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美 王仲偉



摘? 要:陽江市海陵島傳統村落在鄉土文化、民居建筑、裝飾等方面受廣府文化影響,同時結合其地理自然環境及文化要素逐漸形成其地域性類型及特質。對海陵島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景觀、村落景觀格局和民居建筑形制進行研究分析,深入闡釋其鄉村原生空間中景觀形態演繹和美學特征。
關鍵詞:海陵島鄉村;原生文化空間;鄉土建筑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一般項目“圖式語言視角下珠三角傳統村落的景觀機理研究”(GD22CYS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對鄉村聚落的文化、衍生、格局、建構等多層面的探索,有助于提升鄉土營造中設計師對鄉村建構文化的審美認知,促進鄉村設計路徑的探索和改造模式的形成[1]。在鄉村聚落更新中,一些具有鄉土特色的民居往往難逃廢棄和拆毀的命運。這些逐漸消失的村落肌理和房屋建構保存著地域環境中樸素的建構智慧,它們是鄉村文脈最后的根基。以它們為重心的鄉村聚落探索,是對鄉愁文化根的守望,更是對新農村追根溯源和未來發展的導向。
一、海陵島地理及歷史
海陵島隸屬于廣東省陽江市,位于陽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是廣東省第四大海島。地處南亞熱帶,四面環海,四季如春,其主島面積105平方公里,主島岸線75.5公里。現轄海陵鎮和閘坡鎮,島上有5個居民社區、19個村委會、132條自然村(如圖1)。海陵島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
海陵舊名螺洲,又名螺島,因島上遍布丘陵山巒,貌似海螺而得名。據史料記載,從明代起,海陵島一直被作為沿海軍事設防重地。199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島上有海陵、閘坡兩個鎮(如圖2)。居民族群主要包括從福建遷移來的陳氏族群及疍家族群,分別位于海陵鎮和閘坡鎮,歷史久遠的傳統古村落以陳氏族群為主體。根據《海陵鎮烏石村族譜》記載,海陵陳氏開基始祖為福建莆田興化府知府陳瓚之子陳若水,從他宋朝時初來海陵開始,方有海陵陳氏古村落。
二、海陵島民俗文化景觀
海陵島瀕臨大海,擁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除宋太傅張世杰廟址和陵墓、古炮臺、鎮海亭、北帝廟、靈谷廟、觀音巖、新石器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外,還有大角灣、馬尾島風景區、十里銀灘風景區及金沙灘風景區。海陵島在相對獨立的地域范圍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觀,如龍舟節、外嫁女回鄉節、風箏節、漁民開漁節、拉地網等。
(一)龍舟節及風箏節
每年五月初五,海陵島都舉行龍舟賽,沿海地區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區則舞旱龍慶祝。龍舟一般長30多米,坐撓手50人,船頭有一名鑼鼓手,以壯船威。龍舟扒完后,被藏在河(湖)邊,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來,初一至初四為小扒(分賽),初五為大扒(決賽)。 而陽江風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山東濰坊風箏形成“南江北坊”兩大流派,為中國南派風箏杰出代表。海陵島因濱海的良好環境也形成了風箏節的文化景觀,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里都會舉行盛大的放飛表演。
(二)漁民開漁節
開漁節是為了節約漁業資源,同時也為了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文化搭臺交際唱戲的節日慶典活動。海陵島有閘坡、平章兩個重點漁港,漁民在開漁的日子集中起來舉行祭海儀式、開船儀式、漁家婚俗大演示等活動。祭海儀式是一個祈神祝福的活動,其中頌祭文、奏祭樂、獻祭果、敬祭酒、放海生,除了祈求平安豐收,更增添了回報大海、倡導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開船儀式上鑼鼓齊鳴、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充分展示了漁民敢立潮頭、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和漁區文化中恢宏剛健、大氣磅礴的精神底蘊(如圖3)。
