勢助推生態產業發展、以生態扶貧方式創新助推綠色發展。
(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新時代各級政府堅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并恰當處理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我國減貧治理過程中,針對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我國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投資力度,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比如,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通過推進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著力提高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為貧困地區的可持續減貧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二)發揮貧困地區的特色生態資源優勢助推生態產業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是實現生態扶貧、脫貧的重要戰略舉措。貧困地區想要獲得可持續發展,重要的還是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生態環境脆弱的貧困地區,應堅持因地制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挖掘當地特色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生態產業,實現生態產業的規?;透咝Щ?。同時,鼓勵生態脆弱地區人口發展自己的產業,利用其特有的生態資源實現脫貧。
(三)以生態扶貧方式創新助推綠色發展
貧困地區要實現綠色發展,還需創新生態扶貧的方式。生態扶貧的方式多種多樣,要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創新。比如,結合貧困地區實際情況修建食品加工廠和物品加工廠,延長貧困地區特色產物的產業鏈;引導和鼓勵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借助電商平臺,宣傳和銷售貧困地區種養的特色農作物和肉類產品,拓寬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銷售渠道;給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如生態護林員、森林防火員等,增加貧困群眾的收入來源。
參考文獻:
[1]? ?程世勇.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度貧困區減貧治理的中國模式及經驗[J].行政論壇,2023(3):131-137.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5.
[3]? ?杜旸.全球治理中的中國進程:以中國減貧治理為例[J].國際政治研究,2011(1):90-99.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