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能與運動技能教學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體內容,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根本保障,是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筆者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基本理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針對長期開展“體能與運動技能相長教學實踐研究”,提煉出影響體能與運動技能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與廣大同行共同研討。
一、厘清體能與運動技能的關系
1.體能與運動技能的內在關系
從生理學基礎看,體能是人體為適應運動的需要所儲存的身體能力要素,是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在運動中的綜合反映,是人體基本活動能力的表現,人體的形態學特征是其體能的質構性基礎,人體的機能特征是其體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礎;運動技能是指人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一種能力,是在大腦皮層主導下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完成的肌肉活動,主要借助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系統來實現,表現為外顯的骨骼肌的操作活動。綜合來看,體能與運動技能兩者均依附人體的生物功能性和質構性,在人的肢體行為表現中,體能是內在的,運動技能是外顯的,體能是通過肢體行為表現來實現,運動技能的展現需要體能作為支撐,兩者是相互關聯、銜接遞進、螺旋上升的關系。
2.體能與運動技能的結構關系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結構中指出:“本課程的主體是運動技能學習和體能練習”?!读x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目標性定位中指出:基本運動技能“為學生發展體能和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奠定良好基礎”;體能“為學生增進體質健康和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奠定良好基礎”。體能與運動技能互為促進關系,體能與基本運動技能支撐專項運動技能的習得,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練、賽促進體能的發展。
人體在進行運動技能練習時也在同步發展體能,運動技能的完成需要體能的支撐。如,完成俯臥撐練習在技術上需要調整掌撐地的位置和軀干的角度,在體能上需要力量和平衡等能力的支撐,在重復練習俯臥撐的過程中,提高了技術的熟練度,同時也發展與完成俯臥撐相關的體能(圖1)。由此可知,在發展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練、賽”過程中,基本運動技能和體能由始至終都發揮著關鍵作用。
3.體能與運動技能的遞進關系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學業質量中明確了基本運動技能的學業質量合格標準為水平一,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業質量起始合格標準為水平二。但歸根結底,三者學練表達的本質是相通的,水平一學業質量目標對專項運動技能和體能雖未具體要求,但并不代表不學不練。在“學、練、賽”中以基本運動技能為基石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和體能,依據生長發育規律,結合學生運動能力基礎一體化層層遞進。如,跨越式跳高(連續性閉合性運動技能),該動作由助跑(從側面直線助跑)、起跳(離桿遠的腿起跳)、騰空(擺動腿先越過橫桿后內旋下壓,兩臂稍后擺,使臀部迅速移過橫桿,同時上體前傾并向橫桿方向扭轉,接著起跳腿高抬外旋,完成過桿動作)、落地(過桿后身體側對橫桿,擺動腿先著地)4個環節串聯而成,環節及環節之間均需要體能支撐。在重復多次的學練中,跨越式跳高技術得到提升,完成該動作所需要的體能也在不斷增進。
二、把握影響體能與運動技能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
1.體能與運動技能教學課型的層次發展性問題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設計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其中大單元教學體現了對課程整體設計的基本理念,是系統和完整學練的根本保障;注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則是課程實施的手段。依據身心發展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在運動技能一體化教學進程中,“學、練、賽”三者在不同階段的作用表現有所不同,在習得運動技能前,體能練習是基礎、是主體,在習得運動技能后,運動技能學練是主體,兩者之間的表達關系是“主體(體能)+協同(運動技能)”向“協同(體能)+主體(運動技能)”遞進的過程。
大單元教學從縱向看,每節課教學內容的安排遵循從易到難的遞進性原則,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練角度看,每節課教學內容間轉換容易出現脫節,使得深度學練未能充分體現;從橫向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手段雖能體現,但未能突出重點,且不易有機結合起來,容易導致基本部分的教學結構千篇一律,在結構上表現為“技能學練→比賽→體能練習”,體能練習與運動技能學練被割裂。如,在球類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設計和實施時,為了避免學生學得“繁”、練得“淺”、賽得“虛”,應充分發揮“賽”對運動技能和體能學練成效的評價作用,遞進安排發展運動能力所需要的運動技能和體能內容,依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因此,“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手段不能機械地運用,要在單元學習目標的統領下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要義,聚焦運動能力的發展,關注體能與運動技能在學練中的作用表現,設計層次分明的課型。
2.體能與運動技能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問題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之“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中指出,“關注體育與健康教育內容、體能與技能、學練與比賽、體育與其他相關學科等方面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明確了體能與技能內容在教學實踐中有機結合的要求。因此,要幫助學生實現體能與運動技能相長,需要重視彼此作用的發揮,關注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對體能的需求和促進作用,將與運動技能相關的體能內容進行整合,構建以運動技能為主體、體能協同的內容體系。如,蹲踞式跳遠運動技能與體能“學、練、賽”內容體系(圖2),關注在完成蹲踞式跳遠時身體形態變化與體能作用的表現,從而構建立定跳遠“主體+協同”的內容體現。
3.體能與運動技能教學實施的結構問題
當下在一些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運動技能與體能教學未能有效貫穿教學全過程,“學、練、賽”各環節運動技能與體能內容聯動不充分,“學中練”“練中賽”“賽中學”三者相互促進的教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導致運動技能與體能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結構缺乏整體性,影響了運動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運動技能學練時,應考慮體能對肢體行為能力的支撐作用,從而影響技能的水平;在體能訓練時,應考慮技術在生物學、訓練學特點及應用情境,進行針對性的專項體能訓練。此外,基本運動技能在專項運動技能和體能發展中,經常被忽視。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在學練中的結合,強化一體化實施。
4.體能與運動技能教學施策的合理化問題
《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教課程標準(2020年版)》均明確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和學習規律是課程依據,目標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镀崭哒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還指出,課程涉及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哲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營養學、體育倫理學、體育美學和體育史等學科知識。這充分說明了體育科學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必要依據,是幫助學生有效學練,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根本保證。因此,在體能與運動技能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樹牢科學的教育觀,重視體育科學在指導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和作用,強化體育科學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研究,全面提升施策的科學化程度。
如,在安排運動負荷強度時,應依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針對外部刺激對體內各系統機能狀態變化的影響,漸進漸退安排運動負荷的強度,避免出現類似于在課的結束部分前安排高強度體能練習,導致學生身體機能沒有足夠時間恢復的現象發生;在組織學練內容時,要注重體能練習與運動技能學練的適配性,根據身心發展規律和體能發展敏感期,安排學練內容,避免出現專項體能、基本運動技能與運動技能三者的學練內容聯系不充分的現象。在選擇學練方法時,應根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重視學練內容的整體性、完整性,充分考慮授導行為(教師)與學練行為(學生)、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情景與情境、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一,量體裁衣選擇學練方法;在進行運動放松時,依據人體機能適應性變化規律,注重學練過程放松的即時性和全面性,減少乳酸的積累,影響身體機能的恢復和運動能力的提升,避免類似于高強度運動負荷后,乳酸未有效分解就立即進行牽拉放松等現象。
參考文獻:
[1]鄧樹勛,王健,喬德才,等.運動生理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鮑勃·默里,拉里·肯尼.運動生理學應用指南(第2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2022.
[3]劉永東.田徑運動實用教程(第1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