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體記者 杜金瑩

橫道河子中東鐵路機車庫 (劉然/攝)
泛黃的老地圖上,一條“丁”字形鐵路嵌在白山黑水之間。以哈爾濱為中心,鐵路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三個路段,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這便是原中東鐵路的大致走向。這條“丁”字形鐵路全長近2500 公里,是當時中國境內最長的鐵路。
車輪碾過百年歲月。中東鐵路,這條由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而修建、見證了積貧積弱舊中國屈辱歷史,而后又在歷史的演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鋼鐵血脈”,如今又是怎樣的模樣呢?讓我們走進中東鐵路博物館,去探索它的前世今生。
中東鐵路博物館位于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該鎮地處張廣才嶺山脊東側,山勢高峻,山巒重疊,林木蔥郁,橫道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該鎮中部,平均海拔900 米……”《海林縣志》記載,橫道河子是牡丹江通往哈爾濱必經的咽喉要地,因中東鐵路修建而得到發展。
自17世紀中葉開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黑龍江流域就成為帝國主義垂涎和掠奪的目標。1896 年6 月,沙俄向清政府提出“借地筑路”等種種苛刻要求,逼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同年9 月,又簽訂《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西伯利亞大鐵路經由黑龍江、吉林兩省直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筑路權和經營權。這條在屈辱中誕生的鐵路,就是中東鐵路。
在中東鐵路沿線,橫道河子站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東鐵路修建的一大難點,大批俄國工程專家和技術人員來此攻克施工難題。鐵路投入運營后,橫道河子站成為較大的二等站,一大批俄式風格的辦公樓、住房、軍營、教堂等建筑也隨之迅速建了起來,因此橫道河子被稱作“火車拉來的小鎮”。據統計,橫道河子鎮有俄式建筑256 棟,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處,是中東鐵路沿線俄式建筑保存較多、較為完整的小鎮。
走進中東鐵路博物館機車庫展區,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漆黑的大門鑲嵌在高大的褐色墻體上,15扇車庫門緊密相連,頂部狀似波浪高低錯落,建筑風格獨特。每扇門前都有一段鐵道線,能通往前面巨大的鋼鐵轉盤,轉盤轉動,道線即可對準各門軌道,使庫內機車自由出入。20 世紀90 年代,隨著蒸汽機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機車庫停用。
“中東鐵路博物館的建設基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東鐵路建筑群——橫道河子機車庫’,機車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站在博物館門口,館長王國棟娓娓道來,“當時中東鐵路要穿過張廣才嶺,蒸汽機車動力不足,需要兩個車頭前拉后推才能翻越大山。于是,這座總占地面積5000余平方米的大型機車庫便應運而生。它是中東鐵路東部線規模最大的機車庫,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中東鐵路時期扇形的蒸汽機車車庫,是一處十分難得的近代工業遺產。”
翻開中國近代史,中東鐵路如同歷史的坐標軸,標注著日俄戰爭、中東路事件等近代歷史事件,使之成為東北亞地區百余年風雨變幻的見證。特別是隨著這條鐵路的誕生,俄國十月革命的火種很快傳播到古老的中國大地,給當時封閉的中國帶來了革命氣息和現代理念。
在中東鐵路歷史圖片展區,中東鐵路建設、演變和發展的歷程被定格在300 余幅歷史圖片中。發生在這條鐵路線上的一個個重要歷史瞬間,通過影像跨越了時間的鴻溝,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張歷史圖片,定格在1903 年7 月14 日。這一天,施工近6年、動用20萬中國勞工的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此后,伴著一聲聲汽笛鳴響,中東鐵路跨越了清末、民國、東北淪陷、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幾個歷史階段,先后歷經沙俄管理、國際共管、中蘇共管、日偽統治和中蘇合營,歷盡滄桑,前后持續了半個世紀,直至1952 年年底才終于回到了中國人民手中。
機車庫內,我們在一輛車頭寫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的黑色蒸汽機車前駐足。“這臺解放型886 號蒸汽機車,在1949 年12 月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時,擔當了牽引沈陽至長春區間毛澤東主席專列的光榮任務。”中東鐵路博物館管理員李一卿娓娓道來。
隨著這次出訪,中東鐵路也迎來了新生。毛澤東同志訪問蘇聯期間,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有關協定。根據有關協定,1952 年12 月31 日,中東鐵路完全由中國收回,歸中國所有。
“中東鐵路管理權的回歸,對我國恢復工農業生產、開展國內各項建設、有效應對帝國主義可能的侵略意義重大。”橫道河子鎮黨建辦工作人員樊偉榮告訴記者,“1950 年11 月,這臺解放型886 號蒸汽機車在沈丹線為抗美援朝戰爭運送物資。1953年,這臺機車配屬于沈陽鐵路局大連機務段,1970年調撥給遼寧省北票礦務局,2006年退役。”

中東鐵路博物館蒸汽機車實物展區內的解放型886號蒸汽機車 (劉然/攝)
中東鐵路雖是弱國外交的產物,但卻構架了東北地區鐵路網絡的主體格局,為東北地區發展工業、支援國家建設奠定了基礎。回到人民手中的中東鐵路,成為中國人民鐵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在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在中東鐵路博物館蒸汽機車實物展區,百年間最為先進的蒸汽機車匯聚于此。不時有風吹過窗洞,空曠的空間發出嗚嗚轟鳴,就好像蒸汽機車在透過時空與我們對話。
上游型0477 號蒸汽機車吸引著我們的目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奔跑的機車沒有一臺是中國人自己制造的。1952年,我國自行制造的第一臺蒸汽機車誕生,此后我國多個機車車輛廠相繼生產了近萬臺蒸汽機車,一度成為中國鐵路運輸的主力牽引動力。
博物館內的這臺上游型0477號蒸汽機車由唐山機車車輛廠于1970 年制造,配屬于當時的雞西礦務局鐵路運輸部。自1971 年投入使用至2009年停止運行,這臺機車共使用38 年,安全行駛85萬公里,運輸煤炭2600萬噸。
蒸汽機車不但是19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和象征,更是近代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的推動機。光陰逝去,這一充滿機械之美的龐然大物見證了人類的工業發展歷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動力轉型已成歷史發展的必然。
2004 年,中國高鐵事業啟動。2007 年8 月,北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抵遼寧省大連市,線路縱貫東北三省的哈大高速鐵路開工建設。2012年12月,哈大高鐵開通運營,成為世界上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高寒地區高速鐵路,自中東鐵路的中心哈爾濱至南線終點大連區間運行時間縮短至三個半小時。
2018 年8 月,中歐班列的汽笛聲在綏芬河響起。此后,綏芬河鐵路口岸與2013 年便已率先啟動中歐班列運輸業務的滿洲里鐵路口岸一起,逐漸成為連接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要貨運支撐。飛馳于中東鐵路“一橫”兩端的新時代“鋼鐵駝隊”,鋪出了“一帶一路”新通途。
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到21 世紀的和諧號、復興號動車組,再到已經面世的時速600 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中國鐵路已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中東鐵路博物館內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歷史圖片,都是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見證,雖寂寂無聲,卻鮮活真切。置身其中,望著筆直而堅硬的鐵道線伸向遠方,歷史與現實交融在一起,仿佛在訴說:歷經百年滄桑,中東鐵路的故事依然流傳,新時代強國復興的偉大夢想正穿過林海雪原,逐夢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