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香朋
編者按:《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出了明確要求,旨在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為此,學校方面要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教師方面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本專題從不同學科的個性化作業創新設計出發,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本專題文章將持續刊登,歡迎廣大教師圍繞本專題內容踴躍投稿!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經典常談》的作業設計應該注重語言運用,堅持凸顯語文的本質特征。考慮到該名著的獨特性,可以通過在情境中設計任務鏈式作業、在開放中設計跨媒介作業、在綜合中設計跨學科作業、在實踐中設計主題考察式作業來實現教學目標,這些方法為實現有益的教學效果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關鍵詞:《經典常談》;語文本體;作業設計
“雙減”政策的提出,使教育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在這一背景下,《經典常談》的作業設計需要更加注重語言運用。《經典常談》作業設計的研究與實踐對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學科的長遠發展都有積極意義。本文將探討通過在情境中設計任務鏈式作業、在開放中設計跨媒介作業、在綜合中設計跨學科作業、在實踐中設計主題考察式作業等多種方法應對《經典常談》作業設計中的挑戰。這些方法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使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提高教學效率。本文的研究,旨在為教育者提供可行的途徑,以便更好地應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教育變革。
一、在情境中設計任務鏈式作業
教師可以基于情境設計任務鏈式作業。任務鏈的設計并非簡單的問題堆砌,而是有計劃、有層次地設置一系列學習任務,這些任務相互關聯,呈遞進關系,指向語言運用和情境化的學習環節。這種設計理念將學生從淺表接受信息的狀態轉變為積極、主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還是問題的解決者,從而更好地培養其綜合素養。對于《經典常談》,教師可以在情境中設計以下任務鏈式作業。
任務1:設計宣傳海報。
為了設計一份吸引眼球且準確傳達名著核心信息的宣傳海報,學生需要深入了解《經典常談》的內容。首先,要把握名著的整體結構,了解主要內容和人物情節,以便在海報上生動呈現;其次,選擇名家點評時要注重挑選對學生有引領作用的評論,突出名著的啟蒙性。通過巧妙的排版和精選的圖片,宣傳海報應該在短時間內引起讀者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經典常談》的好奇心。
任務2:撰寫演講稿提綱。
在準備演講時,演講者需要對選定的文章有深刻的了解,以確保演講在深度和趣味性之間取得平衡,并引起聽眾的共鳴。提綱的第一部分可以簡要介紹《經典常談》的創作背景和作者信息,引導聽眾進入這一文學作品。通過對基本情況、歷史背景等方面的介紹,營造聽眾對該經典作品的認同感。提綱的第二部分可以深入分析《經典常談》的主題、結構和寫作手法,展示對這部經典作品的深刻理解。包括對其中的重要思想、表達方式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使聽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一文學作品。提綱的第三部分,也是演講的高潮部分,演講者可以凸顯《經典常談》對當代生活的啟示,深入探討其時代背景與當今社會的關聯,引發聽眾對這一經典作品的深刻思考。通過將《經典常談》的智慧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激發聽眾對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同。提綱的第四部分,通過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節奏,演講者確保演講內容生動有趣,同時在深度上引起聽眾的共鳴。這種平衡使演講既具有學術深度,又能夠引起聽眾的興趣,收到更好的演講效果。
任務3:即席講話。
在總結性發言時,學生應該從更廣闊的角度思考《經典常談》對當代學生閱讀國學典籍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即席講話:首先,強調名著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的積極影響;其次,探討名著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傳統價值觀;最后,著重談及名著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在當今社會中具有的實際應用價值。通過巧妙鏈接這些方面,使即席講話更具啟發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一組任務鏈式作業,旨在實現三個目的,通過多層次的學習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
目的1:考查學生對名著的閱讀情況。在任務1中,學生要整體把握名著,不僅要理解其中的主要內容和人物情節,還需要選擇合適的構成元素——設計宣傳海報,這要求學生具備歸納總結的能力,能夠從中提取核心信息。在任務2中,學生需要通過深度閱讀選定文章,深刻理解其中的主題、結構和寫作手法,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水平。在任務3的即席講話中,學生有機會從更廣闊的角度思考《經典常談》對當代學生閱讀國學典籍的意義。在強調名著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積極影響的同時,學生還可以結合任務1和任務2的經驗,凸顯名著對學生深度理解文本、提取核心信息的作用。通過閱讀名著,學生在任務3的即席講話中可以更具深度地展示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統價值觀的思考。
目的2:進行語言運用的訓練。不同任務要求不同層次的語言運用。在任務1中,學生需要運用創造性的語言表達,通過設計宣傳海報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選擇能力。在任務2中,演講者要考慮演講的針對性和推薦理由,這對于語言的精準運用提出了要求。在任務3中,即席講話要求簡潔、精練、鮮明的語言表達,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在緊迫場合下的應變能力。這些任務的設置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使其在不同情境下能夠靈活運用語言進行表達。
目的3: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傳統名著教學中,學生常常局限于低階思維和淺層學習。以上設計的任務鏈引入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要求,旨在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在設計宣傳海報、撰寫演講稿、即席講話等任務中,學生逐漸培養了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一系列任務不僅有助于深度理解名著的內容,還為學生未來面對各種問題時提供更加靈活和全面的思考能力。這樣的培養過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還為他們未來的學業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認知工具。
二、在開放中設計跨媒介作業
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學生在社交軟件和短視頻平臺上的使用經驗也日益豐富。在這一背景下,跨媒介作業成為了一個有趣而創新的選擇,不僅打破了傳統紙質形式的局限,還提供了更多展示學習成果的方式,包括文字、音樂、視頻、圖表等多種形式。在《經典常談》閱讀匯報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兩項跨媒介的作業任務。
