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村落具有完整的村落景觀、豐富的傳統文化、多樣的節慶習俗,旅游開發成為傳統村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受旅游開發的影響,傳統村落的“鄉村性”出現主動或被動的解構、重構。為了推動傳統村落特性的延續、傳承,助力傳統村落保護和旅游可持續發展,根據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以融水中部地區典型傳統村落為例,通過科學規劃布局、產業結構完善、文化傳承創新、鄉村秩序重塑,引導它在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全面有序發展。旅游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且各要素在不同村落開發與保護過程中的方向和強度均有所差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模式和保護機制。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村落;旅游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南寧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融水苗族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特色營造研究”(2022XJ40)研究成果。
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信息,極具保護價值和傳承意義,這種“資源”和“價值”奠定了其發展旅游的基礎,適當地發展旅游可以提升村落經濟。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外來文化的強勢介入,傳統村落的社會秩序、傳統風貌和地域特色等都會受到沖擊,這成為旅游浪潮下傳統村落發展矛盾的縮影。查閱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發展的相關文獻,在保護研究方面,眾多的學者從村落價值、保護內容、原則和方法、村落各組成部分的具體保護措施、現代技術在傳統村落中的運用等方面探究傳統村落保護的有效途徑。在旅游發展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村落保護與旅游發展關系、旅游開發策略和模式、旅游影響感知與態度等方面?,F有研究雖然考慮了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但多從單一的角度展開,對旅游驅動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內部要素及相互作用未進行全面的探究,對于已經具有旅游產業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诖耍疚囊詡鹘y村落旅游發展作為時代境遇,結合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探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區域概況
融水苗族自治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于自治區北部,是廣西唯一且最大的苗族聚居自治縣。全縣轄7個鎮、13個鄉,總面積4638平方公里,2022年總人口為52.42萬人,包括苗、瑤、侗、壯等多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比例為76.19%,苗族人口比例為43.65%。融水山水風光綺麗、民族風情濃郁,是廣西旅游勝地之一,有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有綠水悠悠的貝江,有古樸典雅的苗寨,此外一年中還有蘆笙踩堂、斗馬、芒蒿等近百個民族節日,享有“百節之鄉”的美譽。融水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為了探究當地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發展現狀,筆者通過融水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相關村落歷史資料了解其產業結構發展現狀,民俗技藝等傳統文化保護情況。并于2023年七八月在雨卜村、田頭寨和青山屯開展了兩次調研活動(如圖1),通過文獻搜集、實地調查等方法搜集了一手資料。此外通過現場訪談的方式,與村干部、村民、游客等進行溝通,探查旅游開發進程、村民收入來源、旅游體驗質量等方面的現實狀況。
其中,雨卜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依托當地的特色,積極發展“非遺+扶貧”文化旅游產業,成為廣西文化旅游扶貧工作的典范。田頭寨以錯落有致的吊腳木樓、相伴相依的千年“情侶榕”和獨特的民族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青山屯的青山梯田、阿山風雨橋、“石上人家”建筑群和鷹嘴崖使其成為“漓江畫派”和廣西攝影協會等單位的采風創作基地。上述村落擁有宜人的自然環境、完整的歷史風貌、多樣的節日活動、獨特的習俗信仰,為旅游開發提供了先天優勢,并順勢積極推動旅游業的發展,以此增加村民收入、擺脫當地經濟落后狀態等。但因旅游發展資金短缺、自身管理水平有限、外部支持力量缺乏,導致旅游開發與實際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對村落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二、基于鄉村振興的傳統村落旅游發展內涵解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從而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表明鄉村振興并非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局部振興,而是全方位的全面振興[1]。因此要保護宜人的生態環境、獨特的空間布局,修復新奇的建筑構造以契合生態宜居目標;轉化耕作模式、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動村落產業興旺;挖掘傳統節慶、民俗、飲食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依附村民生活提高發展活力達到鄉風文明;保障鄉村旅游參與主體利益訴求,維護公平正義保證村落穩定;最終達到生活富裕,表明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有效指導傳統村落旅游健康發展。
傳統村落旅游有別于一般的旅游地,展示著農耕文明的輝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等價值,同時可以滿足游客追求新穎、原始、奇異的體驗需求。借旅游業的發展改善村落面貌、促進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保護,提高村民的自身素養、增強文化保護意識、提升村落整體文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升級、增加村民收入,對村落的經濟、生態、文明等多個領域具有綜合性的影響,都表明傳統村落旅游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之一。
三、融水旅游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策略
(一)科學規劃布局,維護村落形態
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村落形態的影響日益明顯,例如田頭寨原生態環境優美,建筑風貌保存完好,隨著村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紛紛在木房的基礎上加建磚混結構的廚衛設施;部分村民拆舊建新,選擇新式材料新建房屋,對傳統建筑風貌造成了破壞。青山屯同樣面臨這個問題,針對這一情況,青山屯政府無償在村民新建磚房外面貼上一層杉木,改平頂為坡屋頂,這項措施不僅滿足了村民更新住房的意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原有的風貌,因此贏得村民的喜歡。然而,兩種類型的建筑在布局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例如傳統的火塘在新民宅中消失,生活方式的改變,引發的是傳統習俗的變遷和消亡[2]。
