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
應考錦囊
實用類文本閱讀可以分為四個步驟,分別是:獲取信息、加工處理、呈現結果以及遷移運用。這里主要談信息加工處理的方法。
1.篩選信息
由于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性,在進行篩選信息時,可以采用分類定性法,就是通過對概念確定屬性的方法,對信息類別進行區分。值得注意的是,對一些復雜的信息,我們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很難做到完全定性,但是可以大體對其進行歸類。信息歸類后就可以根據閱讀需要,進行信息篩選,留下那些對我們答題有幫助的信息,去掉那些無用的信息。有些答題信息隱含在篩選出來的有效信息之中,還需要考生結合答題指向進行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由因及果的解讀,從而將其揭示出來。
2.解讀信息
解讀信息時,我們要把關鍵句子進行拆分,尤其是對一些復雜信息,比如很長的句子,要進行細致的拆分。至于要拆分到什么程度,要看我們能否理解到位。如果一句話,一看就能懂,那就沒有必要拆分;如果一句話特別難懂,就需要拆分到短語甚至到單個詞。在此基礎上,考生還要將信息放到具體的場景下進行解讀。同樣的信息,在不同的場景下,可能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對于信息的解讀,要從多維度去考慮。解讀出來的隱含信息往往比較分散,我們在作答時需要根據答題指向,對其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建立起內在關聯,得出既符合語意邏輯,又符合事理邏輯的結論。
3.運用信息
有的信息運用題要求考生進行歸納,也就是總結多條信息的共同屬性。在進行共性或規律性歸納時,考生要重點關注前提條件,否則會歸納出完全相反的結果。有的信息運用題則要求考生進行演繹,也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得出結論。我們在作答時需要根據答題指向,運用隱含信息來對特定的對象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作出合乎事理的推論。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導航衛星的原理就是不斷地向地面播發導航電文,電文的核心內容就是:位置坐標和相應位置的時間等信息。
為了實現信息足夠高的精度,衛星本身要有非常精確的計時功能,這種計時功能是由原子鐘來實現的。原子鐘是一種精密測量設備,它是利用某種元素原子的能級躍遷來實現精確計時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圍繞它旋轉的電子組成的。有些原子擁有相當多數量的電子,分成不同的電子層。當原子從某一個能量大的層次躍遷到低一點的能量層次時,它就會釋放出電磁波。某一種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級躍遷變化頻率是固定的。1956年,美國科學家生產出了實用化的原子鐘,它所用的元素是金屬銫。銫有一個很大的優點,用它來制作原子鐘非常方便。銫的共振頻率是9192631770赫茲,規定它的原子核振動這么多次所用的時間就是一秒鐘。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人們還開發出了用銣、氫元素作為原料的原子鐘,體積越來越小。目前最先進的成果是用金屬鋁來制造原子鐘,精度比前三種原子鐘都高。北斗導航衛星攜帶了四臺中國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原子鐘。其中兩臺工作,兩臺備份。原子鐘之間相互校準,免得工作的那一臺發生了超過設計指標的誤差。
衛星在太空中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飛行軌跡就是衛星軌道。北斗是幾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當中軌道設置最復雜的,包括了三種軌道類型,即地球靜止軌道、地球傾斜同步軌道和中圓軌道,能夠最大限度地給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主力是運行在中圓軌道上的衛星,它們在這個軌道上不斷地向地面發射信號。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宇宙射線、電離層和大氣層的干擾,中圓軌道衛星所提供的信號,用戶在使用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為了盡量減小誤差,就需要提供改正信息。無論在GPS、格洛納斯還是伽利略系統的建設中,出于控制成本的考慮,都沒有設置這樣的軌道,改正信息是由第三方通過其他類型或者地面手段來實現的,而北斗衛星為了從一開始就盡最大努力來提高用戶的信號精度,在系統設計當中就考慮了三種類型的軌道。
