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電視劇《追風者》中,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經濟封鎖的情節引發了人們對那一段真實歷史的關注。中央蘇區時期,國民黨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嚴密殘酷的經濟封鎖,危急關頭,黨領導中央蘇區人民開展了可歌可泣的反經濟封鎖的斗爭。
紅色金融撐起蘇區經濟的信用天空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更是軍事博弈的關鍵。在一窮二白的中央蘇區,要想穩定經濟秩序,首當其沖的就是要牽住金融這個“牛鼻子”。
當時,中央蘇區的貨幣流通領域充斥著舊政府和舊銀行遺留下來的各種雜鈔劣幣,再加上國民黨包圍封鎖日益嚴密,當地可用于對外交換的物產不多,紅軍靠打土豪籌到的銀元日益減少。要想擺脫這一財政困境,就必須解決錢幣問題。
1929年8月,在被陳毅稱之為“東井岡”的東固縣,東固平民銀行成立了。這是紅色政權創辦的第一家銀行。東固平民銀行印制了江西省境內工農政權的第一張紙幣,流通于東固根據地以及鄰縣地區。由于銀行堅守信用,能做到隨到隨兌,該紙幣在根據地深受歡迎。
1930年10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此時,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吉安城內的金融流通不暢,紅軍軍費及政府開支緊張,蘇維埃政府決定在吉安城創辦根據地統一的金融組織——江西工農銀行,顏達擔任行長。銀行成立后,先后發行4種“暫借發行券”、銅元票投放市場。
1932年2月1日,隨著瑞金中央政權的建立,為了統籌中央蘇區內的經濟發展,紅色政權第一家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銀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瑞金葉坪村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全行僅行長毛澤民,會計曹菊如,記賬員、出納員、兌換兼雜務5人,資本金100萬元為紅軍在漳州戰役時籌款所得。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簡陋的“袖珍銀行”,自建立伊始,就承擔起了建立中央蘇區財政金融制度,支援革命戰爭,鞏固紅色政權的重任。
發生在瑞金的偽鈔案
萬事開頭難,由于國民黨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印刷紙幣所需的紙張、油墨等材料無法進入中央蘇區,票樣銅版也在從上海運往瑞金的途中被敵人截獲,以致遲遲未能投入生產。
毛澤民通權達變,帶領造紙工人采集當地特有的植物纖維做紙漿原料,再摻入適量細羊毛,經過無數次試驗,終于成功地造出了質地細密柔韌、具有防偽性能的鈔票紙。
1932年7月,國家銀行首批國幣開始印制,包括伍分、壹角、貳角、伍角和壹圓五種面額。同時,國家銀行先后發行了400多萬元的經濟建設公債和一些短期革命戰爭公債,依靠民眾力量來解決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中“錢荒”“融資難”等問題。
為了破壞中央蘇區的金融秩序,國民黨軍統特務組織先后派遣鑄幣專家,潛入中央蘇區的南大門會昌縣筠門嶺,指使當地土匪采用紅銅鍍銀的辦法鑄造劣質假銀幣;又派遣特別行動小組,潛入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駐地瑞金縣葉坪村,刺探蘇區貨幣的生產工藝流程情報,設立假鈔印刷秘密基地。一時之間,市場上假幣偽鈔泛濫成災。
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迅速作出反應,組建假幣偵破組,重拳出擊,徹底端掉了國民黨安插在蘇區心臟的假幣制造窩點。此外,還通過白區開明商人,從上海購進了一臺“老鷹頭”鑄幣機和一批鋼模用材,中央造幣廠放棄鑄造只能在蘇區境內流通的壹圓銀幣,而是重點改鑄白區通行的“老鷹頭”銀洋。
紅色實業筑牢蘇區經濟的灘頭陣地
1932年底,中央蘇區財政在國家銀行透支總額達56萬多元。為了解決經濟窘境,中央蘇區找到了一個重要財源——鎢礦開采。
鎢礦是軍事工業的特種原料。當時,贛南鎢砂的儲量和產量居世界第一,國內其他礦山均難以望其項背。1932年初,受毛澤東委派,毛澤民來到贛南于都鐵山垅礦區進行調查研究,走訪會挖鎢礦的工人。回來后,毛澤民馬上從國家銀行調撥錢款,組織500多人成立了公營鐵山垅鎢礦。這是蘇區的第一個公營鎢礦,產品向廣東輸出。
此時,盤踞廣東的國民黨軍閥“南天王”陳濟棠也打起了贛南鎢礦的主意。1932年6月,陳濟棠派兵進攻大庾、南雄。紅軍擊潰了陳濟棠的20個團,而后遣返俘虜,并表示愿意商談。恩威并施之下,陳濟棠私下派人與蘇區達成鎢砂交易秘密協定,紅軍因此得以在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嚴密經濟封鎖線上撕開了一個口子。
當時,中央蘇區急需鹽、布匹和日用品等物資進口,能夠出口的物品中,鎢砂成為大頭。為此。毛澤民從國家銀行調撥資金開辦了中華鎢礦公司,親自兼任總經理。1933年,中華鎢礦公司所屬公營鎢礦開采、合作社收購的鎢砂總量比1932年增加了將近4倍,保證國家銀行有足夠的收入,基本解決了財政透支問題。至中央紅軍長征前,中華鎢礦公司下轄盤古山、鐵山垅、小垅三個礦場,年產量1800噸,成為中央蘇區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
與此同時,中央蘇區還相繼開辦了兵工廠以及紅軍被服廠,而印刷廠、造紙廠、織布廠和硝鹽廠等與軍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實業工廠,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同時,交通運輸和郵政電訊等產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紅色商貿激發蘇區經濟的源頭活水
社會的繁榮離開商貿,就如一潭死水。早在1928年7月,湘贛邊界黨和政府就修復和開辟了草林、大垅等紅色圩場,不僅搞活了經濟,繁榮了市場,而且還鞏固了政權。
為了解決糧食生產的不平衡回題,1933年,中央糧食調劑總局成立,同時設立了省、縣、區一級調劑局,負責調劑糧食余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蘇區內部糧食生產的結構性矛盾。
1933年以前,中央蘇區除鎢礦貿易由政府經營外,糧食交換、布匹以及食鹽的貿易主要被穿梭于紅白區域之間的商人包辦,中央蘇區內外工農業品之間巨大的“剪刀差”,讓他們從中獲得了巨額利潤,吃虧的是蘇區政府和群眾。
毛澤東了解這一情況后,主張須由政府來管理商貿。1933年2月,中央蘇區政府決定成立國民經濟部,下設立對外貿易局,還在重要的出口處建立了10個直屬的物資采辦處,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對外貿易網。
1933年春,中央蘇區各區、鄉普遍建立起消費合作組織。當年12月,中央國民經濟部在葉坪召開了中央蘇區消費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決定在全蘇區消費合作社開展革命競賽,獎勵優秀者。中央蘇區消費合作社的成立,有力地消融了工業品和農產品之間價格“剪刀差”現象,對于鞏固工農聯盟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發揮稅收調節進出口、促進貿易的重要作用,中央蘇區在邊區水陸交通要沖地帶設立“邊境關稅”,采取從量計征和從價計征兩種方式征收稅款。
如此一來,“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在中央蘇區多元發展、齊頭并進,人民群眾生活因此得到了極大改善,紛紛參戰支前,工農紅軍“收拾金甌一片”,中央蘇區的“紅色堡壘”更加鞏固了。
(本刊據《文史天地》《學習時報》等媒體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