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霓霓 陳杉
牛皮封面、飄口燙金、書口刷紅……2019年3月,正在法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從法國總統馬克龍手中接過作為國禮的《論語導讀》,細細翻看。這部首次以法語向歐洲系統介紹中國儒家思想的著作,因此再次走到聚光燈下,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據介紹,《論語》早在17世紀就已傳入歐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是《論語》在西方的第一個拉丁文譯本。法國東方學家貝尼耶在這本拉丁文書籍的基礎上進行法語編譯,完成《論語導讀》一書。貝尼耶希望法國讀者,特別是當時的君主和貴族閱讀此書后,能以孔子道德哲學思想為借鑒,“培養仁愛、溫和、誠信和人道的精神”。
這本書的出版工作因作者突然離世而中斷,只留下幾份手抄本傳世。近年來,在中法人文交往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兩國學界對《論語導讀》研究不斷深入,不僅為了解數百年前歐洲學者眼中的中國提供新視角,也揭開了一段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相得益彰的歷史佳話。
“提供一面哲學思想的鏡子”
作為法國國禮的《論語導讀》,如今典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作者貝尼耶曾旅居東方十多年。彼時,拉丁文《中庸》和法文《孔子傳》等書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法國知識分子對東方哲學思想的渴求。中山大學哲學系法籍教授蒂埃里·梅納爾(中文名“梅謙立”)認為,貝尼耶崇尚儒家著作中呈現的崇高道德和政治理想,所以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原則,作為構建現代政治學的基礎。
梅謙立曾主持編譯《中國哲學家孔子》中文版,2015年協助《論語導讀》現代版在法出版工作。“貝尼耶的翻譯非常細致,比如,他保留了《論語》對話的敘事方式,同時參考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注釋。”梅謙立說,貝尼耶希望在法國更廣泛地傳播儒家思想,重建國家政治的哲學、道德基礎。“他寫這本書并非是簡單的譯作,而是希望為當時的法國君主提供一面哲學思想的鏡子,更好地照鑒自己。”
那么,當時的法國需要對照了解什么呢?自1750年以來,貝尼耶《論語導讀》其中一部手抄本,一直被珍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下屬軍火庫圖書館。館長奧利維耶·博斯克認為,“最有可能的是,貝尼耶注意到儒家著作中有能夠啟迪君主改善國家治理的內容”,貝尼耶旨在向君主闡明“基于道德、尊重、平衡的東方價值觀”“讓國王成為更好的治理者”。
“為法國現代化提供啟迪”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論語導讀》中譯本以《孔子與君王之學》為書名出版。肇慶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汪聶才是該書的主要譯者。“這本書因其作為‘國禮而倍受關注。我們將其譯成中文以饗讀者,希望學界還有普通讀者能夠有機會一睹其真容,從而得以了解300多年前儒家經典在歐洲的影響力,體會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意涵。”汪聶才說。
18世紀,歐洲出現持續百年的“中國熱”。歐洲人發現,源自東方的儒家文化揭示了可以不依靠宗教力量,而以倫理道德支撐一個社會和平、有序發展,人們遵循孔子的教導誠意正心、認識自然、設立制度、和平生活。這些思想深深啟發了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魁奈、萊布尼茨等人。正如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書中所說,對于法國啟蒙思想家而言,古代中國統治者“一年一度舉行親耕禮,以獎掖有用之術”“中國的官職均經科舉獲得”“把哲學作為宗教,把文人奉為貴族”“看到這樣的國家,他們嘆為觀止,心馳神往”。
梅謙立說,通過同中國的交流,歐洲人了解到一種“更公平、更有效”的官員選拔理念和模式。當時很多在華法國人都著述介紹中國的科舉制,對這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國家人才的機制給予高度贊揚,推動法國擺脫封建傳統,走向現代官員選錄制度。
談及中華傳統文化對法國社會的影響,梅謙立認為,最重要的是幫助法國走向文化和理性的覺醒。自文藝復興以來,像伏爾泰這樣的思想家從中華傳統文化和政治實踐中,意識到建立現代國家的可行性,進而主張將政治建立在理性與美德之上,“這一思想過程啟迪了法國的現代化”。
回顧17-18世紀的中法文化交流史,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認為,這是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史中少有的東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一段歷史。“17-18世紀,來華傳教士把西方文化和技術傳到中國,‘西學東漸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起到積極作用。”張西平說,與此同時,通過傳教士和貝尼耶這樣的學者,中國的思想、文化和技術“東學西傳”,促成歐洲不斷認識中國、改進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
張西平說,一種文明需要向其他文明學習才能成長起來,“中歐交流的歷史證明,不同文明可以包容共濟,同時也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現代性的思想種子”。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梁霓霓、陳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