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中職教育中的“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思政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本文圍繞該課程的教學現狀,及思政建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策略以期提升思政建設。
關鍵詞: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課程思政;“互聯網+”
一、引言
“電工技能訓練”是中職學校裝備制造大類制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機電類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之一。這門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重要意義。在“互聯網+”背景下,研究和推進“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相結合,充分發揮課程思政育人的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并使其與專業課程形成協同育人的機制,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的關鍵詞之一,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中職教育作為培養技術類人才的重要途徑,同樣受到了“互聯網+”的影響。在這個背景下,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也在不斷適應和發展。
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教學注重創新和實踐。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被打破,學生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取實時信息和案例分析,更深入地了解電工技能的應用。在實踐環節,“互聯網+”提供了在線實踐平臺,學生可以進行模擬操作和實踐演練,提升技能水平。
其次,“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注重個性化和自主學習。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性學習,并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和內容。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
此外,“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注重跨界融合和資源共享。電工技能與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進行跨界融合,形成更全面和綜合的課程體系。同時,“互聯網+”促進了資源的共享,學校、企業和其他教育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合作,開展電工技能訓練課程,讓學生接觸更多實踐項目和就業機會。
最后,“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注重社交和交流。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參與各種討論和互動,與同行和專家交流分享。這種開放性和交流性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已經朝著創新、個性化、跨界融合和社交交流的發展方向前進。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技能水平,為培養更多優秀的電工技術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相信“互聯網+”將進一步影響中職教育的發展,推動更多課程向創新和實踐方向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電工技術人才。
三、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在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電工職業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維護電力系統安全和供電穩定的關鍵角色。因此,培養電工隊伍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職業道德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
首先,思政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價值觀。通過“電工技能訓練”課程,學生接觸到電力知識和技能并了解到電力工作的重要性和責任。思政教育引導和教育學生始終懷有敬畏和責任感對待電力工作,并培養他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這種價值觀的培養不僅對學生個人的成長有深遠影響,也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其次,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電工作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職業,要求從業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在“電工技能訓練”課程中,思政教育通過案例分析和倫理探討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電力工作可能遇到的倫理和道德問題,并教導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同時,通過實踐操作和模擬演練,學生培養安全操作技巧、團隊合作意識和責任擔當等職業素養。這些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養將使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工并為社會的電力工作貢獻一己之力。
最后,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電力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在“電工技能訓練”課程中,學生接觸到先進的電力技術和設備,并通過實踐操作和實驗研究開拓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學生積極參與科技競賽和實踐項目,激發他們的創新潛力。這種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為電力行業的進步提供持續動力。
綜上所述,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的思政建設對培養具備良好思想道德素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電工人才具有重要性。思政教育全方位地影響學生的成長,使他們成為富有責任感和情懷的電工人,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四、“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思政路徑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電工技能作為一門實用性強、應用廣泛的職業技能,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
(一)以課程特點為依托,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課程教學中,是一個需要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以課程標準為基礎,以教材為載體,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注重學生反饋,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學方式和方法。在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中,教材作為主要載體和資源庫,應充分發揮其作用。
一種有效的方法是以電工實訓項目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每個實訓項目都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電工實訓項目中,可以結合學生和時代背景,融入相關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照明線路安裝”的實訓項目中,學生需要掌握電能表、空氣開關、漏電保護開關等照明設備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能夠規范正確地安裝照明線路,并能夠排除常見故障、維護和保養線路。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電工實訓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能提高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
此外,電工技能訓練課程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活力。電工技能所涉及的電氣工程行業不僅為社會提供各種電力設施和服務,還承擔著維護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職責。因此,學生在學習電工技能時,應培養和強調社會責任感,學會將個人的技能和知識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課程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并鼓勵他們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電工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為千家萬戶帶去光明,增強他們對職業的認同感,同時樹立起為國家建設服務的責任意識。
(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提煉思政元素
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這也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以專業核心能力為主線,并且在分析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之成為課程思政的融入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師應充分理解和把握“電工技能訓練”課程標準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將其作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其次,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教材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僅具有理論性,還貫穿于實踐性的內容中。教師需要將這些知識和技能與思政教育的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夠獲得相關思政教育的啟發;第三,結合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課程標準、教材、教學過程與網絡平臺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興趣。通過網絡平臺的應用,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和信息,進行自主學習和交流。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相關的思政問題。
此外,電工技能訓練課程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鑒于科技的不斷進步和電氣工程行業的快速發展,學生需要培養對新技術的敏感性和學習能力,通過實踐和創新的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并為電氣工程的發展貢獻力量。教師可以通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以教材內容為核心,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知識體系中,可以幫助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認識到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緊密聯系,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品質。
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實際應用案例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例如,在“電力拖動控制線路與技能訓練”部分的教學中,列舉電動機和控制電路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案例,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的發達、交通的便利以及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在“可編程控制器(PLC)”部分的教學中,介紹PLC的發展歷史和應用領域,讓學生明白我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歷史轉變,并了解到我國在工業制造和智能化方面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通過引入應用場景和案例,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到我國工業制造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
此外,電工技能訓練課程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電工技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危險性,因此,學生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課程應該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安全規范和操作規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和安全意識,避免事故的發生。同時,通過實踐中的問題識別和解決,可以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四)以教學團隊為依托,完善考核評價
電工技能訓練課程的思政建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對于他們未來從事電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工作中,電工往往需要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因此,學生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作能力,還應該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主動獲取新知識和技能,并能夠靈活運用于實踐中。
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可以在課程中設計一些團隊合作的項目和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培養出色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教學團隊也是課程思政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教師應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形成全員參與、全過程實施、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其次,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學團隊,鼓勵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此外,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評價方式可以多樣化,包括項目完成情況評價、任務綜合評價、課堂參與度、課后作業完成度以及課程思政等方面的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方式能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政效果。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電工技能訓練課程的思政建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活力。
五、結束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電工技能訓練”課程的思政建設需要從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不斷完善,并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新時代職業技術人才。
作者單位:湯芳芳 廣西桂東機電工程學校
參考文獻
[1]李紹福.中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32):34-36.
[2]禹永植,席志紅,李萬臣.“電工基礎”實驗課程思政的研究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1):29-31.
[3]李萬鐘,徐建寧,朱端銀,等.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石油鉆采機械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9(30):130-133.
[4]李茂紅,趙菊梅,李國慶.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專業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基礎工程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9(30):168-171+176.
[5]崔凱,呂寶雨.“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3,9(30):160-163.
[6]王敏容,程碧榮,黃鋼,等.高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現狀調查及分析[J].高教學刊,2023,9(30):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