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敏 欒華杰 萬 黨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強調,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要求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產業兼具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主要是以旅游業為龍頭,娛樂業、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等多元融合形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對產業結構轉型、文化傳承與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長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出臺《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黃金十五條”),加快把文旅產業打造成支柱產業,推動武漢從文旅大市走向文旅強市、文旅名城。但是,武漢旅游總人次和總收入,與武漢的經濟實力在國內城市的地位不匹配,在文旅產品的創新供給等方面,文旅產業亟需突破升級。
一是底蘊深厚,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武漢是中國三大古都之一,歷史悠久。從漢朝開始,武漢就是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帶,留下眾多歷史遺跡和文物,東湖、黃鶴樓、古琴臺等都是標志性景點。武漢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長江漢江交匯,形成獨特的江城風光。武漢“九省通衢”,區位優勢突出,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為武漢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打造了一批具有武漢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是產業規模大,發展水平高。武漢文旅產業發展整體產業規模較大,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2022年,武漢市規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928.8億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15.1%。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中,共有規上文化企業237家,實現營業收入1297.2億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11.7%。
三是區域差異較大,產業集群明顯。武漢市各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各不相同,文旅產業發展差異也較大。近年來,東湖高新區文旅產業快速發展,集聚了一批有實力的游戲、動漫等企業,培育了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超越武昌區,躍升成為全市領頭羊。武漢市部分行政區文旅資源開發潛力較大,知名文旅企業待培育,文旅產業發展質量、速度有待加快。
一是文旅企業整體能級不夠強。從產業來看,2021年武漢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足5%,而成都市已超過10%,成都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超武漢市約1000億元。從企業來看,除湖北省、武漢市所屬國有骨干文化企業外,武漢市資產、營收“雙百億”的文化企業太少,高成長性的“獨角獸”和細分行業“隱形冠軍”數量不多。2023年數傳集團(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入選提名“全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名單,成為湖北省內唯一獲得提名的文化企業。
二是文旅跨界融合水平不夠高。一方面,文化旅游產業與信息產業等業態融合不夠。從產業融合發展來看,技術在產業融合當中應當發揮關鍵性的支撐作用。但是,目前技術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支撐作用發揮不充分。文化產業與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融合不夠,與旅游休閑、體育競技等關聯業態耦合不強,向制造業、建筑業等支柱性產業延伸不夠,為城鄉建設、社會治理等公共事業賦能不足,文化要素市場仍欠發達。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產業在區域間融合不夠。區域之間的界限未打破,還處于各自為戰階段,甚至是同質化競爭,差異化發展和文旅融合互補發展不夠。
三是文旅產業集聚發展不夠密。文旅產業發展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小、散、弱”的問題。從區域發展看,市級企業強于區級企業,中心城區強于新城區。東湖高新區和武昌區、江岸區等中心城區文化產業體量較大、在全市占比較高、增長速度較快,部分新城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不快、占GDP比重還不夠高。從產業發展看,沒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務鏈,景區重門票收入、輕游客消費,在“流量”變“留量”方面挖掘不夠。
四是文旅產業IP品牌不夠響。武漢的旅游資源豐富,但多數旅游景點集中于觀賞或展示形態,具有文化特質、品牌內核,精神性、獨特性、商業性、傳播性強,游客參與度、體驗度高的產品相對較少,武漢的文旅IP影響力還不夠響。當一日游、觀光游的產品多,游客消費鏈條長的產品較少時,武漢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可能成為文旅發展的劣勢。武漢是中部的龍頭,其輻射的消費腹地較廣闊,但武漢“內生”知名文旅IP發展不足。
五是文旅產業政策落實不夠好。市級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很多,但各區對文化產業發展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出臺支持政策的力度也差異較大。面向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扶持游戲、電競等新型文化業態發展的有效政策措施不多。雙節期間景區及周邊酒店、民宿爆滿,“一房難求”,反映了旅游基礎設施投入不夠、投資不足,導致了產業發展不充分。
