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摘要:為了保證貧困學生能平等接受教育,國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學生資助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資助制度運行過程中面臨一些倫理困境,如貧困學生受身份困擾、資助內容單一、資助認定不夠公平,資助實施不均衡等。基于此,文章從責任倫理視角出發,從資助保護、資助內容、資助認定、資助均衡四個方面,研究高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實踐路徑,構建完善的資助體系,以期為高職學生資助制度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責任倫理視角;高職學生;資助制度;倫理困境
一、高職學生資助制度存在的倫理困境分析
(一)被資助學生受貧困身份困擾和污名化影響
學生資助制度關系到家庭困難學生能否公平的獲得教育機會,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國家在制定資助制度時比較謹慎,設定了各種認定貧困學生的標準,以保證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家庭困難的高職學生要想獲得資助,需要提供各類貧困證明,例如,當地村鎮或社區開具的貧困證明、民政部門的低保認定等,學生獲得資助資格后,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稱為貧困生或特困生。然而,在被賦予這樣的身份或稱謂后,被資助的學生在無形中被打上了一種標簽,使他們不可避免地被關注和評判,在生活和學習中經常受到倫理方面的審視,給很多被資助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二)學生資助制度內容單一,有悖育人初衷
我國高職學生資助制度設立制定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家庭困難學生解決教育經費,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必需的資金支持,避免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喪失教育機會,盡可能保證教育公平,進而促進學生獲得長遠發展。在這種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的資助通常是經濟方面的,通過獎學金、助學金或貸款等形式緩解家庭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但是對貧困學生的綜合能力、心理層面、思想層面上的幫助不多,學生資助制度存在內容目標單一的問題。而資助制度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因此從責任倫理視角來看,單一的資助制度內容不符合教書育人的初衷和目標。
(三)資助資格認定不合理,導致教育公平受到質疑
在高職學生資助制度實施過程中,學生要想獲得資助,進行資助資格認定是首要環節,通過一定的流程和審核方法確定貧困學生的身份,可以有效提升資助的針對性和準確性,給他們提供精準資助。但是,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是資助資格認定的核心依據,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家庭收入和財產披露制度,因此高職院校很難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有準確了解,只能依靠學生提交的各種家庭經濟證明作為主要的認定依據,以及通過日常觀察學生的衣食住行進行側面了解,然后由政府或學校有關部門進行審核,最后發放資助。在部分資格認定方法中,可能出現一些不合理或不公平的現象,導致學生對資助制度的平等性和公平性產生懷疑。如部分高職院校認定資助資格需要經過班級評議和投票,從倫理角度來看,這就是將學生的家庭狀況暴露在同學面前,給申請資助的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負擔,自尊、自信受到傷害,導致很多學生放棄申請資助,資助認定陷入倫理困境。
(四)學生資助制度發展不均衡,加劇教育失衡
隨著高職院校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能享受高等教育,高職院校也獲得長足發展,學生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在此過程中,教育發展的地域差距逐漸凸顯,同時各地高職學生資助制度發展也有明顯不均衡、不公平的狀態。以助學貸款為例,政府需要為在當地就讀、家庭困難需要貸款的學生支付在讀期間的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金。這些資金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政府來說是較為沉重的負擔,但是這些付出通常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因為很大一部分高職畢業生不會留在當地就業,而是流向經濟發達地區,導致一些經濟落后的省份對學生資助的積極性不高,教育失衡不斷加劇。
二、責任倫理視角下高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實踐策略
(一)保護學生隱私和自尊,建立資助工作信息化系統
貧困學生屬于弱勢群體,他們家庭經濟困難,生活、見識、能力等與其他學生相比存在差距,因此在心理和性格方面容易存在自卑傾向。從責任倫理角度來說,高職院校應給予他們更多關懷,在開展資助工作時,不應只把他們看作資助申請表上的一個名字,而應認識到他們是鮮活的個體,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要更加注重他們在獲取資助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保護他們的自尊和隱私。
基于此,在學生資助制度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在各個環節中體現人文關懷,充分保護被資助學生的個人隱私,消除可能存在的倫理問題。例如,部分高職院校構建了學生資助工作信息化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學生信息、挖掘分析數據、精準確定資助對象,取得了較好效果。高職院校會通過信息系統全方位收集學生的各種信息,如家庭成員情況、收入情況、學生在食堂、學業上的消費數據、學習情況等,然后利用數據分析評估學生的經濟狀況,作為審核學生資助的重要依據,同時學生申請資助時可以借助信息系統和網絡進行,無需公開申請和公示,消除可能存在的隱私泄露。
又如,部分高職院校正在探索“隱形資助”模式,借助數據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分析和現實調查,直接給予學生資助,省略了申請和公示環節,可以很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避免學生被打上貧困生的標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構建多元化學生資助內容
