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語文這類通識型文科課程有著悠久的學科歷史。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如何更好發揮傳統學科在現代新文科建設中的作用成了當下研究的新動向。注重文科教學中現實層面的應用與傳播,以大學語文這類受益學生眾多的通識型課程為突破口,可為文科建設的未來發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革新路徑,力求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新文科;通識型課程;大學語文;教學創新
一、立足當下,瞄定前沿
近年,備受關注的新文科理念在國內外教育界引發強烈反響,教學創新、課程改革、建設新型教師隊伍已經成為時代趨向。2021年1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認定的1011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此舉標志著醞釀數年的新文科建設跨出了實際操作的一步。黨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高揚了學科的人文性、強調了學術的融通性。與傳統文科相比,新文科建設有著獨特的時代內涵,其“新”體現在格局、理念、方法、方向等各方面。具體而言,“格局之新”強調了新文科建設既滿足建設現代化強國和高等教育強國的需要,又滿足堅定文化自信和培育新青年的需要;“理念之新”寓意著新文科建設主張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構建新體系,為社會培養新人才,是對傳統文科的變革和創新;“方法之新”對應著現代信息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時代發展;“方向之新”是指通過新文科建設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目前,與新文科相關的研究還是比較豐碩的,如周毅與李卓卓的《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張俊宗的《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王銘鈺的《新文科——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等。這些研究從宏觀、整體的視角闡述了新文科的諸多前沿理論,強調了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與實踐動向。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應用型課程,與新文科理念有著微妙且深刻的聯系。比如,張福貴的《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與課程屬性反思》與何二元的《新文科建設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學革新》均強調了在新文科建設提供的新的歷史機遇下,大學語文要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對該課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分析教學現狀與教學意義的層面,如胡達仁、肖丙珍的《文化自信視閾下大學語文語用素養的提升》、汪亮與金明磊的《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敘事語境建構》、高春民的《地方師范院校大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困境與反思》,以上研究提出本科院校應當重視課程,雖具有啟發意義,但對于如何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的探索仍不夠深入,且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此外,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以地方學校的個案為主,缺乏整體性的研究思路。
基于此,筆者以近年引發熱議的新文科建設為研究視域,以大學語文這一通識型課程作為突破口,沿著從個案分析到整體歸納、從特殊現象到普遍規律的探索途徑進行創新研究,以期為新文科建設的未來發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革新路徑。
二、回望過去,直面現實
大學語文這類通識型文科課程有著悠久的學科歷史。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清政府頒布了“癸卯學制”,規定國文科為高等學堂(大學預科)必修科和大學堂(本科)“隨意科”(選修課);1913年,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預科必修課;1929年,民國教育部再次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學國文逐漸演變成“大一國文”。在此期間,該門課程一直備受重視。直到1952年,國內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歷史的轉折點出現在1978年,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在此后的幾十年中,大學語文的“命運”起起落落,輾轉于“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但無論怎樣,作為一門通識課,大學語文的受益學生數量無疑是巨大的。
創新的基礎是守正。袁行霈先生在編寫文學史教材時談到,守正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貫徹批判繼承的精神,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基于實際學情來看,選修大學語文的學生涉及文、理、工等不同的學科方向,形成復雜且龐大的跨學科學生群體。同時,大學語文通常開設在大一學年。大學一年級學生在經過高中語文課程的訓練后,雖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但缺乏更寬廣的語文視野和更敏銳的文學作品品鑒力。為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應以學定教,充分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及部分課程內容的深度,進行一些特別的教學設計。如針對數學學院的學生,在“職業與禮儀”單元,介紹了美國作家貝琦·佛朗哥的數學公式詩的內容,設計了隨堂創作數學詩的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將專業的數學概念與生動的文學語言結合在一起。又如,針對美術學院的學生,在“語言與文字”單元,介紹了朱贏椿《設計詩》的內容,即利用視覺畫面的傳達構成詩歌,用設計、排版等美術手法表現創作的魅力,鼓勵學生利用專業優勢進行模仿創作。
三、面向未來,融合共創
立足于新文科視域,以課程地位與實際學情為基點,可對通識型課程大學語文的創新研究前景做出展望。
一方面,基于現有的傳統文科進行學科內各專業課程重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以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培養的目標。而大學語文這類通識型課程涉及文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多門類知識,展現出了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理論層面與教學層面的雙重創新。對這類課程的研究有利于傳統學科的有機整合,也對建設新的學科增長點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大學語文這類通識型課程鮮明地體現了新文科的標志屬性,如戰略性、融合性、創新性、發展性等,有利于培養新型人才。在這種通識教育的理念之下,學生的跨學科應用能力、學術想象力、創新思維能力均可得到飛速提升。大學語文以一種“有用”的概念強化了文科的發展模式,使其與社會融合共創,成為彼此促進的當代社會創新型文科。基于此,無論是國家高等教育頂層設計對新文科理念的推行,還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新型人才的重視,抑或是社會層面“有用之用”的創新型文科的建設,均需要以通識型課程為切入點。
(一)思政理念隱性融入教學