(三)拉地網
拉地網是海邊漁民一種傳統的淺海捕魚方式。由兩艘漁船保持一定距離在海中布下巨網,再由沙灘上的人們將巨網兩端的總綱拉上岸來捕撈魚蝦。幾十位漁民一起合作參與拉地網,同時齊唱“拉網小調”,形成生動多彩的海洋文化景觀(如圖4)。
(四)外嫁女回鄉節
這幾年海陵島還形成了一些新的民俗節日,如外嫁女回鄉節。每年正月初六,外嫁出去的女子都回鄉探望父母,并集體自發擺酒席慶祝。外嫁女統一穿地域特色的服飾,挑燈打傘繞村一周,最后擺酒宴和晚會慶賀。如圖5為海陵鎮南安村幾百名外嫁女過節的場景,村委會懸掛 “鄉親迎接弄清厚意聚天倫”“姊妹回家耿念深恩報父母”等條幅。
(五)唱山歌
海陵島山歌形式多樣,山歌的意義和用途各有不同,如“跳禾樓”這種古老的斗歌意在祈求農家豐收,還有婦女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鬧洞房的“打堂梅”以及疍家的咸水歌“對嘆”等,都是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活動。
三、海陵島傳統村落景觀特征
關于村落形態及類型的研究已非常豐富,如趙之楓先生按村落形態特征,將村落劃分為帶形村鎮、團塊型村鎮、散列型村鎮三種[2]。根據村落基址環境將嶺南村落劃分平原型、山地型、濱海型三種類型。司徒尚紀在《廣東文化地理》書中根據村落平面形態分為“組團狀、長條形、階梯狀、丁字形、弧形、自由狀”等多種形式。海陵島共有5個村民組,自然村落132條。其中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村落有10條,村落多建于明清時期,以陳氏村落為代表。
(一)村落格局分析
管彥波先生指出:同一地理單元內的民族聚落既有基本相似的區域特點和水平空間分布的規律性,又會呈現出立體分布的差異性[3]。廣府地區于同一地理環境中,村落因受地緣形貌、文化傳統、血緣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為明顯的差異性。海陵島鄉村格局延續了廣府典型鄉村布局的特征,以棋盤式布局為代表。棋盤式布局主要體現為民居前后按次序排列,形成前后規整、左右并列的布局模式。民居前后留有40厘米的間距,形成每戶之間的空隙,而左右一般形成1.2~1.5米的過道,形成縱向交通空間。而根據不同村周圍的環境關系又呈現為不同的地理格局,典型的有環山崗格局、魚骨狀格局、團塊狀格局三種形式。
1.環山崗格局
白蒲村位于海陵島中心區域,橫串敏捷大道,北臨石塘村,南靠橋頭村。村落依靠背后小山崗,面向大水塘,形成背山面水環山崗型村落。水塘前面是大片稻田,構成“山—村—塘—田”的典型傳統村落序列布局(如圖6)。民居前后保留40厘米間隙,左右留1.2米距離,道路沿山崗從高向低傾斜,形成以水塘為核心的環狀縱向布局。巷道順應由高漸低的地勢,也有利于排泄雨水入塘,而水塘除了建構風水局的作用外,也形成洪水蓄水和灌溉農田的現實作用。
2.魚骨狀格局
村中主干道穿過村落中心區域,兩側多條次干道垂直于主干道排列,形成類似魚骨狀的格局。如位于海陵島北部的硬路村,整個村落被中間的主干道分為兩部分,村落縱向巷道垂直于主道路,形成順應主道路走向的密集排列模式(如圖7)。
3.團塊狀格局
內部多組團構成,各組團因各自地形或道路關系形成多朝向的交錯布局。雙豐村、烏石村的格局布局中,靠近山崗部分民居順應山崗形成東西向布局,而靠近南部、靠近道路及靠近水塘的民居因環境關系形成南北向,因不同團塊混雜形成村落的內部格局(如圖8)。
(二)公共空間特點
海陵島鄉村景觀帶有明顯亞熱帶景觀特征,村落為了不斷抵御水患和臺風的影響,將村落附近低洼地挖沙造塘,并種植不同的經濟作物以發展農業。村落外圍景觀主要由魚塘、果林、農田組成,內部公共空間由榕樹空間、風水塘空間、街巷空間、庭院空間及小廣場構成。村落整體開放度較強,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以及私密空間之間的關系較模糊,這些模糊的界域正是村落豐富的交往系統的物化體現。
1.風水塘濱水空間
