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廣平 王宏凱 劉眾 趙智慧



摘? ?要? ?露地、半膜覆蓋、全膜覆蓋3種栽培模式兩年試驗結果表明,紫蘇覆膜栽培能顯著增加產量。3種栽培模式兩年平均畝產依次為115.3 kg、160 kg和173.2 kg,半膜覆蓋、全膜覆蓋分別較露地栽培增產44.7 kg和57.9 kg,增產率分別為38.8%和50.2%;株高增加30.7%和36.4%,結實總穗數增加29.1%和44%,單株產量增加34.8%和47.3%;畝純收益依次為654.9元、1 022.9元和1 075.9元,較露地畝凈增收368元和421元,經濟效益顯著;半膜栽培產投比最大,為2.77∶1。
關鍵詞? ?紫蘇;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經濟效益
紫蘇,別名荏籽、蘇子,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自花授粉,具特異芳香,是一種傳統的藥食兩用植物,是衛生部首批頒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60種植物之一。紫蘇籽含油量高達50%,維生素E含量220 mg/kg,富含60%以上α-亞麻酸,是目前發現的α-亞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2種必需脂肪酸ω-3系脂肪酸和ω-6系脂肪酸,這兩種脂肪酸在人體中可轉化為大腦細胞必需的生命活性因子DHA和EPA。紫蘇油具有降血脂、降血壓、提高記憶力、抗癌、抗過敏炎癥等功效,在營養學方面被譽為“21世紀功能性食品的主角”,被廣泛應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行業中,具有廣闊的市場開發前景。
目前關于紫蘇的研究報道大多見于紫蘇的藥用、食用、保健價值開發,化學成分分析、提取及生物多樣性遺傳等領域,而關于其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鮮有報道。為了探索紫蘇覆蓋栽培的增產作用,課題組于2016年和2018年進行了地膜覆蓋栽培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紫蘇品種為隴蘇1號;氮肥用尿素,含氮46%,云天化生產;磷肥用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 16%;地膜0.01 mm×700 mm,0.01 mm×1 400 mm。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甘肅平涼市農業科學院高平試驗站(北緯35°17′, 東經107°30′),旱塬地黑壚土,中壤,肥力中等,pH值8.2,海拔1 320 m,年均降水量583.5 mm,年均氣溫9.3 ℃,年均蒸發量? ?1 384 mm,無霜期172 d,≥10 ℃活動積溫2 800 ℃,持續150 d,日照時數2 201 h。
1.3? ?試驗方法? ?試驗分別于2016年和2018年進行,前茬分別為糜子和高粱。試驗設3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24 m2(3 m×8 m),每小區南北種植6行,隨機區組排列。畝施純氮8 kg(尿素17.4 kg)、磷肥5 kg(普通過磷酸鈣31.3 kg),氮肥70%作基肥、30%分枝期追肥,磷肥作基肥,基肥4月1日一次性撒施,旋耕機旋耕。4月6日覆膜播種,按設計密度穴播,行距50 cm,株距40 cm,畝保苗3 200株,記載物候期。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處理1:露地栽培;處理2:半膜栽培,700 mm寬地膜每小區覆蓋3壟,每壟2行;處理3:全膜栽培,1 400 mm寬地膜每小區覆蓋2壟,每壟3行。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每小區隨機選15株考種,測量株高、單株籽粒質量、千粒重,記載一二級有效分枝、單株結實小穗數,小區單收記實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增產效果? ?由表1可知,處理1~3兩年平均畝產分別為115.3 kg、160 kg和173.2 kg,和處理1相比,處理2、處理3分別增產44.7 kg和57.9 kg,增產率38.8%和50.2%。
2.2? ?不同栽培模式對產量性狀的影響? ?由表2、? 表3可知,覆蓋地膜能大幅度增加植株高度、單株結實總穗數和單株產量。處理1、處理2、處理3株高分別為108.8 cm、142.2 cm和148.4 cm,處理2、處理3分別較露地高33.4 cm和39.6 cm,分別增加了30.7%和36.4%;單株結實小穗數分別達到152.9個、197.4個和220.2個,處理2、處理3分別增加29.1%和44%;處理1~3單株產量分別為37.6 g、50.7 g和55.4 g,處理2、處理3分別增加34.8%和47.3%。半膜、全膜栽培提早成熟10 d和12 d。對同一品種而言,地膜覆蓋栽培模式對紫蘇一二級有效分枝影響不大,千粒重與露地相比有所降低,這是由于單株結實小穗數增加,紫蘇籽粒變小所致。覆膜增溫保墑、抗旱抑草、協調土壤水肥氣熱肥力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且適宜紫蘇生長發育的微環境,促進種子早萌發、早出苗,根系發達,產量增加。
2.3? ?不同栽培模式經濟效益分析? ?由表4可知,處理1、處理2畝產值較處理1分別增加447元和579元,畝純收益增加368元和421元;處理1、處理2、處理3產投比依次為2.31 ∶ 1、2.77 ∶ 1和2.64 ∶ 1,半膜覆蓋栽培產投比最大,建議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
3? ?討論與結論
干旱、瘠薄是制約旱作農業發展的兩個主要因素,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旱作農業一項突破性技術,集增溫保墑、集雨抑蒸、抑制雜草、促進生長發育進程等疊加效應,局部改變紫蘇生長根際微環境,激活了土壤吸附固定難以被當季吸收利用的養分而增產。兩年紫蘇地膜覆蓋栽培試驗表明,紫蘇產量年際間有一定波動,地膜覆蓋能顯著增加紫蘇產量,明顯增加植株高度、總穗數和單株產量,生育期縮短10~12 d。對同一品種而言,地膜不同覆蓋栽培模式對紫蘇一二級分枝、千粒重影響不大。試驗中氮磷肥用量設計偏小,導致紫蘇生長后期表現脫肥,對產量有一定影響。
3種不同栽培模式經濟效益對比表明,全膜比半膜畝增加純收益53元,半膜產投比最高2.77 ∶ 1。紫蘇種子微小、脂肪含量高,吸水膨脹慢、出苗慢,加之隴東地區春季旱災頻發,出苗率已成為紫蘇成功栽培的關鍵環節,建議采用地膜栽培技術,確保早出苗、苗齊、苗壯,為豐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譚美蓮,嚴明芳,汪磊,等.國內外紫蘇研究進展概述[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2,34(02):225-231.
[2] 沈奇,商志偉,楊森,等.紫蘇屬植物的研究進展及發展潛力[J].貴州農業科學,2017,45(09):93-102.
[3] 劉大川,王靜,等.紫蘇的開發研究及進展[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0(04):1-3.
[4] 陳娟,郭鳳根.紫蘇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學通報,2003(03):105-107+130.
[5] 趙玉昌.紫蘇數量性狀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 2007.
[6] 趙玉昌,裴建文,孫萬倉,等.紫蘇12個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8(0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