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體育與健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在面臨真實的活動或比賽情境時能運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由此可見,結構化教學是切實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此,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體育結構化教學的基本內涵是什么,實踐中又應該如何轉向,亟須廣大體育工作者深入明晰。
一、素養導向下體育結構化教學的基本內涵
結構化教學不僅體現在教學流程上,更主要的是整體思路、知識、意識、思維、重難點等綜合的結構化。[1]其強調設置運動情境,運動知識與技能習得要以對抗練習、實戰比賽或成套動作的展示為主,發展學生在運動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鑒于此,筆者認為素養導向下的體育結構化教學應充分體現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教學重要轉型,以“大單元”或“較大單元”的多課次連續排列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學科核心概念、核心主題、核心任務為學習主線,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情境設計、活動任務與學習評價等進行有機統整,突出強調體驗過程、真實情境與比賽展示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并將已有的知識、運動經驗與核心素養進行深入聯結,形成結構化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及遷移運用能力的學習過程。
二、素養導向下體育結構化教學的實踐轉向
(一)實現從“課時設計”到“教學體系”的必要轉向
結構化教學突出強調教學體系的整體架構,學習內容是“螺旋式”的排列,即將核心素養目標,體育與健康學習內容,學期、單元及課時安排,知識點與技戰術,運動情境,活動任務,學習評價等,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內在邏輯與身心規律、認知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組成的相互關聯、系統化的教學內容體系。這就需要教師緊扣現行課程標準,整體選擇及把握教學內容,從全面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俯瞰體育與健康知識與技能體系,以核心概念或核心主題、核心任務為內容模塊,按照知識與技能的內在邏輯結構與學生的思維特點有序制訂相應的素養目標,并深入關注知識與技能之間的關聯與遷移,形成完整、有序的結構化教學內容體系。另一方面,在整體設計教學內容體系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時關注的不僅是知識的內容,更要關注知識的應用,強調的不僅是內容的深度,更要注重內容的廣度”[3]。
(二)實現從“技能掌握”到“素養提升”的根本轉向
結構化教學不應過分凸顯單個運動技能的教學,而應在多數學生基本掌握單一技術之后,盡快向多個組合技術、復雜運動情境及比賽或展示過渡,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進階。在學習活動的螺旋上升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素養也隨之螺旋式地不斷精進。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學習目標時,必須實現從注重“技能掌握”到突出“素養提升”的根本轉向。
基于此,筆者融合《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足球模塊2”與“學業質量水平”中的相關描述,將“足球模塊2”第二單元的學習目標進行了如下設計。
1.學生能準確、扼要地表述足球運動的特點與常見運動安全知識;能準確說出行進間腳背內側傳地滾球、腳內側接空中球、傳接球射門技術的要領;明確搶球—運球—過人—傳球組合動作技術與2~3人傳接球配合的基本原理;知曉相關規則。學生能學會行進間腳背內側傳地滾球、內側接空中球、傳接球射門動作技術,掌握變向、變速運控球及運球假動作基本方法,并能在2~3人的配合練習與5VS5、7VS7的小場地比賽中合理、準確地運用上述技術進行局部技戰術配合,并能有效得分。努力提高快速起動、變方向跑等能力,發展耐力、腰腹肌、上下肢力量等素質。至少觀看2場高水平足球比賽;結合所學內容每周至少進行2次課外足球比賽;能根據單元學習評價方法進行客觀的自評與互評。
2.通過團隊協作,能有序組織7VS7小場地足球比賽,且勝任其中的1~2個角色(如隊員、裁判員等);在學練與比賽中具有一定的情緒控制力。
3.遵守規則、尊重對手,正確對待勝負,表現出勇敢頑強、善于合作、挑戰自我的良好品質。
(三)實現從“重復練習”到“復雜情境”的重要轉向
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在簡單的技術教學情境中難以提高。[4]一方面,在體育結構化教學中,“強調對一種技術傳授的基礎上,將技術與多種戰術相結合,強化學生面對復雜的運動環境的應變能力,從而加強學生在實際情況下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3]。另一方面,學生如果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沒有參加過完整比賽及復雜情境的運動經歷,就無法感知到運動項目的完整性,也就無法感受到所學運動項目的魅力與鍛煉價值。因此,體育教師要在教學中多融入開放性的問題,創設真實情境,促進學生在復雜的比賽中不斷加深對運動技能的理解,真正實現從掌握知識到認知結構化的轉向,技能學習到運動能力及素養提升的轉向,從而避免“學不深”“學不會”“用不上”的尷尬局面。
如,在籃球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學中,在多數學生初步掌握技術動作后,教師應及時設計復雜的開放性的問題,如“突破中應注意哪些動作要領”“在緊逼防守的情況下,如何形成有效的突破”“突破后,怎樣才能快速擺脫防守隊員”……以不斷促進學生加深對技術動作的理解與把握,幫助他們充分認識到,在復雜、激烈的比賽中交叉步持球突破不僅要與“假動作”“降低重心”“加速”等突破前后的銜接技術協調配合,而且要做到隨時改變方向、變換速度,做出急停轉身、起跳、傳球、投籃等動作和“突分配合、內外結合”的戰術方法,繼而引導他們在3VS2、3VS3、5VS5等比賽情境中充分體驗交叉步持球突破與技戰術的協調配合,及時、合理地調配自身的技戰術行動,以便掌握結構化的運動技能。此外,教師應設計特定情境,引導學生在不能形成有效突破的情況下及時傳球或投籃等,從而促進學生在復雜情境的體驗中整體認知技戰術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靈活加以運用。
