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要求考生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忌陂喿x過程中,要注意發展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培養思維的邏輯性。
能力檢測一
宇宙是什么?天與地的形狀是怎樣的?古埃及人設想宇宙像一個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蓋是天,其形狀有人說是圓的,有人說是方的。古巴比倫人認為天像個圓罩,地是個圓形平面。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圍著。天空上有一個天窗,天窗打開,就會下雨。太陽每日沿著天穹東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過地下管道再回到東邊,而天穹本身是不動的。
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也對天地的形狀問題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是觀測經驗的總結,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在中國古代各種宇宙理論中,蓋天說最早始于周代,主張“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人們看到頭頂上的天很高,而四周的天都在遠方同大地接觸,很像一個圓蓋。為什么要設想地是方的呢?這是因為古人不能上天,也不能入地,人們活動的范圍,從根本上說是個二維平面,所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比上下兩個方向有更重要的意義?!妒印氛f“四方上下曰宇”,把四方與上下加以區分,就是這種實際狀況的反映。
蓋天說認為大地不動,天穹旋轉,日月星辰則在天穹之上,隨天穹旋轉。天穹繞本身的一個極點旋轉,就像車轱轆繞軸旋轉一樣。起初人們以為天頂就是天的中心,后來發現北斗星繞不動的北極星旋轉,就認為北極星是天的中心。實際上天穹上這個極是地球自轉軸正對的一點,所以成為天體周日視運動的不動的極。
中國最早的蓋天說實質上是天拱地平說、天曲地直說。天圓地方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個宇宙模型,能對某些現象作出某種解釋,又符合天尊地卑、天動地靜的哲學觀念,所以在歷史上曾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由于最初的蓋天說不能解釋實際問題,所以天圓地方說就逐步演化為“天地雙拱”的學說。新的蓋天說主張:“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碧祚藩q如一個斗笠,大地像一個底朝天倒放著的盤子?!吨荀滤憬洝氛f天穹與大地的中央都比四周高六萬里,天與地相距八萬里,可見天的曲率與地的曲率相同。這種學說的實質是:天拱地拱,天曲地曲,這在“圓則俱圓”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天地也顯得比較和諧了。從平直大地到拱形大地,是古代中國人對大地形狀認識的一個重大發展,是向球形大地觀念前進的過渡形態。對拱形大地的認識,在大海中航行時比較容易獲得直觀印象。許多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臘羅馬的學者都乘船到過埃及,而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國天文學家,卻很少能橫渡重洋,直接獲得水面彎曲的印象。
從平面大地到拱形大地,再往前發展,就必然會得出球形大地的結論?!胺絼t俱方,圓則俱圓”,這既是宇宙和諧性的一個表現,也是宇宙理論本身的邏輯一致性的要求。廣義的方,包括平直的意思;廣義的圓,包含球形的形狀。天與地一圓一方,一是半個球,一是一塊平面,這無論如何是不能說服人的。那么出路是“方則俱方”嗎?想象方形的天,這同人的直觀完全抵觸。想象平面的天嗎?平天說證明這條道路也很難走得通。因此出路只有一條:沿著“圓則俱圓”的道路前進。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掃清一個思想障礙——拋棄半個天球的觀念,承認天是個完整的球,確立“球則俱球”的原則。這個工作的確有人做了。戰國時的慎到就一反半個天球的說法,明確提出“天體如彈丸”,為渾天說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想來源。
渾天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東漢時的張衡。他在《渾天儀》中提出了明確的渾天說觀點。他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九,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惶毂砝镉兴熘?,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蓋地”變成了“天包地”。這是一種地心說。他肯定了天球的存在。但這個天球不是正球形,而是橢球形。
渾天說的實質是徹底貫徹了“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的原則,提出了天球套地球的思想,簡單講來就是“球則俱球”。蓋天說是上下二維結構,渾天說則是內外三維結構。這就是渾天說的精華所在。這樣在人們看來,宇宙就完美和諧了。在這一點上,渾天說的確比蓋天說前進了一大步。
但渾天說也有一些理論上的困難。
第一,若大地為球形,則水面也應當是球形,可是這同水成平面的直觀印象不一致。所以許多渾天說者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大地是球形的,但水面還是平的。這顯然是不和諧的。第二,球形大地是個龐然大物,為何能懸在空中?渾天說的核心是球中套球,因此這個問題也就成了渾天說的要害。有的渾天說者就解釋說,地球之所以不下落,是因為天球內盛滿了水,地球就浮在水上。第三,既然天球的下半部盛滿了水,那么天體運轉到水平線以下時,就要在水中通過了。太陽是個大火球,怎么能穿水而過?王充就曾提出這個問題:“天行地中,出入水中乎?”