國家層面出臺多項促進文旅消費的政策,文旅大消費、文旅產業大發展已然成勢,主要有六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和特點。一是文化旅游的國際性不斷彰顯。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讓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二是文化旅游的民族性不斷彰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品質,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三是文化旅游的精品性不斷彰顯。旅游空間新格局逐漸形成,跨行政區域旅游資源不斷整合,推出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各地區因地制宜實現差異化發展。四是文化旅游的創意性不斷彰顯。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非遺資源保護傳承模式不斷創新,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快推進,新技術在旅游領域加快普及,智慧文旅加速發展。五是文化旅游的載體性不斷彰顯。優質旅游產品供給越來越豐富,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六是文化旅游的體驗性不斷彰顯。旅游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建立以游客為中心的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旅游景區智慧化轉型加快,智慧旅游公共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在旅游設施、旅游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懷。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武漢文旅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武漢市服務業和旅游業“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旅游接待人次達3.87億,旅游綜合收入超4500億元,使旅游收入占服務業比重提高至30%,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至8%。從文旅產業發展趨勢和武漢市文旅產業發展實際出發,應當利用好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資源要素,包括文旅資源、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等,做到“四個堅持、四個引領”。
一是堅持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引領文旅產業創新發展。重視科技在文旅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樹立創新發展理念,培育創新的企業模式,開發創新的文旅產品,以文促旅,以旅興文。以原創科技提升產業融合效率。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技術開發和技術轉換效應,構建產校地企協同創新的機制,實現文旅智能硬件、數字藝術展示裝置、沉浸式體驗平臺等裝備的“本地造”,強化數字賦能,加快發展數字文旅產業。
二是堅持發揮文化品牌作用,引領文旅產業特色發展。突出打造文旅特色品牌,立足武漢的文化底蘊、文旅資源,精心打造長江文旅品牌,唱響紅色旅游品牌,擦亮“購在武漢”“食在武漢”名片,大力引進和建設標志性文旅項目,增強武漢旅游的吸引力。不斷豐富文旅產品供給,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需求,深化文旅融合,大力實施“文旅+”“+文旅”,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發展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消費新空間,增強武漢旅游的體驗感。
三是堅持發揮人才資源優勢,引領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優化人才隊伍的結構,提升產業勞動力的素養。建立文旅人才職稱評審認定體系,開放特殊人才、緊缺人才、有突出重大貢獻的人才等綠色通道,培養、引進文旅產業的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為他們提供醫療、住房等方面的便利條件。穩定專業人才隊伍,對于非遺傳承人、導游、餐飲商家等進行培訓,提高文旅專業人才能力。鼓勵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和國際合作,將“云游”“云演藝”等場景納入教學資源,引入國外先進融合理念和教學資源,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文旅人才。
四是堅持發揮武漢龍頭優勢,引領文旅產業協同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勇當武漢都市圈文旅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攜手兄弟城市同頻共振,促進區域文旅資源優化配置、文旅產業聯動協調發展。在市域層面,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工作統籌、資源統籌、區域統籌,構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合力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宏觀層面,推動建立與鄂西圈、武漢城市圈其他城市乃至周邊省域城市的優勢文旅產品形成更多聯動、互補文旅發展格局。在戰略層面,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積極發揮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深化四省會城市會商合作,謀劃推進文旅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對接共享。