因島內多山,村落多依山脈隨行布局,不拘泥朝向。村前多修設水塘,在迎合風水布局觀念的同時,水塘也成為重要的游憩空間。水塘有矩形、半月型等形狀(如圖9)。
2.街巷空間
在緊密的棋盤式布局中,橫巷寬40厘米,縱巷寬1.2~1.5米,橫巷不通行。在寬舒的棋盤式布局中,橫巷與縱巷寬度基本一致。在縱橫街巷中,空間相對單一,序列感較強(如圖10)。村口空間一般以大榕樹作為標志性植栽,形成榕蔭小廣場。村中有古水井,庭院由三間兩房圍合為獨立式小天井,天井以石材砌筑,中間有水井。
(三)海陵島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特征
1.空間格局的均質性特征。
相對于廣府傳統村落中的梳式布局特征[4],空間布局體現出隨機性特點。在較長的歷史發展中互相影響和磨合下自然形成村落的肌理形態。因此這種格局沒有過多規劃痕跡,邊發展、邊協調逐漸生成的。村中雖然存在布局太過緊密的自發性弱點,但因村落布局不必非要履行程式化的觀念和標簽,如中軸線等,也因此其街巷反而形成自由、自然的有機特點。
街巷格局的自由布局特點,使村落的布局沒有明確的中心點,需要參照聚焦的核心區域和目標指向。村落各個局部景觀雖有明顯的差異,但因其空間相似性和無中心性特點,表現出各局部之間地位的均質性。村莊甚至沒有明確的入口和起始點,從多個路徑都可進入村落。人于村莊的任何區域的觀覽都經歷著街巷等景觀節點,空間觀覽過程是游離性和無目標性的,甚至村落的邊界也變得模糊,這些特性帶給人放松、平緩、自在的心境。村落中的街巷沒有明確的起點、進程、高潮和尾聲,隨著地形條件和建筑的變化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
2.時間因素下的觀演性特征
街巷以線性形態連接起路口、民居、水塘等多重景觀節點,成為通向這些節點的空間引導。街巷首先表現為水平方向的變化:自然彎曲的街道展現在觀者面前的是無數的傾斜面,人的視線不能望穿至街巷盡頭而增加對未知空間的想象,自然隨之轉折。其次表現為垂直方向的變化:隨著地勢的落差,人之審美感受也起伏變化,臺階、斜坡等交通符號增強了街巷中的運動節奏和速度。人于街巷中進行觀察從而引發時間、順序、隱現的問題,運動將時間空間聯系起來,構成連續的圖畫。由街巷引發的景觀總是未知的,因時間因素的介入,加之光線變化產生豐富的空間體驗。
四、海陵島傳統村落建筑特征
海陵島鄉土村落因地域鄉土建筑的大量存在而展現出清晰的鄉土建構發展脈絡,豐富的建筑類型因源于共同的原型演化而具有極大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我從哪里來?奠定了鄉村建筑發展的歷史語境及邏輯起點”,通過對建筑原型的梳理,找尋出建筑類型演繹的原點,是探尋鄉土建筑演化規律和建構營造系統形成的有效途徑。
(一)格局特征
田銀生教授提到廣府民居形態演變的因素:“民居形態演變主要受人口集聚程度、家庭構成模式、建造技術及審美風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社會不平衡發展過程中的變化,推動了民居在總體布局、單體平面形式、高度層數以及立面風格等方面進行相應改變。”[5]
海陵島地區的鄉土建筑格局受廣府傳統民居形式影響,表現出與三間兩廊相似的格局形式(如圖11),但因其地域特點又演化出多種形態和裝飾特點。村落的歷史建筑按其格局類型可分為四種:院落中心對稱式、三間兩廊式、橫縱交接式、中西結合變異式。這些房屋多建于明清至民國期間,每種格局及構造裝飾都有其獨特性,又相互聯系,形成相對完整的鄉土建構系統。
1.類型一:庭院中心對稱式
庭院對稱式是海陵島最具代表性的房屋類型,一般以庭院為中心,院門正對主屋。房屋圍繞院落天井為核心左右對稱分布。主屋一般為1~2層,橫向分為三間,中間廳堂,左右兩側為臥房。主屋兩側分別對接兩間小房間,靠近院門小房間一般作為雜物間和廚房,并留有側門通向外面(如圖12)。天井比房屋地坪低10厘米,多為長條石鋪地,一側有小水井。大部分庭院中心對稱式為坡屋頂,正屋屋脊高出兩側小房間,有些房屋在此基礎上基于晾曬的需求,將靠近院門的兩側小房間改為平屋頂,向前方出挑1米左右,形成了既有較小的院落天井,又有屋頂平臺的晾曬空間(如圖13、圖14)。
2.類型二:三間兩廊式
三間兩廊式繼承了廣府的傳統民居格局,但其主房與側房的比例差較小,并發展出雙側房的大型兩廊形式。三間兩廊入口左側為灶臺,右側墻面設計凹位裝飾為神位(如圖15)。另外,廣府地區的三間兩廊因戶與戶之間前后連接,因此只有三面外墻,側入口的門面及房屋的山墻成為主裝飾立面。而海陵島的民居格局之間保留40厘米左右的間距,形成獨立的單元體。堂屋正對的院墻往往成為重要裝飾墻面,這面墻或者是平頂檐口墻,或者形成多層跌級墻面。在拓展型三間兩廊格局中,因天井較大,往往在院墻上斜搭一段頂棚,以形成陰涼空間(如圖16)。