(四)實現從“技術規范”到“核心概念”的關鍵轉向
體育結構化教學突出強調學生的技能學習與多重知識點的內外關聯、縱橫交錯關系的建構。讓學生在還原整體、體驗關聯、感受邏輯的學習情境中主動活動,領悟課程本質、教學思想,培養核心素養。[5]因此,教師要從注重強化“技術規范”的訓練轉向加強學生的“核心概念”的自主建構。核心概念是“少而重要”的專家思維方式,它具有統攝性與生活價值,是重構知識的重要橋梁。[6]其實質是一種系統的思維方式,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
在核心概念的提取及建構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對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單元內容進行整體分析的基礎上,充分把握課程內容及教學資源中的各個主題的本質特征,深入領悟知識、技能之間的內在本質及其關聯性,并提煉“核心概念”。如,在設計“投籃”教學內容體系時,教師首先提取“多種投籃技術的合理運用”這一“核心概念”,然后再綜合考量及恰當安排基本動作技術,多個組合動作技術,技戰術配合及真實、復雜的比賽情境,以及在真實比賽中原地投籃、跳投、行進間高手與低手投籃的靈活運用的體驗活動,從而架構起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單一到多元的單元整體教學內容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投籃技術,并能在比賽中加以運用。另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積極體驗所學知識、技能與已習得的知識、技能之間的內在關聯,促進他們逐步自主構建“核心概念”,進而不斷提升運用能力及遷移創新能力。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或組織籃球骨干演示“緊逼防守”“快攻”“以多打少”“籃下”等情境下投籃技術的合理運用方法,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從而幫助他們不斷建構“多種投籃技術的合理運用”的“核心概念”。
(五)實現從“一般任務”到“關鍵任務”的核心轉向
在結構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預設關鍵任務,讓學生找到所學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與原有的知識、技能的關聯、聯結,并在結構化思維中,完成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遷移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從著重強調練習次數與速度等的“一般性任務”,轉向突出“關鍵任務”的設計及實施,從而實現知識結構化到認知結構化的轉變,從靈活運用技戰術到學科核心素養逐步形成的轉變。
所謂“關鍵任務”是指經過一定的學習、積累,以大概念或大主題為驅動,以體驗活動、項目化學習為主要形式,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活動中的能動性,促進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逐步生成的學習活動。[7]筆者以高二“足球模塊2”第二學習單元為例,根據學生足球運動能力、組織能力等將學生分成4組,男、女生各2組(同性別2組之間的實力盡可能均衡;教師可提前組織分組,并確定組長),關鍵任務簡要設計如下。
1.在本學習單元的后期兩課時中,組織一次7VS7的教學比賽,男、女生各一場,每場比賽均分為上、下半場,合計30分鐘。
2.課前,通過搜集資料等,每人設計一份比賽組織方案,先在小組內進行個人展示,經交流及討論后,各組擬定一份詳盡的比賽方案。要求每名組員都要擔任1~2個角色(隊員、裁判員、教練員、安全員等)。
3.課中,在競賽及裁判組等的精心組織下積極參與教學比賽。
4.比賽結束后,學生先進行自評,再由其他小組代表對角色勝任等情況進行互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
5.課后,每名學生寫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學后反思。
(六)實現從“單向評價”到“表現評價”的基本轉向
學習評價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基于體育結構化教學的學習評價,必須轉變單向的以動作技術完成程度為主要評價依據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與結果做出判斷,[8]此外,應將“評”與“學、練、賽”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形成完整的、結構化的學習過程。在體育結構化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實現從“單向評價”到“表現性評價”的基本轉向。如,在對學生的足球腳內側傳球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時,主要不是看該學生對這一技術的完成情況,而是著重衡量該生在面對緊逼防守或強烈對抗時,如何在適合的時機運用合理的腳內側傳球技術將球傳出或與隊友進行有效的技戰術配合。
參考文獻:
[1]王樂,熊明亮.體育課結構化技能教學的內涵闡釋與應用路徑[J].體育學刊,2020,27(1):104-110.
[2]董翠香,呂慧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關鍵要點確立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J].體育科學,2020,40(6):24-31.
[3]周文偉,周奕慧.體育課堂實施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學校體育,2022(2):18-21.
[4]王樂,熊明亮.體育課結構化技能教學的內涵闡釋與應用路徑[J].體育學刊,2020(1):104-110.
[5]劉培剛,李文江.結構化教學視角下小學體育教學“碎片化”治理[J].體育教學,2023(6):35-37,42.
[6]褚清源.何謂大概念?大概念教學如何實施?[N].中國教師報,2023-01-15.
[7]袁鴻祥等.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體育大單元教學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1):52-54.
[8]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5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核心素養導向的普通高中體育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2022/03/27)階段性成果]