在政策層面,圍繞健全產業體系、做強市場主體、狠抓重大項目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全市文旅產業專項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武漢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供給,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實踐層面,通過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引導、項目規劃和發展謀劃,形成政府主導、市民參與、企業建設、社會支持的文旅產業發展大格局。持續優化服務,加強文旅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的文旅產業發展環境,提升消費者的舒適度、獲得感、滿意度。在產業層面,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加快供給升級,實現文旅產品供給與消費的區域聚集和延長效應,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體系。
組織推動文旅產業鏈精準招商。持續完善文化產業招商項目庫,用好文化產業招商地圖、園區地圖、項目手冊等。聚焦數字創意、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開展產業鏈精準招商,推動市區各有關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產業招商推介和項目簽約活動。對文旅產業招商簽約項目進行協調督辦,跟蹤服務,力爭項目年內取得實質性進展。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完善全市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庫,持續加大重點項目的策劃、儲備、實施力度。一企一策做好重點項目配套服務、協調督辦,狠抓項目進度,為項目建設、企業發展排憂解難,力爭早日投產見效。持續打造重點數字創意企業“服務直通車”。動態更新市級“服務直通車”重點企業名錄和“企業服務直通車”重點支持推進文化產業項目清單,進一步打造數字創意“企業服務直通車”工作品牌。結合各領域特點和行業分布情況,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重點工作調度會議,增強服務企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組織各區對數字創意產業鏈“鏈主”企業開展包聯服務,重點服務巨量星圖等企業,支持加快發展壯大。
持續擦亮文化產業優勢品牌。積極爭取國家網絡游戲審核試點(屬地管理試點)早日落戶武漢,加快打造中部地區游戲創作生產、傳播發行高地。積極申報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國家級試點示范。發揮騰訊(武漢)等在漢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斗魚、盛天網絡、理工數傳等本土領軍企業的示范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文旅示范企業。加快文旅產業園區(基地)的建設,提高產業集聚產業集中度,形成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協同分工格局,為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創造便利的產業內創新擴散途徑。
優化市區一體的文旅產業發展政策供給體系,通過簡化審批程序、保障土地供應等政策,引導和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組織各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區域實際的產業扶持政策,特別是面向數字內容、元宇宙、文化旅游、重點文化園區(樓宇)等領域創新發展的扶持政策。建立專項基金,完善擔保體系,對文化和旅游企業特別是中小文旅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創新“大數據+消費補貼”的形式,推動構建大數據分析決策平臺——“文旅云”系統,建立包括消費者屬性、位置、消費偏好等大數據畫像,促進消費補貼的精準投放和乘數效應的發揮。加強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宣傳,擴大知曉率。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充分考慮旅游休閑需求,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采取PPP 等模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進一步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旅產業的市場化、多元化發展。
文化旅游產品是文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從資源、市場、技術、體制機制、人才和產業鏈等方面發力,推進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打造優質產品。注重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研究,將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相對接。進一步挖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和開發,設計開發文旅創意產品,為游客提供更豐富多樣的旅游體驗,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以市場為導向,注重與具有本地特色的文旅資源相結合,通過技術創新手段促進文旅產品轉型升級。深度挖掘“文化+”“旅游+”等模式的開發潛力,打造新型文旅產品系列,如音樂節、文創產業園、主題公園等。進一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更多如武漢“夜上黃鶴樓”等具有特色和創新的文化旅游產品,加快推進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
以城市文旅形象宣傳和文旅資源推廣為核心,持續推出圖文、視頻、海報等融合AR、光影、動漫等多種形式的原創宣傳產品,全方位、多維度宣傳推薦武漢文化旅游產品,不斷提升城市美譽度,推動武漢從文旅大市走向文旅強市、文旅名城。邀請中央媒體圍繞武漢優質文創企業、品牌、產品策劃推出專題報道,通過主流媒體、新媒體等線上平臺和地鐵站點、城市公園等公共空間宣傳展示一批明星企業,進一步擦亮文化創意產業“城市名片”。高度重視新媒體、新技術運用,全力打造新媒體宣傳矩陣,整合以“微信、微博、頭條、抖音”為主的國內政務新媒體平臺,以及海外宣傳平臺資源,助推武漢文化旅游資源智慧化、可視化、便捷化,讓全球游客沉浸式“云逛”武漢。加強策劃,舉辦更多有影響力的文娛活動、節會賽事,講好武漢故事,展示新時代英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