在責任倫理視角下,高職學生資助制度負有幫助和扶持貧困學生的責任,所以高職要通過資助制度保證學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盡可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貧困學生最核心的問題是家庭收入較少,經濟能力較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金錢方面的匱乏,而是由此帶來的多個維度資源缺乏和能力不足,如興趣愛好、特長技能、性格、交際能力等可能都存在欠缺,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實踐學生資助制度時,高職院校不能局限于給學生提供資金支持,還要構建多元化的資助體系,給學生提供精神、文化、心理、技能方面的資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高職院校要給學生提供各種實踐方面的機會,如社會志愿服務、校內勤工儉學、企業實習、社會實踐等,使他們可以通過更多機會和平臺來學習各種實用技能,提高交際能力,彌補成長過程中缺失的能力,為未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其次,高職院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輔導等資助,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性格內向、自卑、敏感等問題,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并積極調整,增強自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
最后,高職學生資助中還要包括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內容,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消除他們的迷茫和消沉情緒,用積極的心態生活學習。同時,高職院校構建多元化學生資助內容對學生未來發展大有裨益,能使資助制度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堅持平等公正原則,科學開展資助認定工作
貧困學生認定是高職學生資助制度實施的首要前提,學生資助制度是國家為了保障貧困學生平等接受教育權利而建立的制度,代表著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因此,只有科學、平等、公正地確定貧困學生名單,才能確保真正有需要的學生獲得資助,也才能充分發揮資助制度的優勢和功能。貧困學生認定不只是簡單的資料提交、審核、認定等技術問題,它更涉及一定的倫理問題,如貧困學生的家庭狀況披露、認定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違規現象、學生受到的輿論影響等。從責任倫理視角來說,平等公正的開展資助認證工作是避免出現倫理問題最重要的環節,能有效促進資助制度的順利實施。
基于此,高職院校在認定資助資格時,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科學的認定標準、流程和制度,保證資格認定工作的嚴謹性和公正性。同時,在認定過程中,高職院校和工作人員要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如高職院校在審核學生提交的家庭收入情況和貧困證明時,可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如對于農村學生,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聯系村委會、當地基層政府等確認真實性;對于城市學生,高職院校可以聯系社區、社會保障部門、稅務部門等核實信息,一旦發現弄虛作假,必須給予嚴厲懲罰。
(四)推進地區合作交流,促進區域資助的均衡發展
教育與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也發達,能吸引更多生源,進而獲取更多資助,而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相對落后、生源少,獲得的資助也少,從源頭上產生了不均衡的問題。同時,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在提供資助后獲得人才、經濟等方面的收益差距較大,進一步加劇了不同地區間資助的發展差距。基于此,國家要采取措施,科學調整資助資源分配的問題,促進不同地區間資助資源的均衡發展。
首先,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將資助資金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傾斜。例如,政府可以幫助經濟落后地區支付助學貸款的貼息和風險補償金,國家獎學金、助學金的指標向經濟落后地區傾斜,盡可能彌補經濟落后地區因人才外流帶來的損失。省級地方政府也要將財政補貼向貧困學生較多的高職院校傾斜,使更多學生可以享受到國家的資助制度。
其次,政府要推動經濟發達與欠發達地區間的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建設更為公平的資助制度。
最后,高職院校在實踐學生資助制度過程中,要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高職院校可以依托助學貸款、國家獎學金等資助資源的申請及獲得,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感恩教育、自立自強教育等,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熱愛祖國、堅韌不拔的品質,為國家建設和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資助制度,以保障貧困學生能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而資助制度能否有效運行直接關系到教育的公平性。高職學生資助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情況受到資助主客體的責任倫理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從責任倫理視角出發,通過保護資助信息、豐富資助內容、科學開展資助認定、促進資助均衡發展等方法,促進我國高職學生資助制度的順利實踐,為學生公平公正地接受教育提供支持,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錢俊,趙建梅.德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工作的體系、特點及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2).
[2]吳加權.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回應性監管的價值意蘊、實踐困境與推行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3).
[3]王莉華,賀靜.基于DEA模型的高校學生資助分配效率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22(5).
[4]陳博旺,晉家洪,馮力.高校學生貧困資助的政策邏輯、實踐困境及其突破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10).
[5]韓麗麗,李廷洲.改革開放40年我國高等教育資助體系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8(6).
[6]馬浚鋒,羅志敏.歷史追溯與時代轉換:高校學生資助問題研究[J].現代大學教育,2020(1).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關懷理論視域下高校貧困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0753。
(作者單位: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