3.類型三:縱橫交接式
縱橫交接式格局,以橫向的主屋對接縱向的次屋組合而成。其平面格局與院落對稱式接近,但兩側廂房以大屋頂覆蓋,沒有院落。視房屋大小,主屋小則二間,大則三間。因為沒有天井,內部采光較差,屋前屋后出現的窗子較多。另外,入戶從側面進入,主屋與次屋都有側門(如圖17)。與此戶型類似的是另一種形式,即在格局基本一致情況下,將縱向房屋的坡屋頂整體變為整塊平屋頂,同樣在平臺上形成晾衣服、曬谷物的小空間(如圖18)。
4.類型四:混合變異式
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海陵島村落中有些地主大戶建房時開始在建筑中融合西方的建筑元素,結合本土的格局而形成混合變異的民居風格。如圖19、圖20為硬路村的“地主屋”,屋主有留洋的背景,將傳統單層房屋改為兩層,平面仍為中間廳堂兩側臥房的三間格局,但其在主屋前附加了西式的柱廊和二層大飄臺。主屋仍為傳統形制風格,而柱廊則為西式裝飾形制,構成中西結合的變異形式。
(二)民居裝飾特征
1.屋脊裝飾
房屋以墻體作為承重,屋面形成木梁承重結構,檁條搭建于兩側山墻上,檁條上縱向鋪設椽條,椽條上順勢鋪蓋土瓦,屋面上方以屋脊以抹灰線條裝飾或舟脊造型(如圖21)。
2.墻體
海陵島民居材料主要有青磚、土培磚、石材、紅磚幾種類型,其中青磚房、石頭房、土培房多為明清和民國建造,紅磚房多形成于建國后。還有些房子在歷史演變中形成石材、土磚等多種材料混合建造而成(如表1)。兩側山墻屋脊為坡屋頂,沿著屋脊兩側有抹灰裝飾線條。無論是青磚墻還是土磚墻,其墻基1.2米高度多為石墻基。包圍內部房屋和院落的山墻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平頂式院墻,墻頭有線條裝飾;另一種為有兩級落差的外墻,墻頂有舟脊形裝飾造型。平臺護欄多嵌入混凝土花格裝飾,形成通透的視線效果。
3.門與窗
民居院門分為正面入門及側面入門兩大類。院門皆為雙扇對開,為松木或杉木門,塊石門檻,門頂有木懸梁裝飾,木裝飾上是石材過梁,并有屋瓦修飾(如表2)。
五、結語
海陵島村落建筑基本延續了廣府傳統鄉土建構風格,以三間兩廊格局為基礎,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和生活習慣而作演變拓展,形成了中心對稱式、縱橫交接式等新類型,而每種類型又從屋頂、陽臺的形式再作變化,甚至有些建筑受西洋風格的影響產生中西混合的形態,構成多元化的民居類型。鄉村的家廟、祠堂多位于村落的外圍一隅,不同于廣府地區以祠堂為中心的布局模式。其鄉土建筑的裝飾系統相對于廣府建筑略顯簡易樸素,如缺乏復雜的彩繪、石雕、磚雕等形式,只在門面、墻頭、窗楣等局部進行簡易裝飾,如圍墻上的舟脊、遞進式山墻、各類門窗造型等也呈現出與廣府建筑相異的獨特特征。整體來看,海陵島傳統村落受廣府文化影響的同時又融合粵西及疍家文化展現出其獨特文化景觀,受海洋氣候及地理因素的影響,其民俗特色、建筑格局及裝飾形制更多展現出樸拙、純粹的鄉土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王仲偉.鄉村審美視角下鄉村風貌營造策略研究——以珠三角地區鄉村為例[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2]趙之楓.傳統村鎮聚落空間解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90.
[3]管彥波.論中國民族聚落的分類[J].思想戰線,2001(2):38-41.
[4]陸元鼎.南方民系民居的形成發展與特征[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
[5]田銀生,張健,谷凱.廣府民居形態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古建園林技術,2012(3):68-71.
作者簡介:
陳亞美,碩士,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
王仲偉,博士,廣東財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