大量搜集并精心整合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國內外重大時事,使教學內容更切近學生,增強教學的時效性,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動態、關心國家大事,使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認識社會歷史和現實問題。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融入革命詩歌、紅色故事、愛國散文等課程資源,找準切入角度,從而提高教學成效。
比如,在講授“青春與激情”主題單元時,播放《覺醒年代》中陳延年與陳喬年犧牲的視頻片段;在講授“情感與交流”主題單元時,向學生介紹脫貧攻堅楷模、優秀黨員黃文秀的事例;在講授“夢想與追求”主題單元時,推薦書籍《紅星照耀中國》,強化長征精神、中國夢等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讓波瀾壯闊的黨史直抵學生心中,使黨史學習教育在大學語文課堂“動”起來,讓學生的革命理想信念“立”起來,從而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學習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相互融合,構建多元的課程思政結構,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二)科研案例強力助推教學
2005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十二五”期間,教育部繼續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進行了論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科研案例,是積極響應教育部教學方針的舉措。同時,科研助力教學能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一方面,將最前沿的科研動態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盡可能多參與研究活動,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科研能夠促進教學,是教師教學的持續驅動力,既有利于教師進行創新性教學,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
例如,在“職業與禮儀”單元講述魯迅的內容時,授課教師可以引入學術界關于“周氏兄弟失和”的相關研究;在“青春與激情”單元講解“鳳凰涅槃”典故時,可以推薦學生查閱《東方神鳥形象比較研究》《先秦兩漢鳳凰形象研究》等科研論文。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也能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四、創新之路,任重道遠
(一)“兩性一度”的“金課”內容打造
“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為了實現“兩性一度”的“金課”要求,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可以從教學思想、本質、關鍵點等角度進行打磨。例如,在學習“中西方文化精神概覽”時,教材對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文化精神內涵的解讀體現了基本的教學思想。
而課程內容的本質其實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導與建立,其關鍵點在于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比如,在“墨家文化精神”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除了講授教材中的內容,還以“斜杠青年墨翟”的話題補充墨子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講解了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名為“墨子”的原因,展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同時,課程內容增加了墨子邏輯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邏輯學這類較為陌生難懂但相當實用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即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從深挖與外拓兩個維度對教學內容的思想內涵與高階應用做出了詮釋。
(二)“有趣有用”的教學模式探究
教學模式的創新具體體現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教學活動三方面。授課教師積極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課堂的有機融合,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即OMO模式(Online-Merge-Offline)。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以“課程錄制+直播授課”的形式開展線上教學,開辟討論專區,采用提問、分享等多種形式開展互動交流,答疑解惑。
而在線下教學過程中,采用三階段教學法,即前期引入——興趣驅動、中期推進——自主探究、后期鞏固——參與滲透,從問題與興趣出發,驅動課堂教學。以“情感與交流”主題單元的整體教學過程為例。課前,教師分享視頻片段《如果有一杯可以消除悲傷的水,是否應該喝掉》,通過小型辯論賽的形式,引出本單元主題內容。課中,在專題賞析張愛玲《傾城之戀》作品后,探究“張愛玲熱”的文化現象,繼而展開關于“如何看待影視劇改編”的討論。課后,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影視劇改編作品《大山的女兒》和書籍《黃文秀扶貧日記》。
與此同時,安排“專題研討+團隊協作”式的教學活動,構建深度課堂。例如,在講授“青春與激情”主題單元時,開展《鳳凰涅槃》的小組分角色詩歌朗誦活動,并設置學生投票互選“聲臨其境”獎項。再如,每次課前以學生主題分享的方式進行預熱,讓學生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這些有趣、輕松的教學活動環節,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提升,也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大學語文涉及文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多門類知識,展現出鮮明的綜合型特色,在新文科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首先,在教學創新的探索過程中,將課堂中展現的優秀文化素質內化為學生的人格修養,使其自覺擔負起發揚民族精神的時代使命,將“小我”與“大我”統一于中國夢的偉大復興中。其次,加強通識型文科課程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可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模擬現實情境、再現社會場景,增強課程的實踐性,使大學課堂從教師的“獨唱”變為師生之間的優美“合奏”。最后,該課程與其他人文學科以及自然科學的有機融合,實現了學科間的貫通、相融與互助,為不斷開辟文科建設的新境界提供“助燃劑”。
而應當始終明確的是,在創新運用的過程中,要將課程創新定位于服務性,而非目標性,即創新僅是途徑,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唯有讓教學創新與教學本身緊密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創新成為撬動課堂變革的工具和提升教學質量的引擎,從而使教學呈現螺旋式上升狀態,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6).
[2]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3]王銘鈺.新文科:一場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4]張福貴.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與課程屬性反思[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
[5]何二元.新文科建設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學革新[J].中國高等教育,2021(19).
責編:初 心
基金項目:遼寧師范大學一流本科課程(培育)
作者簡介:金鈺(1993— ),女,遼寧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