傳統村落是由物質元素和非物質元素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各元素之間相互聯系又各具功能,因此我們要樹立整體保護與分類保護的意識,規劃應包括區域層面的整體保護、村落層面的分區保護、單個要素的分類保護三大方面。首先對具有文脈聯系的區域內的傳統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分析區域內各村落的共性和差異,從區域整體規劃的角度出發,為各個村落制定相應的保護策略;其次根據各村域的山水格局、田園環境、建筑集聚等情況,將傳統村落進行合理的分區劃分,并有針對性的實施不同的保護策略;最后對各類特征元素提出科學可行的具體化保護策略[3](如圖2)。
(二)推進產業聯動,形成區域聯動
現階段,水田稻作依舊是當地村民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各自經營,生產形式單調;旅游業以淺層次的自然風光游覽為主,主要收入還是外出務工。各個村寨都在搞旅游,為了使雨卜村保持良好勢頭,實現可持續發展,雨卜村將目光聚焦村里的傳統技藝,由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梁小哲創建隔花吟草苗族服飾有限公司,組織有手藝的留守婦女刺繡、織錦,銷售手工藝品,由此帶動村落創意產業的發展;還有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馬貴兵在當地開了一家工藝制作坊,以“培訓+就業”的模式,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有效助力文化產業發展。此外,青山屯根據自身建筑特色,推動“鄉村旅游+藝術創作”的發展模式,利用民房建設綜合性的寫生基地,鼓勵村民投身旅游服務業,吸引了大量的繪畫和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有效推動了鄉村文化旅游的發展。根據融水現有的產業結構,我們要利用好旅游業的發展動力,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策略為傳統產業功能擴展、旅游產業挖掘開發、區域旅游聯動發展(如圖3)。
(三)重塑村落文化,強化地域特色
村落文化反映村落特質和風貌,是旅游發展的“魂”,旅游作為文化的載體,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造了條件[4]。例如雨卜村通過組建蘆笙表演隊,挖掘傳統文化儀式,創新文化表現形式,運用主客互動的模式進行文化展演,提升旅游體驗質量,加強游客的文化認同感并增強當地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聚焦村里特有文化資源——苗族服飾、銀飾、蠟染等傳統技藝,保護非遺文化傳承人,開設非遺工藝制作坊,創建非遺文化學堂,開展非遺技藝宣傳、展演、培訓、傳習等活動,充分體現了文化的保護傳承。
傳統村落文化重塑主要集中在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以及創新這幾個層面。首先對村寨中不同的文化形式進行深入挖掘以豐富村寨的文化內涵;其次,完善村寨傳統文化保護類型;再次,強化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將文化傳承融入日常生活;最后則是開發和創新,創新就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富有活力的生長點,開發就要尋找傳統文化與經濟的最優結合點,使之產生經濟效應(如圖4)。
(四)發揮各方優勢,重塑鄉村秩序
傳統村落的發展涉及多學科、多領域,需要發揮各方優勢才能使其健康發展。田頭寨在旅游發展之初成立田頭寨旅游股份公司,采取村干部引導、村民共同參與的社區主導型旅游開發模式,從而避免“旅游飛地”的出現。但這種旅游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村干部和村民缺乏專業的旅游管理能力;旅游發展資金短缺,主要為村寨自身投入;當地政府、社會組織等外部力量缺乏,從而造成旅游效益無法提高[5]。相反,雨卜村的旅游發展取得較大進步,在當地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由在地鄉村精英懷著對家鄉的情懷和一定資金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帶頭人,成立旅游度假公司,管理本村的旅游接待、文化展演等活動,為本村的旅游發展提供了初始動力和前進曙光。
傳統村落空間聚落是由血緣關系形成的,隨著旅游業的介入,傳統的社會關系會增加因產業發展而形成的業緣關系,加之不合理的開發模式導致村民利益訴求的困難、價值分配機制的不公、鄉村內在制度的失序等問題。因此,傳統村落的旅游發展要構建合理的運營管理體系,該體系根據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三大職能進行明確劃分,并規定各參與方的權利和義務,最大程度地發揮各主體之間的優勢,推動村落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6](如圖5)。
四、結語
本文以融水中部地區典型的傳統村落為例,通過實地考察,梳理了該區域旅游發展資源和保護發展現狀,得出以下結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旅游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的共同塑造。系統中各要素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各不同:和諧的生態環境要素是村落建設發展的基礎;經濟要素是村落其他要素的物質支撐,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發展經濟新業態;文化要素是村落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要重視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社會要素是村落發展的基底,要善于發揮各方優勢、協調各方利益來共同推動村落高質量發展。同時,傳統村落旅游發展要遵循本村的具體情況,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合理開發,從而實現鄉村旅游和村落保護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承偉.在共同富裕進程中防止返貧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理論邏輯、實踐挑戰及理念創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5-12.
[2]周露.人類學視角下傳統村落的保護困境與策略探析——基于廣西融水青山屯苗寨的考察[J].民博論叢,2017(00):285-293.
[3]史宏祺.旅游視角下的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以萊西市西三渡河村為例[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8.
[4]陳鳳霞.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以鄂爾多斯阿貴廟村為例[J].旅游縱覽,2020(22):63-67.
[5]李超.社區主導型鄉村旅游地內生式發展探討:以廣西田頭苗寨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31):12528-12530.
[6]張興苗,張家其,喻興潔.共同體視角下旅游型傳統村落鄉村性重塑探究——以湘西地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3(9):1230-1238.
作者簡介:邱夢杰,碩士,南寧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