渾蓋二家進行了長期的爭論,總的趨勢是渾天說占優勢,因為它同天象觀測較為一致。漢代的揚雄從蓋天說轉向渾天說,并提出了“難蓋天八事”,生動體現了渾天說的生命力。綜觀渾蓋二家,各有長短。蓋天說沒有地心說的錯誤,卻否認了大地的運動;渾天說往往承認大地的運動,卻又有地心說的味道。
(摘編自林德宏《科學思想史》)
【訓練】
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古埃及、古巴比倫對宇宙的認識與中國古代對宇宙的認識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本質不同。
B.作為中國古代宇宙模型,天圓地方說符合天尊地卑的哲學觀念,具有一定的哲學思辨色彩。
C.《周髀算經》能夠計算出天與地有八萬里的距離,可見當時的數學運算已經非常發達。
D.張衡以雞蛋為喻,把天比作雞子,把地比作蛋黃,把日月星辰比作彈丸,非常形象。
2.下列各項相關描述與觀點關系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北朝民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詩句,能夠說明蓋天說“天圓如張蓋”的觀點。
B.北京的天壇是圓的,而地壇則是方的。這種現象能夠證明蓋天說“天圓地方”觀念的深遠影響。
C.近代詩人華蘅芳“經過赤道知冬暖,漸露青山識地圓”的詩句,可直接印證“圓則俱圓”的原則。
D.初唐詩人楊炯在《渾天賦》中說:“天如倚蓋,地若浮舟?!边@兩句詩是古代渾天說的形象寫照。
3.在渾天說理論上的三大困難中,第一和第三存在著明顯的邏輯悖論,請分別用三個步驟寫出這兩個悖論過程。
答:
能力檢測二
材料一: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①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②,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持,哀之以驗其人③,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④。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選自《呂氏春秋·論人》,有刪改)
材料二:何遇觀其至質⑤,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⑥以上,則至質相發,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氣清,則休名生焉;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勁智精理,則能名生焉;智直強愨⑦,則任名生焉。集于端質,則令德濟焉;加之學,則文理灼焉。是故,觀其所至之多少,而異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謂觀其所短,以知其長?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介⑧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徵也。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徵也。和者不懦,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徵也。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短為徵。是故,觀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
(選自《人物志·八觀》,有刪改)
〔注〕①通:顯達,處境順利。②進:舉薦。③人:通“仁”。④門郭:這里指左右親近的人。⑤至質:志質,素質及外在表現。⑥二至:本質和氣質。⑦愨:真誠,誠實。⑧介:獨特的節操或行為。
【訓練】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考察人在顯達時禮遇什么人和在尊貴時舉薦什么人,看人在學習時說什么,看人在貧賤時不做什么,這些可以幫助識別人。
B.人在高興的時候,能看出別人的節操;人在發怒的時候,能看出別人的氣度;人在悲哀的時候,能檢驗別人的仁愛之心。
C.偏才如果氣質清正而能力強勁、智力強勁而精通事理、才智美而真誠,就會分別產生功業、賢能和承擔責任的名聲。
D.偏才有長處,必定有短處,比如溫和的人一定會軟弱,溫和而不軟弱,就不能保持溫和。喜歡其溫和,就不能否定其軟弱。
2.兩則材料都談論了“知人”,其觀點有什么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