在衛星導航技術中有一種叫作位置精度衰減因子的指標,如果這個數字越大,精度就越差;數字越小,精度就越高。一般來說,這個數字的大小和天空中可以見到的衛星數量,以及這些衛星的相對位置關系是有直接聯系的。衛星數量越多,衛星分布得越均勻,位置精度衰減因子就越小。如果僅僅采用中圓軌道衛星,在有些時候、有些地區所能夠見到的衛星數量就不夠多。特別是在所謂的城市峽谷地區和真正的山谷里,所能夠見到的衛星數量都很少,很多時候甚至于不能夠保持導航服務。增加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就能夠在服務區有效改善這種情況。作為靜止軌道衛星,它和地面之間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候,我們只要不是處在遮擋的情況下,就一定能見到這顆衛星。實際上,根據衛星導航的原理,我們只需要三顆衛星就能夠知道自己的位置,只要四顆衛星就能夠測算出自己的速度。那么如果有一顆靜止衛星在頭上,對于中圓軌道衛星的需求就大大減少了。
傾斜同步軌道衛星的作用更加顯著。我們在上文中提到了靜止軌道衛星被遮擋的情況,比如它會被建筑物或者大樹、山脈遮擋。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就不一樣了,它會在地球的上空畫出“8”字形的軌跡。對于覆蓋區的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在一天當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運行到自己的正上方,只要不待在室內就不會被遮擋。如果部署足夠數量的傾斜同步軌道衛星,那么在任何時刻,對于覆蓋區的任何用戶,都可以保證至少有一顆衛星在自己頭頂上。
如果僅僅依靠衛星發射的導航信號,在很多場景下根本就不夠用,如公路車道判別和鐵路編組都需要分米級乃至厘米級的導航精度。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采用新的技術。
我們在前文中談到過衛星原子鐘的精度問題,不同原子鐘所報出來的時間也會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大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就是用很多臺原子鐘一起,用彼此的計時結果來相互驗證、相互修正,最后計算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基本時間標準,再用這個時間標準來修正各臺原子鐘。這個問題對于衛星導航來說也是一樣的。
要做到這一點,衛星之間必須能夠彼此通信,這就是星間鏈路的用處了。北斗系統采用了Ka頻段的星間鏈路。所謂Ka頻段,就是26.5~40GHz之間的那一段無線電頻率。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向地面提供衛星電視和寬帶上網服務也會使用這個頻段。Ka頻段的帶寬大、通信速度高,但是在為地面服務的時候,存在一種叫作雨衰的問題。就是在夏天暴雨的時候,因為雨點的尺寸和Ka頻段的波長基本一樣,所以會嚴重干擾通信服務。不過作為導航衛星的星間鏈路,Ka頻段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宇宙里不會下雨。星間鏈路的關鍵技術就是衛星之間的通信波束信號要能夠彼此對準,北斗衛星團隊能夠在整個星座之間實現星間鏈路的組網,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摘編自中國宇航學會《北斗導航天地間》)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銫元素的一次共振耗時一秒鐘,元素共振耗時越少,以其為原料的原子鐘精度越高。
B.追求位置精度衰減因子小,即便三種衛星軌道同在,也需要一定數量的在軌衛星。
C.想要體驗北斗衛星系統提供的高精度服務,至少需要四顆衛星檢測范圍同時覆蓋。
D.太空和地面環境的差異,使Ka頻段帶寬大等優勢在星間鏈路中得到理想發揮。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銫、銣、氫、鋁等元素原子能級躍遷中釋放的電磁波,形成電磁能量,使得它們成為制造原子鐘原料的元素。
B.單一的中圓軌道衛星設計,存在數量不足的劣勢,導致在城市峽谷地區和真正的山谷里,易出現不能保持導航服務的情況。
C.原子鐘與星間鏈路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多臺個體之間進行信息的驗證與修正,來保持信息的精度。
D.人們接收到的每一條衛星信息,都是整個衛星系統工作的成果,需要所有衛星通過星間鏈路的修正做保障。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情境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山體密集的地區,火車經過較長的山體隧道時,衛星信號精度與隧道外一致。
B.記錄某地上空同時段的北斗衛星變化,發現每天監測到的衛星與前一天完全不同。
C.今年是太陽活動的峰年,Ka頻段的星間鏈路可以保障北斗衛星服務免受任何影響。
D.深圳修建伶仃洋大橋,借助北斗系統,將沉管沉放到海床上,并做到精準對接。
4.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夠為用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背后有哪些科技支撐,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