任務1:記錄閱讀體驗,創作作品。
任務描述:選擇十三篇章中最感興趣的一篇,記錄在閱讀過程中對國學經典的理解、困惑、心得等。
媒介平臺:抖音、微信公眾號、美篇、微博。
表達形式:文字、音樂、視頻、圖表。
自主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篇章,并用多種媒介表達個人觀點。
任務2:展示作品并相互評價。
任務描述:完成作品后,公開發表,學生之間相互點評。
媒介平臺:抖音、微信公眾號、美篇、微博。
表達形式:文字評論。
自主性:點評的自由度較高,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標準進行評價。
開放性作業設計的多元性在問題設置、過程組織、答案呈現及評價方式上表現得靈活且多樣。這一設計理念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實現多元理解與建構,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表達能力。在《經典常談》閱讀匯報中,這種設計理念通過兩個任務類型的開放且跨媒介的作業設計得以完美體現。
首先,通過“記錄閱讀體驗,創作作品”這一任務,學生有機會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經典常談》文章,并以文字、音樂、視頻、圖表等多媒體形式記錄閱讀過程中的理解、困惑和心得。
其次,通過“展示作品并相互評價”這一任務,學生在完成作品后公開發表,學生之間進行相互點評。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勇于表達,還激發了學生對同伴作品的深度思考。
開放性作業設計與跨媒介元素的結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表達空間,還激發了學生在學習中展現出的創造性和獨立性。不僅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還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影響,與《經典常談》弘揚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知識相得益彰。
三、在綜合中設計跨學科作業
在綜合中設計跨學科作業是有益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通過跨學科作業的設計,不僅能夠加深對《經典常談》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項目,涵蓋文學、歷史和哲學內容,以促進學生對《經典常談》的深入理解。
學習項目:《經典常談》綜合學科研究。
學習目標:深化學生對《經典常談》的理解,包括文學、歷史和哲學方面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能夠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任務1:歷史研究,時代背景分析。
學生選擇《經典常談》中的一個篇章,并研究其歷史背景。任務包括調查該篇章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該時代的重要歷史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如何影響了文學作品的創作和表達;撰寫一份研究報告,總結時代背景對《經典常談》的影響。
任務2:哲學探究,核心思想分析。
學生選定《經典常談》中的一個篇章,探討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任務包括提取篇章中的核心哲學觀點和思想;將這些思想與傳統哲學理論進行對比;撰寫一篇分析性文章,討論該篇章的哲學內涵與啟示。
任務3:文學評析,文學手法與表達方式。
學生選擇《經典常談》中的一個篇章,重點關注文學方面的元素。任務包括分析篇章中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考查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撰寫一篇文學評論,探討該篇章在文學領域的獨特和創新之處。
任務4:跨學科討論,綜合分析與總結。
學生組成小組,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跨學科討論。任務包括小組成員分享各自研究的歷史、哲學和文學方面的發現;討論這些發現如何相互關聯,共同構成對《經典常談》更全面的理解;撰寫小組綜合報告,總結跨學科討論的主要發現和深刻認識。
通過這一跨學科學習項目,學生將深入研究《經典常談》的不同方面,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跨學科學習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在實踐中設計主題考察式作業
設計主題考察式作業,主要通過主題考察的方式,在開放和綜合的學習環境中拓寬學生的創造空間。與此理念結合,《詩第十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語文素材,為主題考察式作業提供更為具體和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場景。
以《詩第十二》為基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名為“追尋金陵詩脈”的主題考察式作業,主要任務是利用假期,以小組形式游學南京的人文景點,并深入探究古詩中涉及南京元素的內容。這一任務結合實地考察,注重學生合作、自主建構和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了在開放的環境下培養綜合素養的機會。教師巧妙地融入《詩第十二》的內容,強調對語文學科的真實實踐要求,為學生提供更為深入的學習體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涉足多種活動,包括隊旗設計、路線圖規劃、《詩第十二》的朗誦和吟唱,以及照片和視頻的拍攝等。這樣的多樣化活動不僅讓學生在運用語文知識中得到更好的理解,還培養了創造力、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主題考察式作業設計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框架,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之中。通過隊旗設計,學生展現了對《詩第十二》表達的情感的理解,將抽象的文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形象。同時,路線圖規劃和朗誦吟唱等任務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主題考察式作業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實踐,通過實際活動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這種設計方式既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語文知識,又在實際操作中培養了他們的創造思維、團隊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從語文本體視角出發,深入研究和探討了《經典常談》的作業設計。通過對作業設計的全面討論,凸顯了語文本體視角在作業設計中的重要性。上述各種作業設計方法旨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與運用語文知識,發展語文核心素養。這些方法不僅滿足了新課程理念對語文課程實踐性的要求,還將語文學科的學習提升至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吳哲月. “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探索之徑[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9):68-70.
[2]張隋藝,張鵬.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 遼寧教育,2023(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